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
英宗被俘,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廷。而明朝这边,在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帝或代宗。经过一番较量后,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变成了空质,也先于是有送英宗南归之意。然而景帝对于英宗南归并不积极。后右都御史杨善等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物。杨善只好变卖家产,自己购买了些礼物。在他的积极斡(wò)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归。
但是在迎接朝见英宗的礼仪上,景帝与大臣又产生了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大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中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朝天宝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宫期间,景帝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复位,做了两件事。
一是对英宗严加看管。南宫大门常年紧闭,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钱皇后不得不做些针线活出售来换取必要的食物,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将大树砍伐。当然,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二是谋易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的长子朱见■(土木堡之变时3岁),并立其为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没几年,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只是苦于一时间没有什么好办法。从景泰三年(1452)开始,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晋爵,时常加以赏赐。四月,千户袁洪知道皇帝想换太子的心思,上〃永固国本事〃疏,请易太子。景帝十分高兴,下旨臣议。大臣们知事已至此,纷纷表示赞同,称〃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景帝十分高兴,给大臣们加官加俸,并于五月初二日,册立朱见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jùn)为沂王。
第25节: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这个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视为心腹之敌的也先在得胜后还能够礼遇自己,并护送南归,虽然有他的政治企图,但也总算仁至义尽。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仅占据了皇位,还对自己处处提防、严密监视,并且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自己的后望。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是外敌,还是兄弟?
谁是忠臣
英宗不仅很难弄清谁是对手的问题,在谁是朋友,或者说谁是可仰仗的忠臣的问题上,也时时陷入迷茫。
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复登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正统九年铜铳;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王振纪念碑王振。他是英宗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据查继佐《罪惟录》说,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做太子时,王振就在身边。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
有人认为王振是明代第一个权阉,是明代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无宦官干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大批宦官投奔朱棣,报告朝中虚实,为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允许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之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张太后像
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正统初年,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张太后是位很有能力的女人,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小无法理政,特在遗诏中写下〃大事白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中是少有的。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
英宗对王振信任有加,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中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感情是真挚的,英宗从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依赖。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英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中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时,百官望风而拜。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中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贸然亲征。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不顾大臣们的劝谏,草率亲征。结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宝座。王振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关于王振的死因,说法略有不同。有人说是乱兵所杀,有人说是明将樊忠所杀,但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说他英勇杀敌力战而死,并用太监刘恒言赐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明军铁头盔石亨。石亨,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都督同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立有军功。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军。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来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安,这次借口石紫禁城东华门
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的职权。次年,石亨因事被诏捕入狱,籍没家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石亨瘐死。什么是瘐死呢?瘐死是指在监狱中因疾病、饥饿、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随后,石彪亦被诛,权臣石氏的权势倾刻间烟消云散。有人认为石氏虽然作恶多端,但罪不至死。但石氏之败,为英宗去了心头之患。
曹吉祥。曹吉祥是参?
小说推荐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前言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
- 最新章:第33章
-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 前言 皇帝是古时对人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是天子,自然不是寻常人。从秦始皇称皇帝开始,围绕着皇帝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礼仪规范,一切与皇帝相关的事物都有特殊的称呼:皇帝说话就是圣旨,命令称诏、制,出行为“幸,居处叫宫廷、禁中,葬所称为陵,死叫“驾崩,自称为“朕,臣民要称呼“陛下”或者“圣上…国家法律
- 最新章:第33章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序 阎老师邀请做《序,深为诚惶诚恐。小辈不才,与阎老师合作并成忘年交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正说明朝三百年》作者:孙景峰 李金玉【完结】内容简介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如果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
- 最新章:第93章
-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 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正说历朝十大冤案(精选 作者:如果石絮伍子胥案 一(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国都由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迁到雒邑(今河南洛阳,自此,历史上的“东周”正式开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控制的土地逐渐缩减,各诸侯国势力上升,也不再向周朝朝觐、纳贡,呈现出尾大不掉的局面,周王室威
- 最新章:第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