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第22章


第45师归布莱德雷的第2军管辖。与平时截然相反的事情发生了:一贯沉着稳重的布莱德雷激烈反对,好发脾气的巴顿却一言不发地无条件地执行。他并不是真正想给蒙哥马利一个机会,而是他看到由于他的竞争对手的迟延,他的机遇不期而至,他不想通过一次毫无意义的争吵而丧失良机。
向北的通路没有了,第7集团军只有向西进展。即使是这样,亚历山大仍对巴顿予以严格限制,仍把第7集团军放在保姆的地位。
这种限制使人愤愤不已。看着面前防守薄弱的城市,你却只能按兵不动。第7集团军的官兵个个痛恨英国人的自私与不义。
巴顿来到了特拉斯科特的第3师,他们的眼睛都盯着西线的抵抗中枢——阿格里琴托。
在巴顿的暗示之下,特拉斯科特说:“你不同意,我们就无法发动重大攻击,而且根据集团军群的指令,显然你不能答应。但我可以——对不起,我可以自己作主——发动一次‘火力侦察’。在这次火力侦察中,不明的情况就是阿格里琴托。你说呢?”
巴顿心领神会:“我什么也不说,卢西恩。没有他妈的什么好说的。”
两天后,力图打通埃特纳一线的第8集团军疲惫不堪,停止了进攻。炎热的气候使英军中开始流行疟疾。第8集团军只好以攻为守,等待援军。
巴顿正期待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巴顿就可以摆脱为英军打援的位置,而可以在西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打下那颗亮晶晶的宝石——巴勒莫。
亚历山大的政策也开始向巴顿的第7集团军倾斜。7月17日,巴顿去拜访他,他完全替巴顿解开了套在身上的绳索,巴顿可以放手去干了。因为作为一个战略家来考虑,亚历山大需要夺回盟军的主动权,即使仅仅是一部分。
有了亚历山大的新指令,巴顿可以放手地将他的意志与决心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之中了。巴顿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干净利落的手段在巴勒莫战役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他于7月18日晨电告特拉斯科特:“我要求你在五天之内进入巴勒莫。”这是一个苛刻的命令,特拉斯科特的部队全靠步行,而该城远在100英里之外。
巴顿把第3师和第82空降师以及加菲的第2装甲师编成一个暂编军,由凯斯将军指挥,于7月19日发起进攻。第2军横穿西西里岛中部进行助攻,或者向东夺取墨西拿。
暂编军火速向巴勒莫挺进。7月22日,达比的特遣队沿海岸线西进,第2装甲师利用占领的卡斯特尔维特拉诺这一突破口,出乎意料地迅速推进到巴勒莫城郊,第3师也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赶到城东南阵地。
城内的轴心国部队在22日突然发现城外全是美军,不禁惊慌失措。大部分德军在最后时刻才侥幸逃脱,剩下的意军统统被俘。
7月22日的下半夜,也就是23日凌晨,巴顿步行进入了这座历史名城。
巴顿接管了皇宫用作司令部驻地,他以一副征服者的样子住了进去。
翌日凌晨,当巴顿站在他的新官邸华丽的阳台上凭栏怀古之时,亚历山大的贺电送到:“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干得漂亮。向你和你的全体优秀官兵致以最衷心的祝贺!”
巴顿矜持地微笑着,高高地扬起了他那有着坚毅下巴的头。他觉得自己当之无愧。
从战术上讲,攻克巴勒莫是机动作战的一个光辉典范。美军在酷暑和疯狂的敌人的抵抗下,四天之内推进200英里,俘获敌军44000人,打死打伤6000人,击落敌机190架,缴获大炮67门。对于巴顿的出色表现,艾森豪威尔曾给以高度评价。
巴顿所创造的以步兵打开缺口,坦克再攻击的战法使敌人摸不清美军的攻击方向,从而达成战役战术突然性和出奇制胜。但战略上是否可取呢?
