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念复仇记》第75章


“际之,是如何没的?”林决顿时停住动作。
“……是二师兄。他说他是刘炅的儿子,你知道刘炅是谁?就是刘恪的三儿子,你知道刘恪是谁……”许念开始语无伦次,愣是没想起来以林决的身份早该知道刘炅。
不过她说出的话已经让林决目瞪口呆了:“隐之?原来如此……先前他总对我有敌意,我以为原因是你,现在看来,他恐怕几次三番都想的是杀了我吧?我猜到面具人的身份,却根本没想到隐之跟他还有这种关系……”
许念忽的冷笑了一声:“他爹是刘家正统的血脉,看那样子也生不出来了,他帮他爹办事,若是事成,将来他不就是太子吗?”
许念想起隐之告诉她要好好活着,那时候她不能理解,死就死,谁怕谁?
况且二师兄不像是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他心中有抱负,有能力,那不像是他说的话,他不是为了活命摒弃道义和良心的人,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许念狠狠地被打了脸。
刘炅蛰伏多年,如今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可见他对于复辟刘家天下已经是志在必得。林决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后招,但光就是他手中的人,已经令林决感到不安。许念接下来说出的话更是将他的不安推到了极点。
“令符在吴叶朴哪儿,也就是说在刘炅手里。师父的态度很笃定,他一定见过真的令符。”
“令符果然是假的……”林决喃喃道,忽的他想起了什么,抬头望向许念。
许念被他的眼神望着,隐隐也有同样的疑惑。林决弄丢的令符是假的,那么许家就是为了这块假令符死的吗?许念能够猜出一些□□,当皇帝的林琮听闻了许挚私藏令符的消息,又加上许家军不知收敛,于是想除掉许挚,除掉许挚就需要证据,恭王刘显于是顺水推舟地做出假证,目的就是为了搜出这块令符。
但令符是假的,这块令符也是人伪造出来的。而显然,刘炅知道令符的真假,应该在许念和林决第一次到访绝刀门的时候,刘炅就已经有了令符的一块,就是那个盒子,因此他能利用假令符找到宝藏,其实是他早就知道了宝藏的地点。
另一块在她这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许挚真的私藏了令符,或许他知道这个东西的真实用途,或许他什么也不知道,只是直觉有用,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许念揣度父亲的真心,觉得他可能是想给女儿留下保命的东西,却没想到这东西加速了许家的灭亡。
“只不过,令符一共有两块,一块是盒子,大概有这么大,”许念拿手比划了一下,“另一……就是我丢了的吊坠。”
林决心中一惊,随即许念苦笑道:“我爹真的私藏了令符,皇上他……也不算错,那块假灵符想必也是刘炅干的。”
刘炅利用了林琮的妒忌心理,处心积虑地除掉许挚,为的就是这一刻没人能阻挡他的宏图大业。如果许将军还在,如果许家军还在,刘炅不会有那么多可乘之机。现在想来,自许家覆灭之后,朝中再没有可堪大任的武将。形势不可谓不严峻。
按许念的猜测,目前刘炅还不知道令符的开启方式,否则怎么会把两块令符分开?在一看到盒子的那一刻她便觉得两块令符应当能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
刘炅手上青库的人不少,他们擅机关,多是能工巧匠,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找到破解方法,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封王
对于广大百姓口中的“反教”造反事件,林琮一贯采用的是安抚为表,压制为里的方法,好在这些人要么武力值不够高,要么脑子太蠢,一直没形成气候。
如今不同了,林琮虽然不知道刘炅的存在,但成都总兵竟然也反了,这实在是让他陡然心惊,要知道西南可是圣祖皇帝和林琮的发迹之地,是整个魏朝的根基所在,自从降服了大理王以来,西南一带一直都是全国安稳的后方。每年源源不断的药材、香料以及象牙从大理、真腊以及南面诸国进贡,再经由西南诸路运往东京汴梁。
