《世界空降作战》第2章


空降作战是一种主要从敌人侧翼、后方和部署内实施垂直攻击的诸兵种合同作战行动,它改变了地面军队有史以来前沿交锋、平面对抗的传统作战方法,使战役、战斗发生划时代的变化,突出的是日益呈现立体性、纵深性。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各个时代的各国军队,无不渴求自己能够〃从天而降〃,越过重重的山川险阻和坚固的正面防线,直接进入敌纵深要地,打击敌核心目标和薄弱部位,实行〃掏心战术〃。然而数千年间它只能是一种梦想。空降作战的出现,使这一梦想成为现实。现在地面军队不仅可以从正面和侧面对敌实施攻击,并且开辟了〃垂直攻击面〃,可以从空中对敌后目标实施立体攻击,使作战行动具有明显的〃地空一体〃的性质。从当前各个国家的情况看,其地面作战部队都在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纵深、立体攻击能力,战斗队形和战役布势中用于纵深立体作战的成分不断增加,可以断言,未来的战争,将进一步立体化、纵深化,地面作战将是地面和空中交织进行,并同时席卷双方全纵深的立体交战。 
空降作战在现代战争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以突然袭击开始的局部战争,空降作战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受到更大的重视。深入地研究空降作战的理论与实践,以不断提高驾驭空降作战和反空降作战的能力,对于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空降作战的由来
第一节 从降落伞说起
空降兵能从飞行中的航空器上安全降落到地面,完全借助于降落伞。是降落伞的问世,才有空降作战的产生。 
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使人或物从空中缓慢向下降落的一种器具。它是从杂技表演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后来用作空中救生,进而用于空降作战。 
在国外的一些军事书刊中,会看到不少这样的评述:〃象火药一样,降落伞也是从中国传来的〃。降落伞起源于中国。 
早在公元前一百年西汉时代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降落伞原理应用的记载。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得不死。〃他叙述的故事是,上古时代,有个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粮仓顶部,瞽叟从下面点起了大火,舜利用两个斗笠从上面跳下,没有被烧死。这是人类最早应用降落伞原理的记载。相传公元1306年前后,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宫廷里表演了这样一个节目:杂技艺人用纸质巨伞,从很高的墙上飞跃而下。由于利用了空气阻力的原理,艺人飘然落地,安全无恙。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跳伞实践了。日本1944年出版的《落下伞》一书写到了这件事,书中介绍说:〃由北京归来的法国传教士发现如下文献,1306年皇帝即位大典中,杂技师用纸做的大伞,从高墙上跳下来,表演给大臣看。〃1977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也写到:〃一些证据表明,早在1306年,中国的杂技演员们便使用过类似降落伞的装置。〃这个跳伞杂技节目后来传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久又传到了欧洲。到17世纪,各种各样的跳伞杂技表演在欧洲各国盛行一时,伞也由纸质改成布质、绸质,形状由圆形改成多样形。 
18世纪30年代,随着气球的问世,为了保障浮空人员的安全,杂技场上的降落伞开始进入航空领域。据国外资料介绍,当时有人制成一种绸质硬骨架的降落伞,以半张开状态放置在气球吊篮的外面,伞衣底下带有伞绳,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气球失事,即乘降落伞落地。这可能是最早用于航空活动的降落伞。飞机问世后,为了飞行人员在飞机失事时救生,降落伞又有了进一步改进,1911年出现了能够将伞衣、伞绳等折叠包装起来放置在机舱内,适于飞行人员使用的降落伞,这种降落伞于1914年开始装备给轰炸机的空勤人员。以后,随着运输机的出现,降落伞得到进一步改进,逐步为军队大量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空降兵这一新的兵种,带来了空降作战这一新的作战样式。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降活动 
