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第6章


1918年8月的一天,巴顿接到通知到罗肯巴克将军处报到。结果令他高兴万分:命令已经下来了,美军要在9月7日前后进攻圣米耶尔突出地带。巴顿届时不仅要指挥自己的6个坦克连,还要指挥一个法国坦克连。
于是他突然忙碌起来了。接到作战命令的第一天,他就在司令部里忙于为这项计划搜集补充的详细材料。等他冷静下来时,突然想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他立即去找罗肯巴克:“天哪,将军!我忙乎这些有什么用?我自己连一辆坦克都没有,我这样怎么能指挥第5军和其他部队的坦克呢?”
罗肯巴克不理会他,生硬地对他说:“不要多问,到时候会有的。”
巴顿还是不放心,又去别处打听。直到别人告诉他坦克已在途中时,他才冷静了下来。
他在同时又听到了别的传言,说他的部队要经过的道路可能全是沼泽,坦克要过去非常困难。于是他又忧心忡忡起来,他决定亲自去察看地形。
他跑到法国军团司令部去,征得了有关人员的同意,然后同一个法国兵一起去察看了地形,他看到那里没什么沼泽,几乎没有什么障碍能挡住坦克,他终于放心了。
他回到营地时,坦克也运到了。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司令部的命令了。巴顿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发起进攻的时间一推再推,最后才决定在12日凌晨1时开始。协约国900门火炮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齐射,凌晨5点时,地面部队发起了进攻。到黄昏时候,战斗差不多结束了。
这场战斗既不困难,也不重要,然而对于巴顿来说却意义不同一般。他突然觉得如愿以偿,过去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他处于极度兴奋之中。时而驾着坦克领队,时而跳到地面上大声叫嚷着指挥车辆前进。看到有人不听他的招呼,便一阵又一阵地大发雷霆。进攻正式开始时,他甚至还为自己设了一个不是很有必要的指挥所,自己像模像样地站在这个地方观察他的坦克部队的作战情况。
在阵地上,他出没于坦克内外,步行比乘车多,跑的路比走的多。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已到了开在最前面的一个坦克排那里。他不满意士兵们的驾驶,于是自己跳上去亲自驾驶。
很快他就到了独自一人面对德国人的境地,德国人也发现了他,几挺机枪立即对着他射击。他是个射击内行,知道机枪的子弹远远超过炮弹的威胁,于是不得不退回自己的阵地。
这一天的冒险使他精神焕发,兴高采烈。但当他到罗肯巴克那里准备听到上司对他的表扬时,罗肯巴克却严厉地批评他到处乱跑,目无军纪,自作主张。巴顿吃了一惊,他明白自己所干的事确实有太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于是立即虚心表示歉意。罗肯巴克对巴顿取得的战果还是很满意,只是不希望他冒险惹事,听了他的解释,心中的怒气渐渐平息下来。此事便不再多讲了。
可是巴顿的内心却无法平静,他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创造战斗机会。他的自作主张对于处在中低级职位的他来说最多算是错误,但对尔后的命运来讲,却有着重大影响。他对上级的态度使他结下了怨仇,而且他不能严格遵守命令的天性也得到了充分暴露。不论大事小事,涉及他个人的情况如此,关系到整个师命运的部署也是如此。
幸亏,他参加战斗的机会不多了,整个大战都将结束了。
第二章 “徜徉”在和平的岁月里
1。 从战争年代转入和平时期
和平来临得如此之快,让巴顿始料未及。他正劲头十足地跟随着潘兴将军,准备为美国的利益、为他的荣誉而战。就在圣米耶尔战役时期,协约国上层的大人物们仍然预期战争会持续到1919年。巴顿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然而在这以后进行的阿尔贡森林战役中,美国远征军与德军进行的47天的鏖战,却基本上为美军在欧洲战场的行动划上了一个句号。
巴顿在这次战役中仍像在圣米耶尔战役中一样,他巡视前线,出现在任何一个他认为通过一顿臭骂和亲自监督就能立见奇效的地方。他同士兵一起实施突破,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敌人。
巴顿是勇敢的。他的勇气来自于他体内流动的祖先的血液,来自于他的家族信条:
“勇敢战斗!前进!前进!千万不能玷污我们古老的姓氏!”
