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凤志》第19章


乱战之后,慕容振成了最终的胜利者,天下新的霸主,他的汉阳重立的第二个道气门成了道气门的正统,一直跟着他的龙首、凤首、麒首三人不论,虎首朱九霄也只得俯首称臣,还把自己的第五房小妾韦氏拱手相让送给新掌门慕容振。
最后没有归降慕容振的只剩下三个人——是原掌门秦烨,秦烨之子原玄首秦靖、以及始终跟随着他们的奉剑长老任剑和。秦烨破口大骂,秦靖惊惧不已,而任剑和默默无言,竟一夜白头,但他还是不争不辩,任由慕容振派来的人将绳索缚上自己的手腕,与秦烨、秦靖父子串成一串,押去了新的道气门,去见道气门新的掌门。
秦烨大骂一场后触柱自尽;秦靖不敢说不也不肯说是,不出三天就在惊惧和忧郁中死了;而任剑和什么也没有多说,下拜表示愿降于慕容振,慕容振仍让他做奉剑长老,任剑和没有推辞,从此之后如同当日辅佐秦烨一样,尽心尽力辅佐慕容振。
世人对任剑和的诟病多集中在此,有的人不满于他对秦烨的愚忠,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愚忠尚且值得敬重,他没有经过任何抗争就对慕容振称臣才是一大败笔。然而莫长路对任剑和评价极高,《怀古篇》以任剑和做尾,以“不争”二字道尽任剑和的过人之处。
***
山川与天地如果会苍老,是否也有执念刻上它眼角眉梢;百年的寿数是否渺小,忘记时间的人一笑,任由风霜染白鬓角。江海如果羡慕天空划过的飞鸟,支撑穹宇的天柱是否也仰望天外九霄;七尺的身躯怎样与天地比高,忘记度量的人不言,却已有星辰在手心闪耀。风雨摧不折低头的芭蕉,不争的人仍在逆境中微笑;落花不输给翻滚的波涛,不争的人在暗潮里逍遥。
你看这倏忽风云涌,你看这转眼烟云散,你看这万年的山川,不见尽头的天涯海角。你看那英雄的马不回头,积满灰尘遗忘过去的喧嚣,你看那些过往凝结成咏叹的曲调,可曾找到那些直至终局才可参透的瑰宝。
——《三世书·怀古篇》
***
玄庭五行属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然而道气门二百年,玄庭弟子千万,包括最早的庭首苏青寒和二代掌门沈栖在内,真正做到了无论多少诱惑摆在眼前,依然保持“不争”之心的,只有任剑和一个人。他不争于声名,他绝少参加比武论剑,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修习之中,尽学道气门绝技,如水之无所不破,在武学一道上成为麒凤纪二百年中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峰;他不争于功绩,所以在秦烨不断扩张道气门的时候,他才可以踏踏实实的处理道气门每一个细微处的问题,如水之无所不入,为道气门建立最扎实稳固的根基;他不争于是非,所以当保秦氏时尽心保全秦氏,当佐慕容氏时他尽心辅佐慕容氏,如果没有任剑和,只怕最后的结局会是秦氏与慕容氏的两败俱伤,道气门的消亡会提早百余年,如水之无所不容,无色、无形、无声,却也无处不在,不可或缺。他看似无所为,实是无所不为,自麒凤78年任剑和成为奉剑长老直至寿终正寝,道气门乃至于天下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带着他的影子。
☆、五、破立(4)
时间倒回麒凤103年,大波动的最后一页,那场结束四年大波动的大火。在这场大火中,一个比道气门历史更久远,对道气门影响深远的门派惨遭灭门——秋声楼消失了。自河洛纪之末,河洛355年立足于江湖的秋声楼,吹了115年江湖的风雨,终于在麒凤103年的一场大火中成为永远的历史。
大火之后,秋声楼末代楼主李霁归隐,只给世人留下一段笑谈。是的,笑谈,在李霁在世的年月里,他对于世人而言只是一个笑话,但同时,他又是被后人奉若神明的至情一脉的创始人,鹤闲先生。
有人评价李霁说,他生时是笑话,死后是神话。
李霁的名字未见于麒凤100年之前的史料,他的生平事迹多见于江湖传闻,并不确准。李霁约生于麒凤62年,秋声楼人丁不旺,李霁是家中独子,他少年失怙,十四岁继任秋声楼楼主,只有一个老仆为伴,由此开始,李霁开始了他坎坷且常落笑柄一生。
秋声楼原本该做的生意是给江湖人一个避风港,可李霁偏偏不安于此,而是雀跃着插手任何他可以插手或不能插手的江湖争端,却总是帮不上忙,反倒被困敌手,累别人前来相救,不单单是是他自己,就连他的不多的亲友都受到牵连。到李霁二十岁时,百年家业几乎被他败尽,秋声楼门可罗雀,李霁亲缘散尽无可依傍。
