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131章


机床三类产品出口扩大的结果。②到1981年,出口额升至国民收入的9。5%,将
近前20年出口额的两倍。③此外,中国不仅从日本和西方,而且还决定加入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获得大量资助性贷款。通过开放,中国经济已不再是
“封闭的了”,中国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方面可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
军费开支也稳定下来。与越南的战争,造成1978和1979年军费开支的短期
暴涨,但到1980年这项开支便缩减到70年代中期的水平。军事现代化是“四个
现代化”中的一项,但花费大宗资金增加过时的坦克和飞机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
真正的现代化首先需要改进中国的技术,以便进而能奠定先进武器体系的设计和
制造的基础。这个重心上的明显改变的部分原因,或许是中国有意识地要沿着它
的东亚邻国的发展战略方向进行,部分原因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仅仅是投
资的效益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可以设法从管理改革上解决而不致造成工业重
心的改变。但管理改革并不能克服这个事实:中国的能源产量不足以维持一个高
速增长的重工业战略。
调整时期第一阶段的经济指标
表17 (1979—1981年) 单位:增长率(%)
在1952至1978年间,能源生产总量每年以10。3%的速度增长着。煤的生
产的增长率较为缓慢,但60年代和70年代初大庆、胜利和其他油田的迅猛发展
足以弥补了煤的不足。在1978至1981年间,能源总产量的增长实际已处于停滞
状态,这三年中的增长率仅为微不足道的0。2%。早先几年忽视勘探工作、忽视
发展新煤矿,以及忽视修建能将煤运往能够利用它的地方的铁路,都是造成这个
重大损失的原因。如果中国的计划制定者还是继续坚持以往低效率的重工业战
略,1978年后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只有转向单位产量耗电量较少的消费品工业
部门,并对高效能源设备进行投资。计划制定者还着手于一项重要的投资方案,
开发新的石油和煤的资源,发展一套支援运输网络;但是,这些投资即使是有大
国际能源公司的参与,在80年代中期以前也是不能获得多大益处的。因此,调
整时期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战略及其贯彻过程中的错误和低效的最终
产物。
① 该十年计划于1975年夏由国务院讨论,此后,计划草案虽遭到“四人帮”的反对,但得到了政治局的
批准。毛去世之后,该计划经修改提交1978年2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参见华国锋在1978年
2月26日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见《北京周报》第10期(1978
年3月10日),第19页。
② 就其他方面的来源而言,这个说法是以1979年江苏省统计厅在南京提供给美国经济代表团的简介为依
据的。
① 美国国家对外评估中心:《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的钢铁工业》。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北京 周报》第
52期(1978年12月29日),第11—13页。
② 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③ 这些数据来自余秋里:“关于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 1979年6月29日, 第1、3
版。
① 我们至今仍无一个合适的价格指标能用来缩小中国这整个时期中的外贸数据。1979—1981 年间实际意
义上的数据,来自《中国对外贸易年鉴》(1984)第4卷,第5页。
② 1981年中国人改变了划分外贸项目的方式,因而,要得出一个通行的数据,与1981年和更 早几年的
类似范畴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
③ “国家统计局关于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结果的报告”,《中国经济年鉴》(1982),第82—83 页。 
加速工业增长(1982—1987年)
原估计工业调整时期将贯穿整个8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但结果却是,只
有1981年一年,总的增长才减到第六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调整指标(即工业增
长每年仅为 4%)。①到1982年,中国已处在持续80年代大部分时间中的经济
繁荣的早期阶段。
由于几个事件的干扰,这个调整计划刚一提出便被废止。首先,在1980和
1981年已经下降的能源生产总产量,在1982年恢复增长,而到1984年,能源
产量的年增长率已超过9%,这个数字可与70年代初所达到的增长率相媲美,
直到1986年才降回到仅为3%的增长率。近海地区并无重大的石油发现,也没
有发生使能源产量重新增长的其他方面的突破。能源的增长是大力发展原煤生
产、运用引进的技术从现有油田中开采出比以往所探明的可能性更多的石油、水
力发电的适度发展,特别是葛洲坝第一期工程完成的结果。中国工业对能源的需
求大大超过了它所能供应的限度,但这种过度需求是苏联式官僚指令性经济的一
个特征。
表18 外 贸 的 增 长
具有同样或更大意义的是放松了对中国工业外汇的限制。中国扩大出口的最
初尝试,已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在1978年之后的三年中,出口在名义上翻了
一番多,尽管进口迅速增长,但到1981年贸易赤字已被消灭,并在1982年出现
了大量顺差(表18和表20)。出口的增长是扩大制造品出口和油价上涨的结果。
简言之,在油价下跌以及石油出口随之下降之前,石油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 
1/4(参见表19)。
除了扩大出口外,中国开始大量向国外借款,并为大规模的旅游业敞开国门。
最初,这些借款来自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采
表19 中国的进口结构
取了援助性信贷的形式。1980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981年世界银行同意向中国提供第一批贷款。①此外,中国还决定同意外方以合
资和其他方式直接进行投资。同意合资的决定意味着,中国必须正式拟订合资法、
新税收法以及能保证将外方投资者和中国政府之间关系中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引入其他法律。然而,却没有一部法典能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使之能避免那种
绝大部分投入的资金由国家分配而不是由市场自由获得的经济体制的不确定性。
可是,日本和美国的公司仍开始大规模地投资,以期在将来获得利润。但是,直
接投资最多的却是香港,而且其投资主要投向与这块殖民地相邻的广东省。在
80年代初期,基于文化、语言和家族纽带的私人关系恐怕是更好的保护,比国
家不成熟的法律更可靠些,也可避免与政府做生意的不确定因素。
为中国贸易逆差支付的资金
表20 (所有数据均以百万美元计)
如表20中的数据所示,当中国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很小的时候,每年从
旅游业、贷款和直接投资中获得30—40亿美元。结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
加,1982年超过110亿美元,1983年更超过140亿美元。尽管借款额增大,但
中国仍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净贷方。由于调整政策,中国投资减缓,而外汇又如
此迅速增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积累了多于它能有效利用的外汇。由于有了积累
起来的外汇盈余,再继续维持调整时期的低速增长率的指标,在经济上是没有什
么意义了。
工业增长
表21 (1981—1986年)
最后,令人吃惊的是,中国领导层竟发觉自己正处在80年代初期农业繁荣
的时期。在两个极好的年景之后,1980年一年收成欠佳,但到1981年农业产量
回升,随后,在1982和1983年农业产量迅速增长。关于增长率上升的原因,我
们将在本章后面加以讨论。这里要提的一点是,农业的缓慢增长限制了工业发展
的速度。农业是消费品工业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农业出口是外汇的来源之一,
农业进口是外汇的主要用户。例如,中国粮食进口从1979年的880万吨增至1982
年的1610万吨,但1985年便减至仅为600万吨。①仅粮食进口减少这一项便节
约了10亿多外汇。
对经济上这三方面限制放松的同时,又实行进一步下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