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第10章


根据龚澍的供词和其他多方面的考证,可以断定,何键派兵挖毛泽东祖坟这件事的时间,是1932年6月29日夜。
而有的专家、学者认为,1932年6月,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八军和湖南茶陵独立团在萧克指挥下,英勇战斗,歼灭国民党六十三师的辎重队和增援部队,毙伤敌人副旅长以下500余人,俘敌1000余人。遵照蒋介石的电令,何键为了支援六十三师,于5月28日,便开始忙于调动湘军,并派重兵组成庞大的运输队。湘赣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坚持一年之久,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何键无暇顾及挖毛泽东祖坟的事。笔者认为,此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湖南出版社于1991年7月出版的《湖南人民革命史》记载,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三湘大地。从1928年“西征军”入湘后,反动派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清乡”,并且于这一年的4月27日成立湖南全省清乡督办署。11月底,鲁涤平为削弱何键的权力,曾将清乡督办署撤销。1929年2月何键主湘后恢复,3月起改为全省清乡司令部,何键担任清乡司令,提出“除恶务尽”的口号,对革命军民实行疯狂的“进剿”和镇压。
1930年7月,彭德怀率兵第一次攻打长沙时,何键认为红军根本打不进长沙,省会“决保无虞”。而其结果,红军一举攻占长沙城,何键差一点被活捉。因此,他“至堪痛憾”。
1930年8月,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虽未能攻下,但严重打击了何键反革命政权,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其经济处于“山穷水尽”的困境。
1931年1月28日,何键根据湖南“军队与各行政机关伙食接济均极感困难”的情况,特急电向蒋介石请求“急赈”。蒋介石答应从国库中拨10万元,但久拖不兑现。基于这样的情况,何键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虽然调动湘军参与了国民党军于1931年4月对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于1931年11月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于1932年6月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但他最耿耿于怀的是报复红军攻打长沙,特别考虑如何维护他在湖南的统治。阴谋策划挖毛泽东的祖坟,不是很复杂的事,他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指使人去干就行了,战事再忙也能做到,怎能说无暇顾及呢?
然而,时至1933年10月,蒋介石在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的同时,以6个师另6个旅及16个保安团的兵力,对湘鄂赣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此时,特别是在1934年1月,何键亲自带领4个师又3个旅的兵力,到湘赣边界的江西铜鼓县幽居一带部署大包围圈。以后,又带兵到江西修水县、奉新县、宜丰县等地区“围剿”红军,直到1934年10月红军突围长征,何键才又调兵堵截红军,在湖南各地加紧办理保甲实行所谓坚壁清野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何键于1934年前后派兵去挖毛泽东的祖坟,可以说是难以顾及的。
《毛泽东家世》一书,记述何键派兵挖毛泽东祖坟是1934年前后的事,是根据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等人的口述记述的,显然是记忆有误,应予更正。8毛泽东第一次结婚时,双方的年龄是多少
1989年8月20日出版的上海社科杂志《社会》(月刊)第8期,刊登了陈绪文撰写的《毛泽东的婚姻观念和实践》一文,其中这样写道:
毛泽东第一次“结婚”时才8岁,是在他父亲的强迫下成的亲。女孩比他大6岁(14岁),当时毛泽东迫于父亲的压力,很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而可怕的婚姻仪式,很有规矩地向每一位来宾磕头。但是,当仪式过后,他拒绝与这位大姐住在一起,并发誓决不碰她一指头。陈绪文:《毛泽东的婚姻和实践》,1989年8月20日《社会》,第26页。
这段记述,显然有明显的错误。即把毛泽东和女方的结婚年龄以及他们的年龄差都记述错了。
据《韶山毛氏族谱·世系表》(竹溪支)和《毛泽东亲属人名录》记载,毛泽东生于清光绪十九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1月出版的《中国第一人——毛泽东》记载,毛泽东“生于光绪十八年”,有误。见此书第111页。十一月十九日,即1893年12月26日;而与毛泽东第一次结婚的女子,生于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即1889年10月20日。他们是在1907年结婚的。当时毛泽东14岁,女方18岁。女方比毛泽东大4岁2个月。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同斯诺谈话时说:“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28页。
毛泽东的这段自述,把自己的结婚年龄说对了,而把女方结婚年龄说错了。女方结婚年龄应为18岁。
毛泽东的原配夫人姓什么(1)
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她撰写的《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在谈及毛泽东与他的原配夫人的情况时说:“毛不肯和那位姑娘有任何联系,这使新娘一家备受闲话与羞辱,直到今天,韶山人还不肯说出新娘姓什么。我们仅知道她比他大四五岁,‘容貌秀丽’。”〔英〕韩素音:《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第21页。
而香港友联研究所出版的《毛泽东生平资料简编(1893~1969)》一书,引用张大军编写的《中共名人典》的记述,说毛泽东的这位原配夫人姓李。《毛泽东生平资料简编(1893~1969)》,香港友联研究所1970年1月版,第11页。
英国著名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毛泽东传记著作《历史巨人毛泽东》中记载:
毛13岁那年发生的另一件事也是个人私事。按照中国的传统,毛的父母在他13岁那年给他“娶”了一个19岁的女子,名叫杨翠花……〔英〕迪克·威尔逊著:《历史巨人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5页。
除此,还有一种说法。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研究事典》记载,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是罗氏。邢崇智等主编:《毛泽东研究事典》(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058页。
上述这三种说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毛泽东的结发妻到底姓什么呢?
《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毛泽东的原配夫人为罗氏,生于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即1889年10月20日,比毛泽东大4岁零2个月;卒于清宣统二年正月初二,即1910年2月11日,享年21岁。
罗氏病逝后,葬于韶山冲上屋场楠竹,即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山上,其坟墓位于毛泽东父母坟墓的下面处,两坟墓相距只有几步远。
1941年,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时,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列在罗氏的名下,承祧以慰亡灵。
对罗氏还有一说,就是有的著作记载,罗氏是韶山附近的湘乡县人。广西民族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女人看重毛泽东》一书,就是这样记载的。齐闻著:《女人看重毛泽东》,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0页。
此记载显然有误。笔者曾多次到罗氏的家乡采访,访问过许多罗氏家族的人,对她家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肯定地说,罗氏是韶山冲附近的杨林乡赤卫村人。杨林乡属韶山市所辖。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就是此乡人。此乡昔有一庙,称杨林庙,韶山的老年人是人所共知的。
罗氏的父亲罗合楼(1871~1943),名远雄,号德甫,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但主要以务农为主,家境清贫。罗合楼夫妇生有5子5女,但仅有3个女孩成人,毛泽东的妻子罗氏是其长女。
如若深入探究毛氏与罗氏家族的关系,罗合楼的妻子也姓毛,生于1869年,卒于1912年,其父叫毛咏堂。
毛咏堂(1846~1903),派名毛祖植,妻唐氏(1844~1906),家居韶山冲羊楼塅,距毛泽东家韶山冲上屋场仅1公里。
罗合楼的妻子毛氏,是毛咏堂的长女。而毛泽东的妻子罗氏,则为毛咏堂的外孙女。按照韶山毛氏族谱谱系“祖恩贻泽远”推算,毛咏堂(毛祖植)为毛泽东的远房曾祖父。
毛咏堂有4个儿子,即毛恩芸、毛恩曜、毛恩洸、毛恩显,他们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的年龄相差不多,并且交往比较密切。罗氏嫁给毛泽东,显然与上述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毛泽东与罗氏是在1907年举行婚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