于是李霁漂泊江湖,一去近十年杳无踪迹,直到他而立之年,一切才有了转机,这一年李霁娶林家堡四小姐为续弦,重回秋声楼,人们都以为这个败家子这一次终于要走上正轨,可谁知麒凤100年大波动爆发之后,年近不惑、已为人父的李霁还是犯了老毛病,他不去抓住大波动这个做秋声楼生意的好时机,而是又一次为了慕容振之事奔波,不见帮了怎样的忙,却不知为何惹恼了秦烨,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从此归隐山林,再不问世事。
李霁荒唐的一生中,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交游广阔,与他打交道的江湖名流,包括慕容振、杜招风、任剑和以及道气门各庭庭首等,无一例外都成了他的知交好友,甚至四极外山和西域天篆部也有他的朋友。秋声楼一场大火成了大波动的终结,正是因为杜招风和慕容振与李霁都有些交道,他们为了秋声楼一同转向放火者秦烨,才有秦烨的彻底失败,慕容振的全面胜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霁和慕容振的交道。慕容振十五岁那年离开慕容世家之后,先是流落市井,后来漂泊江湖,直到被人点醒才顿悟回家,送走了最重要的祖母和五爷爷,这次点醒是慕容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而点醒他的人正是李霁。那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后来慕容振助道气门踏足江湖,与李霁往来越多,他们一个荒唐一个不羁,终成忘年知己,莫逆之交。
慕容振视李霁为亦师亦友的忘年知己,他性情孤傲又是武林至尊,唯独对李霁有几分敬重。慕容振三跪谢李霁,被后世传为佳话:
第一跪是在慕容振为五爷爷守孝三年离开慕容家之后,他第一时间来到秋声楼,跪谢李霁点醒之恩;第二跪是在秋声楼被大火烧毁之后,慕容振带着当时手下大半个道气门的人对李霁屈膝下拜,半是感激李霁的帮助,半是表达对秋声楼被毁的愧疚,即使他们知道即使让天下人都对李霁下跪,也填不平这场大火带给他的伤痛;第三跪是在李霁去世之后,在李霁灵前,慕容振万字祭文如泣如诉,说尽这一路来李霁对他的帮主和支持,悲声绕梁三日不去,使闻者落泪。
李霁好友不少,慕容振对于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在李霁破损不全的《后秋声集·故知卷》中,慕容振占了不小的篇幅,残卷已难见到故事的原貌,之依稀看见李霁对慕容振用得最多的词是“钦佩”和“艳羡”。
***
…………被唬得不轻,心道又将几日噩梦好做,不过少年人独有之倔强当真不凡,琢磨久了,竟无端生出些艳羡…………假以时日,必将有更多人钦佩于他罢…………仍旧这般模样,左右劝不下的,不若不劝,罢了,劝他何益,倒不如对此钦佩一番来得自在…………不正是吾所艳羡?人呵,呵,当真愈来愈不喜欢自己…………想我李霁仍是这般模样,不对,貌似是愈来愈不成样,当真对他是十分钦佩…………此一点,他或许亦同样艳羡于我,如此,也算打个平手,吾心足矣…………
——残本《后秋声集·故知卷》
***
秋声楼一场大火,末代楼主李霁也随之消失于武林,后面的江湖风云都属于他的故知好友们,而与他再无关系。不过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他会是即将到来的那个时代里最重要的大宗师——鹤闲先生。
李霁人生的最后十几年是在远离武林的堂庭山中度过的。在这里,李霁写出一部奇著,此书本无题名,因为他曾是秋声楼楼主,所以后人称之为《后秋声集》,以区别于秋声楼首任楼主李知秋集门客所著的《秋声集》。
《后秋声集》分为三卷。第一卷“故知卷”中,写了李霁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的人,从父母妻儿到知交好友,到秋声楼中的普通门客,甚至市井之间的商贩走卒,都被记载其中,李霁写出了他们同自己的交集,也写出了他们的不凡之处,这一卷损毁之后,只余下一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