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后来果真提出要林彪领兵出征时,他却以到苏联养病为借口拒绝任职。
毛主席失望了,只得改派彭德怀挂帅出征。
此刻,令毛主席意外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林彪,竟成了党内反对出兵的代表人物。联系全国胜利以后林彪不断滋长的右倾保守思想,毛主席背着手望着满天繁星,沉思良久后说:“个别人的反对无碍大局,历史照样前进,革命照样胜利。我们的彭大将军,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相信他一定能打好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在颐年堂会议的那些日子,毛主席逐个与政治局委员们谈心,逐个地做工作。他说:“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尽管有些同志对出兵有些意见,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别人处在国家危亡时刻,作为邻国和社会主义伙伴,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是难过的。”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谈话,终于说服了所有的与会者,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出兵朝鲜。
毛主席大笔一挥,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
出兵大策一定,接着便是怎么出兵、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
如果公开宣布派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那便是以国家的名义参战,等于公开向美国宣战。这无形中便给敌人扩大侵略战争提供了借口。怎么做到师出有名,又不为美军扩大战争提供借口,毛主席颇费了一番脑筋,为此还征求了不少民主人士的意见。
刚开始,毛主席几次找周总理商议以什么名义出兵问题,两位领导人一致的意见叫“支援军”比较妥当,支援朝鲜人民嘛,并且作为初步意见基本定了下来。在拟定计划方案时,我们已开始使用“支援军”的字样。
但是,初步意见毕竟是初步的,一旦真的要公之于众,毛主席又是非常慎重的。他特别注重听取资深年迈的民主人士的意见。他认为,这些老先生阅历广,见识多,有许多经验,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事情会更加周全。
博采众长,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毛主席多年的习惯,也是他在党内倡导的传统作风之一。
毛主席指示就出兵名义问题征求意见,请民主人士就“支援军”一事谈看法。开始也有人觉得用“支援”二字很合适,出兵在即,不必再为此费时了。毛主席不同意,他说一定要听听多方面的意见。
这一问,意见还真的来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要求就“支援军”一事见毛主席。毛主席很重视,也很高兴,亲迎他来中南海,并和周总理一起听黄炎培谈意见。
黄炎培是上海川沙县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会员,从1917年便投身教育事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在国内很有影响。毛主席、周总理对这位老先生了解颇多,知道他有一些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所以很尊敬他,当时他又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政协全国副主席,就国家大事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有个问题我们要考虑呀!”黄炎培刚一落座,便开始提意见。他望望毛主席,又望望周总理,诚恳而又关切地说:“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不那么好打!”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们叫支援军,支援朝鲜人民,不是名正言顺嘛!”
黄炎培摇着头说:“不,这样叫法是不是师出无名,我看还值得考虑。”
“怎么能说是师出无名呢?先生有何高见?”周总理问。
毛主席看看黄炎培,表现出了很大兴趣。
黄炎培像教书先生一样将手向外一挥说:“支援军,顾名思义,那就是派遣出去的,还是国家嘛!那不等于说是我们公开向美国宣战?”
“噢,有道理!”毛主席伸出手从笔筒里拿出一支很粗的铅笔,将面前稿纸上的“支援”两字一划,改写成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志愿”,然后掷笔于桌,欣然道:“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么!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志愿去帮助朝鲜人民的,他们不愿看着朝鲜人民挨打。这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对立!”