有了飞机和降落伞,便存在将人员有目的地从空中投到敌后进行军事活动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在战场上出现空降活动。但是,由于当时尚没有专门的运输机,使用的轰炸机也数量少,人员跳离飞机时要从舱口爬上机翼,而后从机翼上跳下、进行〃爬舱跳伞〃,因此,每次只能空降极少数人,并且不能随身携带枪支,空降活动只限于侦察、破坏、袭扰。战场上最早的空降活动可能是德军1916年10月14日在俄军战线后方80公里处的罗夫诺破坏铁路,当时空降了2人,活动了一昼夜,完成任务后由飞机接回。此时,法军也进行了类似的活动,以2人空降到德军后方的阿鲁达耶地区,他们化装成当地居民,对德军一个司令部进行了连续袭扰,德军出动部队搜捕20多天没有结果,不得不将司令部转移。法空降人员又将此情况报告给自己的军队,法军趁机向德发起攻击,使德军遭到很大损失。到1918年10月20日,英军一次使用5架飞机在德军后方空降了一个组,原定任务是待火车通过隧道时将其炸毁。他们着陆后发现德军的主要运输线不是铁路,而是运河,遂改变计划破坏了运河一个闸门,造成德军水上运输堵塞。 
战场上出现的这些空降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显示了它巨大的潜力,为当时一些军事家所瞩目,有些人因此产生了建立空降部队进行空降作战的设想。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远征军航空军官米切尔上校。他于1918年10月上书远征军司令官潘兴将军,建议集中60个中队的1200架轰炸机,不是按常规装挂炸弹,而是在每架飞机上乘载10名士兵及2挺机枪,一次将一个1.2万人的步兵师全部空降到德军的战线后方,以夺取重镇梅斯,突破德军防御。米切尔认为,这1.2万人着陆后只要有十分之一发挥作用,就有完全取胜的把握。这个设想的计划工作交给了他的助手布里尔顿少校。布里尔顿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发现,设想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如在短时间内筹集不了这样多的飞机和降落伞,有了飞机和降落伞也没有这样多的机场可供使用。同时,这种作战也超出军队所能提供的通信保障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不久大战就结束了,这个设想没有付诸实施。1922年美国公布了这个设想,设想中对空降部队的组织编制、训练和空降作战的实施方法等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米切尔可以说是第一个提出空降作战的人。 
第三节 空降兵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交战各国将部分轰炸机改成运输机,并开辟了一些空中航线,实行航空运输,1919年被称为〃空中运输年〃。到30年代,运输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不少国家生产了专门的运输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HP…42运输机,德国的Ju…52运输机,美国的DC…3运输机(即美空军的C…47),苏联的AHT…9运输机等。在此基础上,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组建专门用于空降作战的兵种——空降兵。因此,空降兵在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组建空降兵的国家。 
1929年4月13日,苏联红军为歼灭威胁加尔姆市的巴斯马赤匪邦,曾机降45人。当时,白匪费扎伊利集团对塔吉克斯坦进行袭击后,取道加尔姆市,企图夺占加尔姆市道路枢纽,以便进入阿莱谷地和费尔干纳盆地,摆在红军面前的紧急任务是抢在匪邦占领加尔姆之前将其歼灭。先派去了一批骑兵部队,但没有达到目的。在此危急时刻,中亚军区作出决定,用飞机输送部队,增援加尔姆市。第1架飞机乘坐2人,携带机枪1挺,任务是夺取着陆场,掩护尔后人员机降。骑兵旅长及政治委员等3人乘坐第2架飞机,携带机枪2挺。原计划旅长查明情况后随飞机返回向军区报告,由政委留下监视敌人,等待地面骑兵到达后指挥作战。他们着陆后,发现市区已有一半被敌占领,情况不允许有任何迟延,旅长没有乘飞机返回军区,他率领所有人员,征用当地群众的马匹,急速向加尔姆市前进。进入市区后,他们用机枪向敌猛烈扫射,给敌以突然打击。遭到突然打击的敌人,一时陷入混乱之中。匪徒看到1名中校用机枪射击和指挥作战,以为是红军的大部队进入该市,纷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