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第14章


。现在比以前更加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人自身的使命意味着什么,它在多大程度上借助关于上帝的问题超越了世界,而又在多大程度上依然与世界相关联。 人的使命的目标就在于自我和从我们自身出发不可达到的现实的一致。因此,这种一致一再引导我们超出我们已经达到的一切。 我们的使命超越了我们每一次可把握的实存性,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自我不断地超出自身,它才会成为现实的。 自我与现实的一致,这是对真理的古老的概念规定。因此,人的使命的目标就是真理中的存在。 谁能够从真理出发而生活,他的生活就是一个整体,就
…… 67
85人是什么
是完善的,就与一切事物保持和平。 但是,我们注定要趋向的这种真理不是我们的真理,而上帝的真理。因为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开放性的冲突不能够从我们自身出发得到解决。 自我同整个现实的一致只能够从上帝那里获得。 人们的自我从自身出发不是生活在他的使命的真理中。 使命对他而言更多地是超验的;它总是指引着人超出自我。④但这种指示却指向不确定的东西。人与无限的东西没有直接关系。否则,他也将支配上帝。 为此,宗教以有限存在物的影像崇拜无限的上帝,由此而颠倒了上帝的关系。 这样,自我发现又被抛回到了自身。由于人会不自愿地生活在上帝的真理中,因此,暂时还要保留对世界的开放性与唯我性之间的冲突。 人依然被拘禁在他的唯我性中,他通过已经获得的东西来保障自己或者坚持自己的计划,把它们能够达到的一切新东西纳入已经出现在他脑海中的事情里。于是,他不仅轻而易举地损害了自己对世界开放的使命,而且也由此对把他召向自己使命的上帝封闭了自身。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内的唯我性(Ichaftigkeit)
就是一种罪恶。在自奥古斯丁(Augustinus)
的深刻洞见以来的基督教神学中,封闭在自身之内和对世界的占有中的唯我性被理解为罪的真正核心。⑤尽管这种罪最广泛的表现形式是贪欲,然而,在这种贪欲中作为最内在的动机起作用的却是人对自己的爱。自爱妨碍为了他人本身而爱他人,并且它特别妨碍为了上帝本身而爱上帝。 正像“奥格斯堡信条”
⑥所概括的那样,这种罪一方面表现在不信中,因为人们拒绝给予上帝必要的敬畏的心怀感激的信赖,另一方面表现在贪欲中,由于贪欲,人
…… 68
第五章 人的唯我性与使命95
把自己变成他所追求的事物的奴隶。 以后,基尔克果(S。Kierkegard)
又发现,这种罪还在第三个方向上发生影响,不仅一方面影响对上帝的关系,另一方面影响对世界和邻人的关系,而且也影响人对自身的关系:一旦人不是生活在对上帝的信任之中,就会出现恐惧,即为自己感到恐惧。 假如他原来在无限的信任中超越了自己每次有限的境遇,那么,恐惧就会阻止他对有限性感到习惯。由于恐惧,罪人依然与他的无限使命互相关联。 但是,在失望中,人同自己与自己的使命分离开来,或者他对于自己的使命失去信心,或者相反,他希望从自身出发实现这种使命并且仅仅归功于自己。 恐惧和失望这两方面都暴露了围绕着自身旋转的自我的空虚。⑦
唯我性怎么可能是罪,这一点并不容易理解。人的自我在其结构上与动物的冲动非常相似。 为什么唯有人因为他的所有的生命表现都涉及到一个中心而是罪人呢?在其他生物那里,我们并不习惯于把这种甚至可以追溯到无机领域的结构称做罪,可为什么唯有在人那里才被称做罪呢?只有在人那里,对一个中枢,对自我的关联与他的规定性隐入了对立,由此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动物,恰恰是人由于其自我追求而一直没有达到他们应该是的样子。 唯我性本身并不是罪,就像自我用来维持和实现自身的对世界的支配也不是罪一样。 就此而言,人的唯我性也属于上帝的完满创造。 但是,假如由于自我不使自己纳入一种比较高的生活统一之中,而是固守着自身,唯我性就是罪。我们已经看到,在人身上,根据他的实存性来看,这种冲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自我怎样超出自身。 对世界开放性和唯我性之间的对立不可能在有机
…… 69
06人是什么
