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PDF格式)》第7章


任。
一个人的开发行为可以成功,这取决于个人努力。大 
家熟知的 KV100 、KV200 反病毒软件,最早就是王江民 
先生一个人做出来的。二人小组如果能相互支撑,那也是 
① 片面地理解成“三人为众”是不对的。“三”在这里是虚词,指 
的是很多人的意思。然而,古人以“三”来泛指很多人或者群体, 
则是很值得玩味的事。
…25
…………………………………………………………Page 30……………………………………………………………
第 3 章 团队缺乏的不只是管理
可以获得成功的,同样作为反病毒软件的 AV95 在 95 到 
97 年成功占据反病毒软件市场之一隅,就是周辉和刘杰 
先生两个人的作品。
然而到了三个人的时候呢,就得选个领导了。颜师古 
为《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作注时,引用了孟康的 
话,说“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简意就是 
功高者代替群体受功。古人的受功当然包括封侯晋爵,因 
此这便仿然成了惯例而推广开来,功劳大的、能力强的便 
成了团队中的领导角色。
殊不知彼时彼事,目的并非要选领导,而是要表彰功 
绩。项目结束会议上,总经理说:“M 项目完成得很好, 
小 S 的进步尤其之大,他独立完成了全部核心代码的编 
写,因此月奖加三倍”。奖不可谓不丰,然而这并不代表 
在下一个项目该让小 S 来做项目经理。
同样,三板斧定了瓦岗寨的程咬金,功不可谓不高, 
技不可谓不强。但程咬金不是将帅之才。
做管理起码需要能承担责任,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了李离伏剑的故事。春秋时 
晋国最高司法长官李离,因为“过听杀人”,断狱失误, 
把一个不该处死的人错判了死刑。随后“自拘于廷,请死 
于君”,晋文公欲以其下属有过为由免他的罪,而李离说:
“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随后拔剑自杀了。
…26
…………………………………………………………Page 31……………………………………………………………
『大道至简』
同样的道理,你的项目经理职位又没有让给别人做, 
你拿的经理级工资又没有分给别人,那项目失败了,你为 
什么要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呢?
三人团队中的那个领导,不是要程咬金一样的牛人, 
而是要李离一样的死士。项目完成不了,切脑袋的事倒不 
必做,递交辞呈的那点勇气总是要有的。
2。 做项目 = 死亡游戏 ?
如果项目做不成就要掉脑袋,那就象好比是枕着铡刀 
在做程序;如果项目失败就要交辞呈,那可能就从来不会 
有项目经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27
…………………………………………………………Page 32……………………………………………………………
第 3 章 团队缺乏的不只是管理
从管理角度来看,项目失败与否与项目经理的经验直 
接相关。我曾经听过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讲师说软件工 
程。她说到项目的成功是两个方面的评估:
) 项目完成质量
) 项目完成时间
由于项目的时间是在项目前期对项目工期的设定,因 
此我问这个讲师:什么方法能保证预期的工期是正确的, 
或者说是可以完成的。
讲师的回答很有意思: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能尽可能接 
…28
…………………………………………………………Page 33……………………………………………………………
『大道至简』
近地预估工期,但没有办法保障(预估的)工期是绝对合理 
① 
的 。
那么进一步的推论是,由于没有绝对合理的工期,所 
以项目的完成时间可能总是被进度变更所修正,所以项目 
也就总是不能“成功”。
——看来外来的和尚( 包括尼姑) 也未必能比本地的 
更会念经。在这一点上,来自澳大利亚的讲师,与来自北 
极的爱斯基摩人(如果他们也念经的话) 如出一辙。
项目工期的问题不能解决,就不能保证项目成功。只 
有经验更加丰富,才能更尽可能地逼近“合理的工期”。 
因此在此之前,项目经理面临的就是失败。这个失败可能 
不是项目经理本身能力所决定,或者也不是团队成员的工 
作所决定,而是在一开始,那份给客户的项目协议就签错 
了。
项目经理是需要时间来成熟的。他需要有机会来承受 
错误,而不是一开始就享受成功。
3。 做 ISO 质量体系的教训
Y 公司终于在 2001 年发现管理跟不上了,于是开始 
① 软件工程中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项目的工期问题。学者们试图 
寻找公式来计算项目的复杂度,从而计算出所需的工时和人月。 
然而在实践中,这被认为是不可行的。
…29
…………………………………………………………Page 34……………………………………………………………
第 3 章 团队缺乏的不只是管理
引进 ISO 质量认证体系,希望通过这个体系来规范管理行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对外的竞争力。
他们做得非常认真,把全公司的人员都调动起来了, 
质量手册的论证做到了每一个员工;他们按照标准的软件 
工程模型进行了开发流程的重组;每一份流程相关的材料 
都约定了格式,并进行了归档说明;每一个环节都设定了 
质量监督员来考核和回顾;……
接下来,他们开始实施。
三个月后,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环节的质量监 
督员是同一个人,他没有工程经验,于是他提出的问题总 
是得不到工程负责人的确认。——很显然,没有工程负责 
人愿意说自己这里存在问题:有问题就要改,就有可能中 
断或者重新来过。再则这质量监督员也没有管理权限,于 
是他即使确认了问题,也没有权利要求立即整改,工程负 
责人随时可以以进度为由搁置这份监督报告。
再两三个月后,他们发现一切如旧,好象工作并没有 
因为《质量手册》的存在而发生什么变化,在手册上被改 
造的流程因为人力资源不充分而没有办法运作起来;绝大 
多数应该书写的材料因为时间不够而被“候补”。
改变最大的是综合部,这里多了一个虚设的机构用于 
分管 ISO 质量,综合部的经理也变成了分管质量的副总, 
但又没有因此而多拿一分钱。改变最少的是开发部,其表 
现为每个人的显示器顶上放了一本质量手册,用来挡住窗 
口射进来的阳光,以及落向显示器的灰尘。
…30
…………………………………………………………Page 35……………………………………………………………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