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六年,孙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孙所出,惟皇后钱氏知其详,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渐,后泣诉曰:〃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胡后位未复,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遗命大行尊崇之典。
据王■的记载,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皇后钱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但年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废的胡皇后身上,为她重修陵寝,一切按照皇后的规制办理。钱皇后为什么要替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废后胡氏说话?原来,作为英宗的皇后,钱氏并没有生过皇子,而当时周贵妃却有一子,即后来的宪宗。这种情形跟当年胡皇后无子、孙贵妃有子的情形极其相似。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情形,使得钱氏深为同情胡皇后吧。钱皇后很幸运,并没有因无子而被废。
广运之宝(白石)
钱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给她的家人加官晋爵,但钱氏却推辞了。皇后的家族没有封爵,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见的。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土木事变之后。当时,钱皇后把宫里的家底都拿出来交给瓦剌的使者去营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卧在地上,结果弄瞎了一只眼睛,弄坏了一条腿。英宗回来被关在南宫做太上皇,很郁闷,钱皇后都委婉劝解,让英宗舒缓一下心情。所谓〃患难夫妻〃,也不过如此了。所以英宗对钱皇后绝对是一心维护,即使立了周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也不会像他父亲一样废掉皇后。他担心自己驾崩后钱氏受周贵妃欺负,特地在临终之前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惯例是一帝一后同葬,这道遗命就等于告诉周贵妃: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但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果然,英宗死后,周贵妃就闹了起来,要独称太后,排挤钱皇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就以英宗遗命为理由反对,最后宪宗从中做个妥协,两宫并尊,周氏和钱氏同为皇太后。等到钱太后去世时,周太后又从中作梗,不让钱氏与英宗合葬。因事关国体,大臣们又起来反对,竟至〃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最后,又是权宜之计,钱太后葬于英宗玄堂左边,右边空着留给周太后。这时,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脚,让钱太后圹位距离英宗玄堂数丈之遥,而且将中间堵塞起来,其意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跟英宗见面。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来是有点可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现实的考虑和思路,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从这个方面来说,钱皇后能为宣宗废后胡氏说话,实际上折射出她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忧虑。
不管英宗是宫人所生还是孙氏所生,总之都是龙脉。因为在紫禁城内,除皇帝外,只有皇帝的妃嫔,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不会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为谁,宣宗自然心知肚明。如果确为孙氏夺宫人之子为己子,对宣宗来说,总是自己的骨肉,无伤大局,同时还可以帮助自己宠爱的孙贵妃登上皇后宝座,或许是心照不宣地默认了这个事情。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剧性。而同时,英宗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极富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也不乏某种悲剧因素。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极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当时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幼冲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英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大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落差。
第24节:被也先俘获最痛心
谁是对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时刻提防蒙古铁骑入侵北边,骚扰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马,诈称3000人。明朝大宦官王振怒其诈,削减马价,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草率决定亲征。这次亲征,英宗的本意是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5次亲征蒙古的壮举。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率大批官员,挑选精兵50万出师迎敌。八月十三日,大队人马驻扎在土木堡,旋被也先部队包围。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两日,战斗力大为下降。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军击败,50万大军伤亡过半,公侯大臣死难者甚众,可怜英宗也被也先掳去,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
土木堡之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经历的第一个谷底。幸好在英宗明金山岭长城屏蔽敌台障墙被俘的一年时间里,也先对这位对手颇为尊重。据说也先命每2日进羊一只,7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北方天气寒冷,他还曾令妻子出献〃铁脚皮〃,给英宗御寒暖脚之用。也先曾经对明朝使臣说过这样的话:〃大明皇帝与我是大仇,自领军马与我厮杀。天的气候(意志),落在我手里。众人劝我杀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着知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
英宗被俘,也先视为奇货?
小说推荐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前言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
- 最新章:第33章
-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 前言 皇帝是古时对人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是天子,自然不是寻常人。从秦始皇称皇帝开始,围绕着皇帝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礼仪规范,一切与皇帝相关的事物都有特殊的称呼:皇帝说话就是圣旨,命令称诏、制,出行为“幸,居处叫宫廷、禁中,葬所称为陵,死叫“驾崩,自称为“朕,臣民要称呼“陛下”或者“圣上…国家法律
- 最新章:第33章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序 阎老师邀请做《序,深为诚惶诚恐。小辈不才,与阎老师合作并成忘年交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正说明朝三百年》作者:孙景峰 李金玉【完结】内容简介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如果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
- 最新章:第93章
-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 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正说历朝十大冤案(精选 作者:如果石絮伍子胥案 一(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国都由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迁到雒邑(今河南洛阳,自此,历史上的“东周”正式开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控制的土地逐渐缩减,各诸侯国势力上升,也不再向周朝朝觐、纳贡,呈现出尾大不掉的局面,周王室威
- 最新章:第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