不论是道德上还是利益上而言,西南都是魏朝一块最为柔软的腹地,稍一搅动便会痛彻心扉。林琮自然不会允许有人在他的腹中作怪,他必须剖腹剜心,拔出这只害虫,剜出这块毒瘤。
但这时候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自从他颇为愧疚和自负地除掉了许挚将军和他的许家军之后,朝中已经再没有人第二个人能够胜任许挚曾经的重担了。亦或许是,朝中稍有能力者便得到了教训,兔死狐悲,他们再也不敢表露锋芒。
因此最近几年来军队的数量不断增加,饷银也提高几倍,但实上战斗力日渐下滑,由于管理松懈,不少人每日就是混吃等死,根本没有什么真本事。除了禁军以及个别特立独行的队伍外,朝中大势普遍如此。
叛军的数目并不多,况且又是林琮一向倚重的根正苗红的成都军,因此本着安抚为主的目的,林琮派了两名指挥使前往巴州劝降——距离叛乱已经过去了半个月,算上刚刚攻克的巴州在内,叛军已经斩获了西南五州。
林琮本想着刘启堂堂成都总兵,跟绝刀门和后来陆陆续续加入的江湖草莽只是面和心不合,只需要适当的蜜枣加大棒,用不了多久,两方便会离心,到时候这场轰轰烈烈的叛乱便会像往常一样无疾而终。
但他没想到的是,安抚使的安抚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找来了杀身之祸,两个安抚使一个被刺身亡,一个身负重伤,回京没多久便一命呜呼了。林琮忘了,江湖草莽可没什么规矩,登堂入室地杀死一个人简直易如反掌。
不过据探子回报刘启已经因为此事与吴叶朴起了龃龉,两人一时争执不下,战火得以短暂地平息。
有了两个枉死鬼作教训,朝中众人已经看出这次的叛乱不再是以往小儿科般的打打闹闹,顿时收起了轻视的心思,积极商讨起对策来。
一向安静当背景、时不时冒出一句“臣附议”的归国侯今日一反常态,率先对主张继续安抚的人发难:“平叛一事迫在眉睫,短叛军短半月就攻下西南五州,直逼东京,此时不剿更待何时?口口声声说安抚安抚,你们到底是何居心!”
这话已经给一般的人扣上了罪同反军的帽子,众人没来得及说话,又有一人跳出来瓮声瓮气地说道:“臣附议!”说话的正是中正大夫。
这番话一出,主和的众人更是哑口无言,找不到一丝理由反驳——要是下一个派出去安抚的是他们的儿子可怎么办?余下的一方也同样无话可说,毕竟没有人像归国侯和中正大夫两人一样死了儿子,谁也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对叛军的痛恨悲愤之情。
有人适时地站出一步,解救了深陷尴尬中的众位大臣:“臣愿往平叛乱贼!”
众人循着说话声音看去,一人身披铠甲,半跪在殿前,初春的寒风吹过他甲胄之间的缝隙,发出细碎的哀鸣,呼啸着盘旋不去。一时间殿内一片安静,归国侯热泪盈眶地跪倒在地,紧接着议论声纷纷而起,更多的人不断跪倒。
开宁十六年三月,圣旨任枢密使丛跃宣抚利州路,率步兵两千前往巴州平叛。加上利州路本来的驻军,一共五千人,势必要将叛军杀得片甲不留。
话虽如此,但大家都是正正经经“科班”出身,都是经过战场千锤百炼的队伍,谁也没有机会跟江湖人打交道。平叛怎么平,打仗怎么打,都是令人极头疼的问题。
那日之后,林决便将恭州绝刀门内发生的事情禀报了林琮。他故意说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可不该说的没说,该说的一个字也没落下,因此林琮并没有怀疑林决的消息来源,反倒加强了几倍的警惕,连夜召人进宫议事,虽然安抚使已经派出,第一步棋走错,但仍然还有挽救的机会。
大殿上丛跃一请命,林琮便顺水推舟地欣然同意,这时众人才反应过来,原来林琮早就有这个意思。揣错圣意的臣子们心惊胆战地跪倒在地,虽然病了很长一段时间,可皇帝终究是皇帝,他的决心和意志左右着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他不怒自威的神情仍然能使人瑟瑟发抖。
前线有丛跃坐镇,战况迅速地好转,转眼间已经夺回两州,就在胜利在望之时,又传来一个噩耗:蔡州、光州两州也反了。
林琮病情再度加重,连着两日在朝堂上都被气得手抖眼歪说不出话。这日早上,高公公喂他服下药汤,林琮眯着眼靠在榻上,不一会儿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半梦半醒的状态,早朝上的争吵,案头的奏折,无一不在提醒着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