巴顿的勇敢还来自对军人职业光荣而崇高的信念!
尽管巴顿后来总是吹嘘自己在战争中运气绝佳,但是,在阿尔贡森林战役中他却没有那么幸运。他在冲锋时被一颗炸弹的巨大力量掀倒在一个弹坑里。他的肋部受了伤,流血不止,正如他后来所讲,伤口有茶杯那么大。
就是这个倒霉的伤口使巴顿比其他战士更早地迎来了和平。就在巴顿的伤口还没有愈合的时候,传来了法军占领色当,美军准备在蒙梅迪进入阵地,进行最后决战的消息。巴顿再也忍耐不住了,他买通了一个勤务兵,在他的帮助下离开了讨厌的医院,驾车直驱蒙梅迪。
战争最后阶段的混乱可想而知:到处是军队,到处是装备,哪条路都被挤得满满的。这更加剧了巴顿心情的焦虑。他一心想搭乘上这趟末班车。
天并不遂人愿。在巴顿来到最终目的地凡尔登时,他兴奋地以为,自己可以在前线庆祝自己33岁的生日了。
但是,历史的脚步正好走到了1918年11月11日——这个令全世界人民拍手相庆的日子:德国人请求停战了。
巴顿正是11月11日到达凡尔登的,那天,他33岁。但这一天的到来,对他不啻于当头一棒。什么豪言与热血,什么光荣与梦想,那仿佛是天边的海市蜃楼,虽然绚丽耀目,但又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战争的结束使巴顿充满了失望,但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取得的成绩,也可以使他那颗属于真正军人的心灵稍微得到安慰。以前的剑术大师成为美国第一流的坦克专家。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兵种,发明了一种适于这个新兵种的新战法,并在战斗的实践中证实是科学有效的。由于他在美军两次大的连续进攻中功勋卓著,遂由上尉晋升为上校。他的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得到了初步展现。这给他的老上级潘兴将军和后来成为陆军参谋长的乔治·马歇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欧战期间,巴顿还结识了同时代许多最优秀的军官,除潘兴和马歇尔以外,主要有查尔斯·萨默罗尔、马林·克雷格、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休·德拉姆等等。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正是靠着这些挚友的信任与提携,巴顿才终于成了四星上将。
战争是最有可能赋予人不朽之英名和显赫辉煌历史的一种艺术。对于任何人来说,战争都是一块试金石,勇敢还是怯懦,先进还是落后,大胆还是保守等等,在战争中都展示得淋漓尽致。然而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战争是一种灾难,是可怕的,是万恶之源。它杀戮无辜的人民,抢掠他人的财物,毁坏繁华的都市,抹去地球上那历尽沧桑、日积月累起来的文明。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讲的:“我不知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来打,但我知道第四次,那一定是石头和木棒。”
这样为人所深恶痛绝的东西,巴顿竟然用“热爱”两字去拥抱它。或许“热爱”是他自己使用的词。他觉得不用“热爱”就无法确切表达他对战争饱含的那份深情。他对战争的热爱,并没有什么玄妙的政治理论为依托,也没有什么思想基础可以依靠。这完全是由于他崇信某一悖理而又执拗地坚持到底,达到了狂热无羁的程度。
平心而论,巴顿与那些狂热的好战分子是不同的,虽然他热衷于战争并且具有中世纪骑士的精神与性格,但他从未鼓动或宣传过战争,也从未站到民主制度的对立面。他只是在战争开始之后,为了满足自己被激发起来的勃勃雄心,为了一个军人的光荣职责而积极投身其中,并以此为乐。
在1909年,巴顿向他的爱妻比阿特丽斯求婚时,曾对他抱有迟疑态度的岳父说过,巴顿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他相信,人的一辈子只有去搞一项狭窄的专业才能有出息,而他自己所具备的特殊而有限的才能注定自己要献身给战争。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