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73章


长安和洛阳的相继收复,河东、河南的大部郡县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唐朝廷已摆脱了一度岌岌可危的境地。
而此时叛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安庆绪担心史思明日渐强大,命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到范阳征兵,欲乘机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先发制人,拘禁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并向唐朝投降。唐朝廷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命他率军讨安庆绪。河北重新复为唐朝廷所有。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肃宗从成都迎回玄宗。
乾元元年(758年),镇守于太原的李光弼认为史思明终究还要叛乱,劝肃宗笼络乌承恩,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促使他与阿史那承庆共同对付史思明。但此事后来被史思明查出,杀死了乌承恩,并积极筹划,等待时机再次起兵。
同年九月,唐肃宗命令9个节度使出兵,围攻盘据在相州的安庆绪。这次出兵不设主帅,只以宦官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视各军将领。史书上对此解释是,“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其实并不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元勋谁不好统领谁这么简单,而是由于安禄山叛乱的事实,使得肃宗心有余悸。他既想利用节度使来平定叛乱,又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更不放心将几十万唐军单独交给某一个威信与实力都很强的节度使。这样,造成的结果却是:军令不一,各节度使又互不为谋,矛盾重重。而更为严重的是,在朝廷与节度使的矛盾中,宦官势力乘机滋长,致使宦官专政成为唐中后期最严重的问题。
十月,郭子仪率本部人马与其它八路兵合围卫州(今河南汲县)。临战之时,郭子仪先安排好伏兵,一交战便假装不敌而败退。等到叛军追击时,事先埋伏的3000唐军弓弩手突然发箭射叛军。箭矢如雨,叛军大为惊恐。郭子仪趁机挥兵掩杀,收复了卫州。
之后,唐军各路人马共六十万,共围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市)。郭子仪命部队引漳河水(《通鉴》写为漳河,唐书写为安阳河)淹邺城,城中粮尽。困守在城中的安庆绪日子相当不好过,邺城中开始缺粮,一斗粮食需要七万钱,而米价最便宜的时候不过几文钱。粮食吃完了,连邺城的老鼠都值钱起来,一只要数千钱。而且也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邺城中有人想要暗中投降,却因为城中被淹,水太深,无法轻易出去。此时的局面对唐军极为有利,然而唐军没有主帅,没有统一的指挥,彼此牵制,错失了良机。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五万南下,在邺城外与唐军相遇。唐军中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部率先与史思明激战,双方各有死伤。
郭子仪率军赶到,预备从背后袭击史思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然而,形势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郭子仪刚要布阵,突然狂风大作,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史书中记载说:“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飞扬的尘土中,只见人影憧憧,来回移动奔跑。交战双方都大惊失色,均以为是对手追来,纷纷逃散,溃不可止。唐军往南逃跑,史军则往北逃跑。敌我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甲仗、辎重委弃于路。唐军九路人马,大多溃逃,只有李光弼、王思礼两支部队全军而归。由此可见当时天气之恶劣,着实令人胆战心惊,声威绝不亚于今日的沙尘暴。
郭子仪一军退到河阳(今河南孟县),但是这天夜晚,军营中士兵莫名其妙地彼此惊扰,然后全军开始集体逃散,一直退至阙门,军心才稳定下来。郭子仪重新派兵去守河阳。