周总理做了一个手势说:“‘志愿’二字,好,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来的志愿兵。”
七十余岁的黄炎培频频点头,高兴地说:“好,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你们领导人时光珍贵,我没有意见了!”说着就出了门。毛主席、周总理一起送他上了车。
第五部分第115节 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6)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了第一个命令:“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应朝鲜政府请求,“为了援助朝鲜人民的解放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命令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
伴随着毛主席命令的下达,聚集在中国东北的几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马上都换上那种印有许多道线的志愿军军装秘密开往鸭绿江。于是,战争史上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谓。
毛主席命令下达的当晚,彭德怀即到了沈阳。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披挂上阵之际,与一些随行的将军们共饮出征酒。他举起酒杯致词:“从井冈山到朝鲜,还是咱们这些人。咱们叫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鸭绿江边,我也不会志愿的。现在他打到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志愿!”整齐的回答声以浑厚的阳刚之气,震荡屋宇飞出窗外。
11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带领下,渡过了鸭绿江,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
朝鲜人民为之欢呼。
苏联首脑为之感动。
美国及其同盟者为之震惊。
斯大林说:让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成流亡政府。毛主席回答:不,为了整个东方的利益,我们坚决出兵
毛主席关于出兵朝鲜的意见一俟被中央政治局通过,部队立即全面进入战前准备。在大部队尚未进入朝鲜之前,毛主席决定派周总理去苏联面见斯大林,一是陈述中国政府的主张,二是请求苏联给予空军和军需物资的支援。就当时的中国来说,由于连年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很苦,国内建设各方面百废待兴,再挑起战争负担,的确有很大困难。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尚未结束,周总理便偕工作人员师哲、康一民到了莫斯科。当时斯大林正在黑海海滨休假,于是周总理又偕同推辞出任志愿军司令而来苏养病的林彪飞往斯大林的休假地。
周总理向斯大林介绍了中国的决定,准备出兵赴朝作战,以挽救朝鲜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此前,斯大林对朝鲜局势曾作出这样的估计:他认为,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北朝鲜至多再坚持一个礼拜,与其进行毫无希望的抵抗,不如尽早地撤退。斯大林曾私下建议金日成把主要力量、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撤退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而把老弱病残撤退到苏联境内。理由是一旦条件成熟,从中国东北入朝比从苏联方便。斯大林的这个态度是低调的,他已经做了朝鲜失败的准备。可当周总理明确谈了中国的出兵主张后,他又有些犹豫不决,他担心中国出兵会引起世界战争,从而把苏联拖入战争的漩涡,最终形成美苏两个大国的对抗。比较起来,他更倾向于组织朝鲜“流亡政府”。
斯大林的这个态度,周总理立即电告毛主席。毛主席接到周总理的报告,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中国出兵的主张决不改变,这不仅是为了朝鲜利益和中国利益,也是为了整个东方世界的利益!就在接到周总理报告的当天,即10月13日,他再次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会议一致同意毛主席的意见,认为出兵朝鲜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人民都是有利的。从全
小说推荐
-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也被迫“参战,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把德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山东半岛转交给日本帝国主义去掠夺罢了。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的地位。大战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订立的许多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还是继续有效。国内军阀间的混战仍然不停止。每一派军阀都勾结不同
- 最新章: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121章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第一部分:毛泽东之前“赤色人物”从上海涌向武汉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
- 最新章:第106章
-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格更是翻了几个跟斗,连统舱票都涨到四十五元一张
- 最新章:第106章
-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z
- 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格更是翻了几个跟斗,连统舱票都涨到四十五元一张
- 最新章:第106章
- 贺子珍与毛泽东
- 传奇而动人的爱情悲剧:贺子珍与毛泽东 作者:石永言征程托孤(1)壹 晨,贺子珍在毛泽东的铜床边整理衣物,蓦地,一股大风,从开着的彩色玻璃鸳鸯窗外扑进来。贺子珍离开铜床,踱到窗下,欲拉上爿窗户 毛泽东见贺子珍行动似有些不便,爱怜地说“子珍,让我来关 毛泽东用力拉下上爿窗户,在室内踱步,手里燃起一支袅袅
- 最新章:第36章
- 毛泽东与蒋介石
- 作品:红色三部曲—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叶永烈 内容简介 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
- 最新章:第127章
- 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
- 毛泽东家史篇 自序(1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专家。在我的写作计划中,最初也没有写这部书的打算。萌发撰写此书的念头,与本人从事编辑工作有关。因此可以说,如果本人不从事编辑工作,便不会撰写这部书。为什么这样讲呢?话必须从1982年说起 1982年,我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后,经常要处理
- 最新章:第45章
- 毛泽东与郭沫若 作者:[中]张洁宇
- ﹏┛欢迎光临 微 桌 小 说【三无少女】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毛泽东与郭沫若 作者[中]张洁宇 内容简介:毛泽东和郭沫若,一个原是山坳里的伢子,一个原是大渡河边小镇上的娃儿;一个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伟人,一个是中国现代文化舞台上光辉灿烂的巨星。他们共同经历了摧毁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伟
- 最新章:第73章
-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
- 决定中国命运的棋赛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场波澜壮阔、跌宕曲折的棋赛,决定了中国的命运。执蓝子者,光溜溜的脑袋,长袍马褂,讲起话来喜欢拖腔拉调,一口浙江“官话。平时他不苟言笑,着急时,会骂“娘希匹。执红子者,长长的头发朝后梳,一身中山装,讲起话来不紧不慢,一口湖南腔。平日喜欢说说笑笑,富有幽默感,发脾气时
- 最新章:第1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