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第145章


华军与苏军,隔着坍塌的大铁桥和血色的黄河水,隔岸对峙。
〃不卷刃的钢刀〃红色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在反复千次的剁砍之中,到底失去了往日的锋利。
巷战中,那些手持美式〃巴祖卡〃和沈阳造的〃改进铁拳〃、带着纳粹或美国钢盔以及日本〃铁帽〃的中国兵,几乎有一半成为〃坦六集〃履带下的冤魂。剩下一半,则是那些冤魂的复仇者。
8月15日,崔可夫大将命令,为了战时需要,坦六集临时缩编为坦克军。克拉夫琴科上将送往后方野战医院。同时缩编的还有第53集团军。
榆中甘草店,失去双腿的格涅奇科少将在昏迷中被俘。
苏联方面没有责怪他。崔可夫提出,以己方俘获的国军黄维中将,与格涅奇科少将进行了交换。
(636)
鏖战双方没有罢休的意思。
兰州,东南方向,白崇禧上将已带领桂系为主的30万人兵团,迂回过临洮,插向青海的民和县。
北侧,孙立人中将的整编机械化38师(相当于苏联的军)也攻取狄家台(白银),窥视永登。黄百韬少将的整编25师已机动到乌鞘岭附近……
由此,苏联中亚方面军初呈被围之势。
李宗仁再次就任总指挥。
〃兰州会战〃也成为往来的军事文书中正式的战役命名。
而西北方向的苏军援兵,一支由4个集团军、25万人、700辆坦克组成的机械化大军,在原〃坦二集〃指挥官波格丹诺夫上将率领下,正风尘仆仆,穿越河西走廊,向着烽火燃烧的战场疾进。
黄土高原上空,8月秋高气爽。航空兵的战斗更是几乎没有一天停歇。
一方是空战技术略逊,但拥有全美式装备优势;另一方是具备长期作战经验,但飞机航程苦短。
有趣的是,双方被击落的飞行员中,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美国人!
飞机对垒,也时常是P-39〃飞蛇〃对P-38〃闪电〃或P-47〃雷霆〃。
一个来自德克萨斯的中尉,在跳伞后居然遇见了他的同乡、幼年玩伴;
另一个原第8航空队的机械师,在战俘营找到了曾与他同机组的机枪手;
更传奇的,说是某麻萨诸塞工学院航空动力系就读过的飞行师,驾机空中,猛追他当年的同学兼情敌……
这些战后不甘于国内平凡工作岗位的牛仔小伙,用这种令人咋舌凸眼的方式,向人们宣示了:西半球的某个自由国度,光怪陆离,丰富多彩,无奇不有。
苏联和中国军方对此均感困惑。
但技术人力、尤其是飞行员的缺乏,使两国都无法拒绝那些受过良好训练、天性喜欢冒险的扬基们。
尽管两国都对这些自由主义分子的忠诚度和保密信用存有怀疑。
(637)
辽宁。开原,威远堡。
这小城位于辽北重镇铁岭和昌图之间。西北是开阔的满洲大平原,辽河从平原中穿过。东南是高低不等的丘陵。
这是一处〃近代的〃古战场。
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双方70万大军在此对峙,一直到日俄战争结束。
1944年春天,华北抗日联军伞兵纵队在这里以〃五角阵型〃顽强阻击关东军两个师团近一个月,〃铁岭〃打出了名气。
现在,1946年8月,中苏之间又爆发了大规模坦克对抗。〃开原之战〃以它的多重特色载入史册。
战役序幕从8月18日清晨拉开。
坚定执行苏军〃百日闪击战略〃的列柳申科上将,从公主岭挥师南下。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当天就迅猛楔入林彪兵团防御阵地的纵深。18日整个白天,苏联两个集团军在25公里的相对狭窄正面,沿着铁路线以东到丘陵的狭长地带,向铁岭防线发起锐利攻势。
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是因为情报表明,铁路线以西布下了绵密的地雷阵,以及反坦克炮位和陷阱。
此外,根据林彪兵团以往的抵抗强度,列柳申科有把握,在几天里把这纵深30公里的防线洞穿。日加列夫的第10空军集团军给予了他有力配合。
中国人的抵抗,时而顽强,时而脆弱,没有规律可循。但总体来说炮火密度不高,近战勇气也比以前差的多。
空中反击是零星的,甚至不需要争夺战场制空权的努力。到天黑时,坦四集的前锋300余辆坦克,挺进纵深已达56公里。
前线指挥员报告,有信心明后天冲过铁岭,兵临沈阳城下!