体内部得到克服。 因为凝聚有机体的中心本身就会因此而成为问题。后面我们还将看到,这种冲突在社会生活中也不可能最终得到克服。因此,罪是某种属于人的实存性的东西。 现在,我们却习惯于把过失和责任的观念与这个词联系起来。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困难:人们怎么能够对某种——比如唯我性——必然属于人的东西,甚至是植根于一切动物生活在生物学意义上可以确定的结构的东西承担责任呢?要人对根本无法避免的东西也承担责任,难道这不是一种苛求吗?事实上,责任总是一种苛求。它从来不是不言而喻的。它总是涉及到勇气。在此,涉及到这一种勇气,即在关于人的真正使命的认识帮助下,接受自己存在的条件,而且把它当作必须被克服的东西加以接受。 使这种勇气变得很困难的正是罪不可能通过我们自身得到克服这种状况。然而,问题并不在于,我们人类听任自己滞留在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内的唯我性倾向之中。假如我们放纵自己,委身于我们的自我,那么,我们就必然会在惰性和自大中窒息,在贪欲、嫉妒、吝啬和仇恨中消耗掉我们自己,淹没在恐惧和失望之中。 但是,事情很少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因为我们不断地被生活、被我们必须接受的外部事情、被我们在不能确保自身的时候就必须去信赖的那种必然性、被理性认识的客观性、被想象和爱的创造力量拖曳而超出我们的自我:所有这一切都拖曳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超出我们的自我。 不是我们自己能够超出自身,但是,千百次地向我们袭来的现实一再使我们向生活开放。 通过一切事物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上帝自身引导我们
…… 70
第五章 人的唯我性与使命16
超越自我,走上我们使命的轨道。自我本身也恰恰是靠着自己被幸福和痛苦的体验提高而超出自身的那些瞬间生活。 若是听任自己,就像已经说过的那样,就必然会失去生活的活力。所以,自我靠它自身的反面生存,虽然它习惯于把向它敞开的一切立即变成它自己的自我维护的一种手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常常是在违背或者没有我们的干预的情况下成功的。上帝借助一系列这样的事情引导我们超出自我,这些事情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的财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历史,成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把他引向自己的永恒使命的红线。把自己最后的信赖超出一切尘世的东西一再地寄托于无限的上帝身上的人,怀着恭顺的感激从上帝那里获得了善行以及自己的生活道路的安排的人,将按照自己超验的使命而生活。他将出自信赖上帝的愉快而需要世界,与他的邻人结合在爱里,并将在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中流露出欢乐。在这种行为里,自我不是被消灭,而是相反,它被提高进入一种出自上帝的生活,但是,我们没有——无论如何从我们出发没有——过这样一种生活,因为就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依据自己的自我而生活。只有在我们察觉到,即使我们最简单的需要的满足也很少是不言而喻的时候,我们的心才趋向感激;并在使我们超出我们自身的瞬间里感受到,我们正处于实现其他一些目标的途中。 生活充满了矛盾,以便作为整体表现给上帝,但个人的生活如何由矛盾产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 但是,即使我们的生活不在唯我性与对世界的开放性的矛盾中走向终结,我们也只能在死亡的彼岸期望那种自我本身依据上帝的生活,而不是与上帝敌对、与上帝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敌对的生活。 但
…… 71
26人是什么
是,基督徒现在就已经生活在对这种转变的认识中并依赖这种转变。由于把洗礼与耶稣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现在基督徒们已经不仅凭藉着自己的自我中心性已终结的信念而生活,而且还依据死者复活的精神正在趋向于一种新的生活。
注 释① 关于以下的论述,请参见普列斯纳《有机体的阶段和人》,1928年版。② 这一点在我们的语境中具有关键的意义,但在普列斯纳通过努力和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