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十六帝》第18章


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
英宗被俘,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廷。而明朝这边,在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帝或代宗。经过一番较量后,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变成了空质,也先于是有送英宗南归之意。然而景帝对于英宗南归并不积极。后右都御史杨善等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物。杨善只好变卖家产,自己购买了些礼物。在他的积极斡(wò)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归。
但是在迎接朝见英宗的礼仪上,景帝与大臣又产生了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大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中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朝天宝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宫期间,景帝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复位,做了两件事。
一是对英宗严加看管。南宫大门常年紧闭,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钱皇后不得不做些针线活出售来换取必要的食物,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将大树砍伐。当然,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二是谋易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的长子朱见■(土木堡之变时3岁),并立其为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没几年,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只是苦于一时间没有什么好办法。从景泰三年(1452)开始,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晋爵,时常加以赏赐。四月,千户袁洪知道皇帝想换太子的心思,上〃永固国本事〃疏,请易太子。景帝十分高兴,下旨臣议。大臣们知事已至此,纷纷表示赞同,称〃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景帝十分高兴,给大臣们加官加俸,并于五月初二日,册立朱见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jùn)为沂王。
第25节: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这个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视为心腹之敌的也先在得胜后还能够礼遇自己,并护送南归,虽然有他的政治企图,但也总算仁至义尽。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仅占据了皇位,还对自己处处提防、严密监视,并且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自己的后望。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是外敌,还是兄弟?
谁是忠臣
英宗不仅很难弄清谁是对手的问题,在谁是朋友,或者说谁是可仰仗的忠臣的问题上,也时时陷入迷茫。
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复登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正统九年铜铳;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王振纪念碑王振。他是英宗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据查继佐《罪惟录》说,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做太子时,王振就在身边。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
有人认为王振是明代第一个权阉,是明代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无宦官干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大批宦官投奔朱棣,报告朝中虚实,为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允许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之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张太后像
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正统初年,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张太后是位很有能力的女人,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小无法理政,特在遗诏中写下〃大事白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中是少有的。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
英宗对王振信任有加,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中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感情是真挚的,英宗从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依赖。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英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中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时,百官望风而拜。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中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贸然亲征。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不顾大臣们的劝谏,草率亲征。结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宝座。王振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关于王振的死因,说法略有不同。有人说是乱兵所杀,有人说是明将樊忠所杀,但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说他英勇杀敌力战而死,并用太监刘恒言赐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明军铁头盔石亨。石亨,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都督同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立有军功。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军。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来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安,这次借口石紫禁城东华门
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的职权。次年,石亨因事被诏捕入狱,籍没家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石亨瘐死。什么是瘐死呢?瘐死是指在监狱中因疾病、饥饿、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随后,石彪亦被诛,权臣石氏的权势倾刻间烟消云散。有人认为石氏虽然作恶多端,但罪不至死。但石氏之败,为英宗去了心头之患。
曹吉祥。曹吉祥是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