这一战唐军出动六十万人马,却遭受重大损失,战马万匹,只剩三千,刀枪十万,几乎全部扔掉。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因为指挥紊乱、将令不统一所导致,实际的主帅鱼朝恩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逃过这一难呢?鱼朝恩为皇帝心腹太监,非常清楚肃宗的心思:有过安禄山拥兵自重的教训后,肃宗此时已经对郭子仪“拥兵太盛”心怀戒惧。鱼朝恩素忌郭子仪功高,立即将邺城之败的责任全部推在郭子仪一个人身上,估计还添油加醋了不少,加上了“功高盖主”之类最为皇帝所忌的话。果然,鱼朝恩这一宝押对了。肃宗立即将郭子仪召还京师,解除兵权,改命李光弼统领朔方军。
郭子仪走后,李光弼来到洛阳朔方军中就职。他知道郭子仪在唐军中深孚众望,生怕朔方的将士反对他,白天一直等在洛阳城外,直到夜里才敢进入。郭子仪在军中威望由此可见。郭子仪的部将张用济屯兵河阳,果然不听李光弼的指挥。他明确表示希望郭将军再回来。有人对张用济说:“你这样做,不是给朝廷找借口来迫害郭将军吗?”张用济这才硬着头皮迎接李光弼。
与此同时,史思明以“杀父夺其位”的名义杀了安庆绪,吞并其军队,在范阳自称为“大燕皇帝”。在这次内讧中,安庆绪的诸多心腹,谋士高尚、骁将孙孝哲、崔乾祐等人都被史思明杀死,叛军实力大为削弱。
不久,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唐朝弃用的消息,自觉得天下再没有对手,便在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发兵南下,先打败李光弼,重新占领了洛阳,形势急转直下。当时,宦官鱼朝恩也带领一支人马,还没看到叛军的影子,就吓得退到了陕郡,不敢应战。
唐朝廷十分恐惧,有人向朝廷建议:“郭子仪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善于用兵,为什么放着良将不用,让叛军逞凶呢?”肃宗认为很对,决定起用郭子仪为兵马都管使(警备守卫京城的长官),诏令刚传下,便被鱼朝恩拦住。
鱼朝恩这个人很是奇怪,郭子仪为人谨慎,从未与他结怨。他却一直把郭子仪看成眼中钉,常想算计对方。大概他天生是那类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郭子仪还没有被免职前,一次立功回朝,鱼朝恩邀请他游章敬寺。有知情人事先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想加害于你,千万别上他的当。”郭子仪不听。将士们请求随身护卫,郭子仪拒绝了,并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鱼朝恩不敢杀我。”只带着家童数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一见之下,大吃了一惊。郭子仪将旁人的话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听了,羞愧难当,不但不感激郭子仪的大度,反而更加怀恨。
之后,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整个长安城都闹得沸沸扬扬,众人《“文!》都明白《“人!》这肯定《“书!》是鱼朝《“屋!》恩暗中指使人干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对此事都很忧虑,生怕郭子仪盛怒之下,闹出事端。郭子仪入朝时,皇帝甚至主动问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盗墓之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内外惶恐不安的气氛也消除了。天下人知道后,无不对郭子仪的坦荡和宽厚钦佩有加。郭子仪始终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所以始终没有因功致祸,得以在凶险的宦途中立于不败之地。
史思明统兵南下后,屡被唐军击败,遂各取守势,相持年余。肃宗不顾史军锋锐正键,命令李光弼反击洛阳,结果李光弼被史思明击败。史思明随即派儿子史朝义攻打潼关,结果史朝义在陕郡被唐军击败。史思明大怒下,打算用军法处置史朝义和作战失败的将领,结果反被史朝义所杀,取而代之。
郭子仪被罢黜后,一直闲住在京师。宝应元年(762年)正月,朔方镇军士因粮饷长期不足而怨恨不已,突将王元振趁机作乱,发动兵变,杀死朔方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河东驻军闻风骚动,河东节度使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之后,绛州(今山西新绛)诸军也剽掠不已。唐朝廷对此很忧虑,生怕他们和洛阳叛军连成一气,因为后辈的将帅没有能力弹压,逼不得已,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任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
『注:河东兵变缘由:名将王思礼担任河东节度使的时候,军资储蓄丰衍,除供养军队外,还积有米百万斛,还曾主动输送五十万斛米到京师。王思礼死后,管崇嗣任节度使,但他为政宽驰,信任左右,以至在几个月之内,便将之前王思礼积蓄的米耗散殆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