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缘》第145章


《红楼梦》一书如果全是虚构,那么,作者在第一回中的自述就是欺骗,脂砚斋的批语也是欺骗。但是笔者相信作者并没有欺骗读者,脂砚也不会欺骗读者。倒是有些〃红学家〃在误导读者。说到底,还是一个〃识〃的问题。识见不足,是当代一些〃红学家〃的致命弱点。
附录二十一:红楼“假”梦之“真”义
红楼〃假〃梦之〃真〃义 刘同顺 于 2005…02…03 发表在 学术研究
一、模糊中意识红楼
许多年以来,一遍又一遍的读起〃红楼梦〃,读进去都是些生动的人物故事,象一幅立体的画卷展开在你的眼前,细微到能让你瞪大了眼睛去一遍遍地鉴赏,放下书本,仔细回味,又是余味无穷,隐隐约约难以领会作者的苦衷。看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使我从不同侧面增添了不少收获。时间一久,细小的一些考证丢在一边,留在脑海的就只有故事的整个线索或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而模糊的感受到一种透过作品本身,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思想意识。我想如果你是曹雪芹,处在那种文字狱猖獗的环境中,你想表达什么而又不敢明确表达?那你怎样表达?虽然我们没有艺术大师的深厚功底,但都会想到移花接木、指东道西是一种策略,或真或假、或隐或显、藏头去尾是一种手段,让你意会到但说不出。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去达到这种隐晦难懂的地步,说明隐藏的意图决非是指一般的事物和人物,以至于作者都感叹〃谁知其中味〃了。作者在这种疑惑之下可能就是几次增删的根由,增加了一些内容,而后又一再声明非伤时骂世之旨,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如果我们能从作品的里面考证出具体的什么事件,我想曹雪芹先生早就被砍头了;红楼梦早也被查封而流传不到今天。作品的本身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去影射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是将大事化小,大人物降级描写(假语村风);将平民的生活小事写大,人物和事件照着统治者的样子去描写,让人感觉到是统治者的影子。影子毕竟是影子,你看的见、摸不着。家破就是国亡,内乱、不肖皆是根由。一个王朝的破灭就象阿房宫一样,大火一炬,灰飞烟灭,红楼繁华成一梦。这是对统治者的诅咒和警示。带着这种意识再读红楼自我感觉豁然开朗,亦如春风一至,冰消雪融,著作的脉络踪迹便清晰可见,一切疑惑迎刃而解。这种感觉促使我去写出这种观念,但这种意念的东西写明白实在太难,毕竟这部伟大的作品太宏大了,我想还是简单的从几个方面去说一下,让有同感的人们进一步去品味、体会、论证吧!本人无意于争辩之中,乐在静心品味,乐在他人能共享其乐。静心品味,余味无穷,好一种意境。
二、几个方面辩证分析红楼梦
1、现实与艺术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既然是艺术就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融汇了作者思想观念。正因为是艺术才能让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如果是现实的流水帐,那可能就索然无味了,因而我们无须根据红楼梦的具体描写去一一对号,小说本身可能就是多处生活的加工汇集,正是加工汇集的东西更具有艺术性和说明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说整体的影射意义。作者写的如此引人入胜、细致入微,正说明作者深厚博大的艺术功底。这种功底正是来源于他所要描写的这个现实社会。作者的生平经历是他艺术的基础,也是他思想的基础。
现在成熟的结论是曹雪芹从曾祖父曹玺到祖父曹寅都与清朝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曾祖父曹玺曾随王师征战有功,康熙二年特督理江宁织造。织造在当时是一个收入丰厚的行业,是皇家的一个金钱银库。玺之妻孙氏,又是康熙的乳母,康熙南巡时曾亲书〃萱瑞堂〃相赠,称她是自家人。玺、寅及顒、钊谓臁2芗夜步蛹菘滴?2次。至雍正四年曹钜颉赔枋ヒ狻ū桓镏俺遥笔钡牟苎┣塾Ω谜瞪倌晔逼凇<易宓谋涔试诓苎┣鄣男闹辛粝铝硕酝持握咴购薜闹肿印4有∷档恼鲋飨呱希侵侄韵质档脑购抟约白约骸ㄉ矸昴┦馈āⅰㄎ蘖Σ固臁ǖ纳烁性救恢缴稀?br /> 现实中,曹家与皇家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小说中贾家与甄家也存在某种联系。在小说的第56回中有一段描写: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京朝驾,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宫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可见江南甄家就是织造出身,给贾家送礼就是给皇家进贡。虽说写的有点含糊,也是不得已罢了,也是〃无为有处有还无〃。在第十六回中写到:还有如今江南的甄家,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将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甄家可不就是曹家的影子。小说在后面又说到: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甄家来京送礼的地方有好几处,有提到送来的刺绣屏等,可以看出小说中贾家与甄家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一种明显的意会暗示。如果确切的去分析那可能会有其它的解释,然而主流的意识是掩饰不掉的。这在后面我们说的许多处都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放下书本意会到一些东西,然而拿起书本顺着读下去,似乎一些意识上的东西又顺着书本遛走了。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表面上写的是一些风尘故事,精心安排的一些情节,只能让你有所意识,到关键的所在,作者也是刻意进行掩饰的,这在后面我们需要说的多处地方都是这样的。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如前所述你可以理解为甄家朝驾顺便来贾家,这都是作者掩饰的手法。一处两处解释起来有点牵强,但多处都在明示一个意思,那就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了。我们理解这些,在后面我们就只谈意识上的东西,不谈各种可能性。如果你停留在表面上,可能永远理解不出什么东西,作者毕竟点明真事是隐藏的。〃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是在〃无〃中生〃有〃,〃有〃又有的虚无缥缈,你在不经意中读到的东西似乎所有,然而仔细推敲又感到什么也没有。〃有〃存在于〃无〃之中,说明仍然还是有的,这就是辩证法,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是现实逼的如此,难怪作者感叹〃谁知其中味〃了。从另一个角度讲,作者的本意是让读者心领神会,如果认为深不可测,将推敲考证搞得神乎其神,或者认为作者就是让你看不懂,那决非是作者的本意。作者是避〃文字狱〃而非是避读者。考虑的太深,就将红楼研究引入歧途,如果作品仅仅是文字游戏,那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我想读红楼梦要从艺术本身暗示的主题,结合现实社会的背景,就能意识到作品的主题思想。
现在有人讲曹家的家谱上没有曹雪芹的名字,以至于认为红楼梦与曹家没有任何关系,得出结论是作者是洪升,描写的是前朝的故事。我想如果是那样,小说就变成了纯粹的故事,这岂不枉费了作者十年的苦心,那些半隐半露的东西岂不都失去了意义?你想连作品本身,作者都写的如此隐晦,藏头去尾,那作者的名字能真真切切吗?我们只要知道作者姓曹,从书中读出与曹家的关系来,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尚且都是这么认为的,对于当时的人们以及当局者来说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不仅如此,作者还恐说的太直接,又进行了一番说明。说是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并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谁都能看出作者是这位曹先生,前面不过是掩饰而已。退一步说,也可能是作者借用了其它的一些故事,结合了自己的身世,但最终写成这样效果来影射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正是这位曹先生自己。管他姓氏名谁,反正从这一〃曹〃字上让我们从书中感知到了江南曹家的存在,意识到了昌明隆盛一时的贾家(皇室)的既将没落和灭亡。如果是写前朝,作者也不会如此煞费苦心,对当朝才符合意义。小说流传于乾隆年间,描写的应该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的故事。据说乾隆曾经看到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