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兵种合成军队演习》第7章


佩特鲁舍夫斯基根据一些目击者提供的情况写道。“急速地运动。手举军刀和端着刺刀的两群人不很规则地面对面奔跑着。枪炮轰鸣,烟雾弥漫,毫不迟疑地转入对打。军官们喊着‘冲啊!’,进攻者发出一阵接一阵的杀声——这一切使部队逼真地领略到战斗的样式、要求和气氛。”在对抗演习和大演习中实施这种面对面的冲锋,就使演习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实战,使士兵体验到最紧张、最危险的战斗场面,不害怕战斗冲突,培养每一个士兵和整个部队具有永往直前的进攻锐势和勇敢迎战敌人并在白刃格斗中消灭敌人的意志。
苏沃洛夫不仅用这种方法组织分队和部队的演习,而且还用这种方法组织由各兵种组成的兵团的合同演习。步兵、骑兵和炮兵同步兵、骑兵和炮兵对抗,步兵和骑兵同骑兵和炮兵对抗;骑兵同骑兵对抗,等等。有趣的是,苏沃洛夫虽然重视演练面对面的冲锋,但又不把对抗演习绝对化。他善于把参演部队全体人员的单方机动同双方面对面冲锋结合在一起。开始时,所有参演部队一起演练行军、警戒,侦察、变行军队形为战斗队形(纵队或方阵)、抗敌骆兵冲击,最后,进攻敌人的主阵地。然后,参演部队分为两方,彼此拉开一段距离,开始进行战斗演练,即实施面对面冲锋。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消除了当时对抗演习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即只要一方迂回到翼侧或后方,另一方就不可避免地要退却甚至投降。
采用这种方法实施演习,部队能更确切地体验进攻战的全过程,使整个部队协调一致地行动。但是,苏沃洛夫也组织以遭遇战为内容的对抗演习。众所周知,苏沃洛夫取得的无数次胜利,首先是因为他行动神速。他在《制胜科学》一书中写道:“敌人没有料到我们会到来,认为我们还在百里之外,甚至更远,在两三百里之外呢。突然,我们从天而降。”因此,在每次战术演习和大演习中,他都特别重视进行行军训练。不仅在演习中组织行军,而且在出发到演习场和返回营房的途中也组织行军,并安排一切必要的战斗保障措施,经常练习由行军队形快速转换成战斗队形,“以便在行军中能随时投入战斗”。
苏沃洛夫军队调动的速度是当时条令规定的两倍多。苏沃洛夫要求,军队调动“不能鹅行鸭步,而应快步流星”。例如,腓特烈二世的军队一昼夜行军的最高速度为15至18俄里,而苏沃洛夫军队的速度可达30至50俄里。1768年秋,苏沃洛夫率苏兹达利团完成从新拉多加至斯摩棱斯克850俄里的行军用了30昼夜,平均每昼夜的行军速度为30俄里。1771年,在波兰作战期闻,苏沃洛夫的军队17昼夜行军约700俄里,平均每昼夜为40俄里。1799年在意大利,苏沃洛夫率2。5万人的军队冒着酷暑36小时行军80俄里到达特雷比亚河,接着从行进间投入战斗,击溃了麦克唐纳的军队。很显然,只有训练有素并做好充分准备的军队才能以这样的速度实施行军。在《制胜科学》一书中,苏沃洛夫详尽阐述了组织行军的问题,规定了部队调动的方法和程序。即使在作战中,苏沃洛夫也不停止训练军队。此外,每次交战之前,他都根据部队所要完成战斗任务的特点,展开紧张的练兵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攻打伊兹梅尔要塞前苏沃洛夫所组织的训练情况。当时,在距部队驻地不远的地方构筑了一道土墙,在墙外挖了深度和宽度与伊兹梅尔要塞外面的壕沟相同的壕沟,设置了各种障碍物。一到夜间,部队就根据受领的战斗任务在这里进行演练。各工兵小队的演练尤为认真。每个分队、每个士兵都在现场得到指示和示范:应该在哪里和怎样越过壕沟,登上围墙,根据什么信号射击,开始进攻,等等。这一切对于顺利攻克要塞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波兰后,苏沃洛夫即根据敌人在这一战区的战术特点,就如何在林区进行作战的训练问题,向部队发出详细命令。再一个例子是,在意大利远征前夕,为了准备同法国军队作战,苏沃洛夫在训练俄国军队特别是奥地利军队学会排成纵队作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苏沃洛夫认为,在战斗和交战之前训练军队,是最重要的战斗准备。每次演习结束时,他都到现场进行详细讲评,表彰训练出色者,指出具体错误,有时还亲自示范,说明应该怎样做。
