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解》第28章


「 不染不净为净业。 」
你若是被污染,当然就不清净;而你若仍然有一个净的观念,那么还是不净。所以,不染不净,这才是真正的清净业。
「 善恶千端无有无。 」
造善也好,造恶也好,在一个圣的心中,无著于善恶,所以圣人只有对众生的宽恕和怜悯。圣者每天都在讨论自己本性的对与错, 而凡夫却是整天在讨论圣者的对与错,差别就是这样。
凡夫整日论他人对错,猜想、假设他人的用心。像师父今天所讲的,人生活在两种痛苦中,第一个是错觉,第二个就是假设,这是人类最大的痛苦。圣人不会这样,他既不生活在错觉里面,也不生活在假设里面,那么什么都障碍不了他,任何境界对他都没有用,善恶对他没有影响。你注意看,凡夫就是一直在讨论,某某法师有修行,某某法师没有修行,某某可能有东西,这个法师持戒,那个法师没有持戒……整天烦烦恼恼的,结果呢?自己的生死都不顾,专门讨论别人的事情,整天都在为别人忙碌。我们哪有多余的生命整天去讨论别人?「善恶千端无有无」,没有「有」,也没有「无」。你看,大彻大悟之人说的话,句句都是明心见性!
「 便是南无大迦叶。 」
这个就是南无大迦叶,就是他的境界。
【黃 檗禅师 云】 「 『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
今天要讲到九点四十,何以故?因为今天心情很好!(众笑)喝点水(师举杯钦),讲得都快开悟了!
【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
佛说:为什么呢?须菩提,若只有爱好愚钝法的二乘众(乐于小法者),那么他就是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金刚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李文 会 曰】 「『 若乐小法 』 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德,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着,手忙脚乱,一场败阙。 」
觑,音 q ù,看到。阙,音 qu è,败阙,就是失败、毁掉。意思就是被明眼人看到他失败、毁灭的下场,就是教我们不要虚伪。
我告诉诸位,有些人在电视上讲经,但他不明真理,到最后一败涂地,因果是很严重的!因为他是破佛的知见。至于世间人讲经,所讲的都是劝善而已,没有道可言。 道是要离相寂静才能叫做道,能令我们明心见性的才叫做讲道、弘道。 如果只是叫人吃素、持戒、拜佛等等,不能让人大彻大悟,那也不能算是讲道。所以世间人长篇大论,只能说是劝人做善事,劝善而已。我曾经看到电视上有一些人在讲经,有居士、有自称法师的,但是听下来发现都是重复的东西,绕不出劝善的圈子,怎么能做到单刀直入地谈悟入本性上的东西?只能算讲善,没有道可讲。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是有《金刚经》,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为什么是塔呢?这表示,明心见性的人即等同于佛塔。即为是塔,因为这本经就跟佛一样,能使你明心见性。所以有经典之处,有因缘就会有人能明心见性,所以就等同于佛塔。
【李文 会 曰】 「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天人阿修罗』者,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 」
逸乐心,放逸的心。没有凡夫的心,没有六道轮回的心,这才是真正的供养。
简单来说,此处是佛赞叹《金刚经》,为什么佛一直赞叹《金刚经》?因为这本经是教你明心见性,这样岂不是意味着明心见性才是成佛的根本?!你看对佛对这本《金刚经》的赞叹到了何等的程度——不可说的功德、不可称量的功德、我若具说会令你狂乱的功德……十分令人很震撼。佛在别部经典里不曾这样说过,为什么? 这部经讲明心见性,这样岂不是意味着明心见性是当务之急?! 你纵然不能明心见性,只一味认真念佛,对于本性的东西也还是要了解,你现在不学,到了极乐世界也是一样要学。 你到极乐世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这跟本性不是一样嘛?跟佛讲的《金刚经》还是一样的。《金刚经》里的法就是极乐世界的法,佛佛道同嘛,讲本性的法门,都是相同的东西。所以《金刚经》地位之重要,正因为诸佛以般若为母,而《金刚经》正是讲般若的思想。
「 『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 , 巍巍高显。故云:即是塔也。『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熏植万行。 」
开敷知见,开佛的知见。熏植万行,熏为熏习,不坏事相地修行,熏植万行就是说虽然明心见性,了解本性的东西了,但是你还是要培福,还是要去修六度万行,还是要弘法利生。虽然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但还是要度。
「 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
法界的本性,自然法界性,自然地显现。什么叫法界性?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跟福德。法界,就是我们本来的法身。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一段说明,今生读诵《金刚经》的人,却有病苦、贫困、下贱,这是因为前世的罪恶本该堕三恶道,今生会受人轻贱、被人糟蹋,也正是因为前世的业。而诵《金刚经》之后,他的宿业就能消灭,将来还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而言就是,我们今生若是诵《金刚经》却还是有种种业障,受别人耻笑等等,这就是在消我们的业障。虽然诵了《金刚经》,还是受人轻视,这是前世的罪业致使的。
【李文 会 曰】 「此谓若人受持读诵此经,应合得人恭敬。今复有疾患、贫穷诸衰。」
疾患,就是生病。贫穷,太穷的人,连三餐都难以温饱。人要是遭遇到贫穷,那是很悲哀的,所以佛陀说「贫穷学道难」。
要讲对金钱看得开,说真的,目前做到的没有几个人。上次一个办杂志的人来,见到师父时顶礼,哭得非常伤心,说他现在为了办佛教杂志心力交瘁,因为佛教界都不重视文化事业,他的意思是希望师父能帮助他。我告诉他这是常住的东西,也不能随便动用。他说:「我知道!这是十方常住的钱,我一定会首先考虑这一点。」再三请求。我又去向他们的一个记者求证,看看钱借给他到底有没有问题,那人满口答应说没有问题。然后就开了借据给我,我把现金借给他。
本来是开三百万的借据,后来偿还了两次总共一百万,可是还欠二百万的时候,他就宣布倒闭了!借钱的时候是哭丧着脸,说他是知道因果的:「我是一个受菩萨戒的人,绝对不敢侵损常住一毛钱。」讲得让你非相信他不可。佛陀常说要慈悲喜舍,何况这是为佛教文化做事,怎么会吝惜这一点钱呢?如果这几百万真能帮助他,就该拉他一把,这也是一种功德。但是事情终于没有办法,还是倒闭了!所以人若遭遇到贫穷,往往就没什么廉耻了。
我们人有钱的时候,口气很大:我怎样怎样,我如何有志气……我告诉你,在你很穷的时候,就是有志气也伸张不起来,别人叫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根本没办法。像我读大学的时候没钱,家里一个月寄一千元来,既要买书又要应付生活,压力很大,只得去帮人家捡木柴挣点生活费。不过不是捡大木,而是捡小枝的,帮人家整理柴火。那时候我已经教书了,是帮一个学生的家里做,他们都叫我 林 老师。学生一家人很舍不得,他母亲受菩萨戒,对我很好,实在是非常照顾我,可是我心想:我到这里来工作赚钱,若是没有好好干,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就很认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