(638)
〃开原之战〃的过场戏,是华军对苏军后方的一轮骚扰。
黄昏时分,由第10旅钟伟上校带领并发起的一个旅级规模的逆袭,破坏了苏军步兵16集团军的跟进准备。
列柳申科接到报告:
50多辆华军轻型坦克经辨认,是美制M…24〃霞飞〃式,约一个装甲突击营冲击了16集团军前线指挥部。纷飞的弹片使司令员切列米索夫中将三处负伤。准备跟进、接应前沿的苏军步兵分队也遭遇阻滞。
随后16集团军出动独立坦克旅,将〃霞飞〃集群驱散,中国人逃往丘陵山地。
M…24〃霞飞〃式
……
漆黑一团的午夜,战役高潮上演了。
在秋虫低鸣、秋凉渐起的满洲原野上,冲击了一整天的〃坦四集〃两个先导师,没有如期得到后续部队16集团军的接替轮换,将士们只好在自有步兵分队掩护下,进行短时间的战场休息,以准备明天新一轮的冲锋。
深夜时分。隐隐地,警戒圈值班哨兵听出,侧翼,有坦克发动机的微弱声响。
被叫醒的苏军警戒营长打了个呵欠。据经验判断,那距离至少有1公里以上,时间还够充裕。
正要向上级报告,以便确认到底是友军增援还是敌人偷袭时,一群面目狰狞、形象怪异的钢铁野兽猛然出现在不到300米距离的夜幕下!
(639)
敌人华北联军,猛烈开火了。
距离太近。炮弹和子弹象长了眼睛,几乎弹无虚发。火炮威力足够巨大,T…34炮塔或是车体被击穿的比例相当高,厚重的SU122,前装甲被毁也屡屡出现。
四散逃亡的坦克手和步兵,则遭到机枪的追逐射击。
怪兽们迅速占领了有利阵位。两个苏联坦克师感到,敌火从四面八方打来,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位置靠后的旅长柯萨科夫上校还算清醒,带领全队,立即转身,向几十公里外的集团军阵地高速撤退。
但没料到那些〃怪兽〃比苏联的以越野性能著称的T…34 跑得更快!薄弱的T…34后脑部分在撤退中全部暴露,成了敌火高命中率的有效统计数字的分子。
在惊魂中脱险、仍未失去冷静判断的柯萨科夫上校,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在这样没有月光的夜晚,能获得这样高的命中率,只能证明一点:敌人很可能拥有某种夜视瞄准装备。
至于敌人那种能够实现高速追击的车型,夜色中他能分辨出,外观和火力强度,非常类似德国著名的〃黑豹〃。只是更低、更小,体形紧凑,行动敏捷。
并且噪音远远小于任何已知型号。这是出厂新车负重轮挂胶良好的特征。
(640)
另一边。精心组织、苦苦守候的夜间狩猎圆满结束,耗时约3个钟头。凌晨3:30分,〃猫头鹰〃夜视指挥车上,林彪告诉作战部长江拥辉:
〃让梁大牙尽快收拢部队,把前边钟伟那个旅也撤下来。同时命令聂凤智防空纵队:天亮前务必全部进入阵地!启动"勾连枪"作战。〃
〃是!〃江拥辉转身去布置。
林彪跳下座车。
这些〃猫头鹰〃是古德里安奉送的最后礼物。他担任德国装甲兵总监期间,曾命令在新型坦克上安装此类装置。
当时德军发现面对盟国空中打击毫无办法,战斗在夜间才有效。基于这一战场环境,夜视装置成为急需品。
盖特纳博士领导武器局试验8科,制成车长夜视装置,驾驶员依靠它,以40~50公里的时速夜间行驶,通过荧光屏和1。2倍望远镜观察路面状况。而炮手夜视装置安装在潜望镜防盾上。
唯一缺点是这种红外探测距离过短。为弥补缺陷,武器局又使用半履带运输车,改造了辅助红外投光车〃猫头鹰〃(UHU)。它装有红外线过滤器的60厘米直径弧光探照灯和相应的高压电装置,等于一个强力红外投光器。车内观察员可操作投光器进行360度探测。
投光器为10倍倍率,探照距离达1500米。德军通常为每5辆夜战型黑豹配一辆〃猫头鹰〃,通过远距离探照和夜战黑豹的红外转换器组合使用,使坦克夜战距离增进到700米。
1944年春天,约600套设备交付军方,但陆军拒绝将其用于实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