总之,通过训练,苏沃洛夫使自己的军队做好了应付在战斗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的准备。因此,他们在实际战斗中对任何情况都应付自如。有一位名叫久博卡日的外国人在观看了苏沃洛夫军队的演习以后不得不说:“难道还需要再谈论苏沃洛夫的军队百战不殆的原因吗?苏沃洛夫麾下的一个新兵对于军事的认识,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比任何欧洲国家军队的士兵,包括最有教养的士兵在平时对军事的认识高得多……他的士兵在战斗中不会有意外之感,因为他们在平时就经受了最艰苦的战斗锻炼,他们对在战斗中应做的不会不明白……如果一个人能处变不惊,镇静自如,如果他此时知道自己应如何行动,那么,他就不可能被战胜,他就不能不胜利。”
苏沃洛夫用比敌人小得多的兵力和代价取得一次又一至次胜利,这不仅说明他具有高超的军事学术水平,而且还说明他掌握了先进的练兵方法。甚至连拿破仑也公开承认苏沃洛夫在机动战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他在从埃及发出的信件中指出:“到目前为止,苏沃洛夫仍是不可战胜的,因为还没有人理解他的特殊作战艺术,也没有人能以他的作战规则同他对抗。”
但是,在苏沃洛夫及其以后的时代,他的军队训练体系的本质,同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俄国的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可调合的矛盾。因此,苏沃洛夫为了坚持自己的军事学术原则和军队训练原则,不得不经常同反动集团进行斗争。而在保罗一世登基后,苏沃洛夫的《制胜科学》被完全当作异端而遭到贬斥。在俄国军队中,代替《制胜科学》的又是操场机械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方式在保罗一世时代达到了特别残酷、荒诞的地步,变得与军队的战斗训练毫无共同之处。但是,保罗一世的反动统治不可能根除先进的军事思想,相反,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却被军事历史发展的进程所推翻,而彼得一世、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建立的军队战斗训练体系却充满生机。保罗一世在委派苏沃洛夫领导意大利远征时,不得不对他说:“照你自己的办法打吧。”而要按照苏沃洛夫的方法进行战争,就要按照苏沃洛夫的方法训练军队。战争的客观法则和要求比沙皇和反动贵族更有力量。
奥斯特利茨交战失败(1805年)后,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放弃已经完全过时的加特契纳部队的训练方法。恢复了由各兵种参加的演习和大演习的练兵方法。1808年,颁布了暂行训练细则《(关于改变演习中某些做法的规定》》。细则要求训练部队成纵队和散兵队形在各种地形至条件下行动,但也保留了许多过时的要求,其中包括采甩线式战术。1811年颁布的《步兵师条令》、1812年颁布的《骑兵条令》和《炮兵野战通则》也具有相类似的特点,即一方面提出一系列进步要求,如成纵队行动,进行瞄准目标射击训练等,但另一方面又墨守成规,如仍保留了繁琐的列队要求,把战斗训练禁锢在练兵场的狭小天地里。正如M.H.加里宁所指出的,在俄国军队里,“始终有一批真诚的爱国者和天才统帅,他们忠诚地为国效力。他们顶着来自上面的压力,有效地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在战场上打出军威”。
苏沃洛夫培养的进步的将军和军官们,不顾条令中的’正式规定而采用了突击战术和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方法,并制定了自己的细则。M.H.库图佐夫要求,不要让士兵去为与战争和战争要求不相干的事情忙碌。库图佐夫向师长们建议说,“我建议你们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瞄准目标射击,检查武器装备和所有真正有益于完成勤务的事情上,而不要做那些象对待敌人一样对待士兵和使士兵劳累不堪,脱离事物本质的多余的事情。”
1812年7月,巴格拉季昂的第2集团军所属各部队收到一份《步兵军官作战教令》。教令要求在训练中不要进行不必要的练习科目,提出了使训练接近于实战的要求。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夕,库塔伊索夫将军制定了《炮兵野战通则》,提出了集中使用炮兵于最重要方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