蒙哥马利在卡塔尼亚平原停滞不前,巴顿迂回巴勒莫,通往亚平宁半岛的墨西拿仍在轴心国的控制之下,它使德军毫无阻碍地按照自己的意图撤回了欧洲大陆。“赫斯基”计划没有达到预期的全部目标。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应归结为巴顿在西西里战役中与蒙哥马利的你争我夺,主要在蒙哥马利方面;但最根本原因应归结为亚历山大指挥的软弱无力和反复无常。
巴顿在西西里的表现自然要比蒙哥马利出色得多。在这场力量与智慧的角逐中,蒙哥马利是当然的失败者,然而巴顿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胜利者。他们这种出于个人利益考虑的作法,也反映了他们一贯的思想和作风。
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巴顿和蒙哥马利都是性格倔强的人,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似乎这样就没有不可达到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他们也就成了伟大的人物,站在荣誉的顶峰。
但是,想当大人物却没有大人物的头脑和大人物的胸襟,结果他们谁也没有成为大人物,最终只不过是骁将——一往无前、勇猛善战的将军而已。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仅凭这些,亦足以永垂千古了。
第五章 进军墨西拿与“打耳光”风波
 ̄天〃√ ̄迹〃√ ̄社〃√ ̄区〃√ ̄小〃√ ̄说〃√ ̄下〃√ ̄载〃√ ̄网〃√
1。 墨西拿作战中的巴顿
巴勒莫战斗使巴顿举世闻名,从战术角度上讲这是机动战役的典范,巴顿不愧是坦克作战专家、美军坦克兵种的创始人之一。在这次战役中他合理地使用了坦克,步坦协同几近完美。在进攻中先将坦克滞后,使敌军搞不清坦克将用于何处,而当步兵在进攻正面打开突破口时,坦克群便蜂拥而入,采取远距离大纵深攻击,直接占领敌后方战略要点或迂回敌后切断敌军退路,这样坦克军就犹如一把利剑,直指敌人心脏,能够以极小代价取得重大战果。
对于巴顿在这次行动中的表现,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
“他的迅速行动很快使敌人只剩下墨西拿一个港口;它挫伤了庞大的意大利军队士气,并且使巴顿的部队能够由西部进攻,以打破东线的僵局。”
这样,墨西拿便成了整个西西里战役中的最后的一个争夺焦点。8月,巴顿率第7集团军挺进墨西拿,希望能早日拿下这个港口城市,从而使西西里战役早日结束。7月31日,巴顿下达了如下进攻命令:布莱德雷将军指挥的第2军包括第1师、第3师和第9师予以增援,从圣斯蒂劳诺—米斯特雷塔—尼科西亚一线沿113号和120号公路发动主攻。
墨西拿位于西西里岛东北部尖端,北部是第勒尼安海,东南部是伊奥尼亚海,和意大利本土只隔一条狭窄的水道,即墨西拿海峡。西西里敌人的后勤供应几乎全部来自这个港口。盟军一旦攻取,则可扼住敌人咽喉,使之陷入绝境。敌人对盟军的意图也很清楚,于是迅速集中兵力以阻止英军继续前进。西西里东北部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地势崎岖不平,易守难攻。德意军队每撤退一步,战线就缩短一些。只要部署少量守军就足以抵挡一些时日。驻守该地区的是德军第15装甲师,该师是希特勒亲自指定防守西西里最后一个港口的精锐之师,这个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能够利用有利地形和饱满士气进行有力反击。英美联军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英军被阻于埃特纳火山下,停留在卡塔尼亚平原上的英军受到瘟疫的袭击,减员惨重。在德军寸土必争的抵抗下,巴顿的第7集团军推进缓慢。随后一周内战况的发展也许是这位相信速度就是优势和战斗力的将军在这场战争中第一次遇到的不妙情况,用焦头烂额来形容这位“血胆将军”此时的境况一点也不为过。
麻烦是从8月1日开始的,当时艾伦将军率领的第1师已果敢地插入塞拉米和特罗依那之间的荒芜地带,夺取特罗依那这一德军抵抗中枢是巴顿精心策划的一招。艾伦第1师由南翼推进迅速攻克塞拉米,由南部攻打特罗依那;第3师按计划沿北部海岸东进,以实现南北夹击夺取战略中枢的战役意图。第1师前进迅速,先头部队已进入该市近郊,这时,顽强的抵抗开始了。
日落时分,布莱德雷向巴顿报告:“艾伦遇到强大反击,被迫返回原地。特罗依那远比我们预想的坚固,德国佬在拼命抵抗。”
又是在8月1日这一天,德意联军给了盟军另一个有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