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第26章


“我们雇用约翰是来指导史蒂夫工作的,”埃利奥特解释说,“但是结果呢,却正好相反,是史蒂夫在教约翰如何做事。”
约翰·斯卡利是一个说话、做事从容、矜持而有理智的人,所以他明显不能容忍史蒂夫的行事方式。但面对着史蒂夫咄咄逼入的气势,他又无能为力。史蒂夫看起来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迈达斯一样能够“点物成金”,因为麦金托什机正在成为最畅销的电脑,并且已经占领了美国的电脑市场。与此同时,从史蒂夫本身来说,他也正在获得一种个人收益,因为里吉斯·麦金纳公司在大力宣传史蒂夫的事迹,目的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史蒂夫·乔布斯是“个人电脑的真正发明者”。最终这种宣传攻势达到目的了。
史蒂夫这个“个人电脑的真正发明者¨,在此时也即将成为危机风暴的中心。
古希腊有一个词语非常适合描绘史蒂夫这种人的行为态度。希腊人把这叫做“狂妄自大”(hubris),他们认为当一个人敢于挑战上帝的时候,他的行为特点一定是傲慢无礼的。而上帝对他的反应也是一样—在天堂里把这个桀骜不逊的家伙一棍子打趴下。
在1984年,一个比较醒目的广告用语是来自温迪公司的汉堡包广告,有一句广告词是:“有牛肉吗?”苹果电脑用户也开始同麦金托什机同样的问题。机器销售开始时的100夭里,麦金托什机显得耀眼夺目,但是细加观察分析,还真没有多少“牛排”。说起来也是一个笑话,麦金托什机的软件应用程序只有6种,即:麦金托什机数据记录程序、麦金托什机显示程序、微软文字处理程序,另外还有其他3种数据记录、显示和文字处理程序。当时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软件公司,包括为IBM公司的家用电脑开发出最畅销电子制表软件Lotusl…2 …3的美国Lotus公司,都还不具备为具有可视功能的计算机开发高难度软件系统的能力。麦金托什机与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展开了竞争,而IBM的个人电脑已有数干种软件程序可供选择安装,因此电脑用户只是把麦金托什机当做一台玩具,一台你可能喜欢但又不会购买的机器口
苹果公司的市场开发人员对麦金托什机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但结果却不容乐观。零售商们首先向用户展示的还是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即使顾客有时候问一下麦金托什机的情况,但他们最后买的还是IBM公司的个人电脑。电脑购买用户不喜欢没有扩展功能的机器,况且麦金托什机的屏幕太小,还没有绚丽多彩的颜色。
—位自由撰稿人回想起了与苹果公司的经理贝齐·佩斯坐在麦金托什机前写一篇演讲稿时的经历。演讲稿要求提交的时间比较紧,第二天早晨,贝齐就要把这篇稿件交上去,以便能在苹果公司极其重要的年度销售大会上使用。这位撰稿人习惯于每写一两句就保存一下信息,但这台机器只能把信息保存在一张软盘上。让人不可恩议的是,当要保存信息时,机器却把软盘弹了出来,接着就出现一行提示语,要求把装有微软文字处理系统的磁盘插入磁盘驱动器。撰稿人按照机器的提示做了,磁盘在磁盘驱动器里旋转了一会,却又被弹了出来,并且还伴随着一行提示语,要求把写有演讲文档的软盘再次插入驱动器里。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进行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位撰稿人非常气馁,贝齐也因为拿不到演讲稿而焦虑万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麦金托什机没有足够的内存,而它的内部硬盘驱动器也没有足够的存储空间。这一次算是苹果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实实在在地尝到了麦金托什机用户遇到的麻烦。后来,麦金托什机的研发人员把这种麻烦叫做“磁盘驱动器的奥林匹克”。
面对麦金托什机出现的问题,人们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和市场运营方面,史蒂夫还不是多么擅长,他只是相信自己的直觉以及依靠他的市场调查员们调查的结果,尤其是在1982年年初,那时正是史蒂夫春风得意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种“点物成金”的人物,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在计算机的设计上,他更是我行我素,擅自决定计算机应该装配什么部件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麦克·默里形象地比喻道:“史蒂夫所做的市场调查就是每天早晨看一看镜子里的自己。”
到1984年7月,麦金托什机的销售额就让人有点担心了,卖出去的机器数量好像一直在减少。开始的时候史蒂夫还拒绝相信这个事实,他认为这只是夏季经济委靡不振的反映。但当8月份的销售额还在持续下降的时候,史蒂夫这才开始恐慌了。苹果公司里一个很受史蒂夫支持的组织(该组织主要做一些盲目乐观的销售额评估,实际上那些数字并不是真正的销售额),也由于公司收入下降,不能给予充分的支持了。好像突然之间,苹果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同题,而这其中史蒂夫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史蒂夫完全忽视了典型电脑用户的所思所想,他没有抓住用户购买电脑时最基本的考虑因素。他不明白,当用户需要花费几千美元购买一台电脑时,大多数人并不在乎它有多么好看,也不在乎它是否有一个鼠标或者电脑是什么颜色的,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购买的机器能否为他们干活。
在这种情况下,怨恨开始在苹果公司的管理屡滋生了。苹果Ⅱ电脑推广机构—一主要负责苹果Ⅱe电脑和苹果Ⅱc电脑的推广和销售,一直不理解公司管理层所采取的公司发展策略,其成员也几乎成了公司阶层中的“贱民”。与此同时,史蒂夫和其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也为麦金托什机的行情大跌而焦虑万分,而约翰·斯卡利仍旧不能控制公司的局面。由于董事会主席史蒂夫行为的反复无常,苹果公司作为电脑产业界的领头革,其名声也受到严重影响。
当麦金托什机研发组成员了解到在“丽莎”电脑研发组里,和他们做同样工作的职员所拿到的薪水有多少时,对史蒂夫来说,一个更大的打击到来了。在“丽莎”电脑研发组里,一位电子工程师的薪水可以达到一年5万多美元,而在麦金托什机研发组里,只有安迪和伯勒尔可以拿到这么高的薪水。史蒂夫付给他的员工l万到2万美元的年薪,还鼓动他们拼命地为麦金托什机工作,他还指望员工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周末都要为他工作,而且要他的员工“一个星期工作90个小时”。苹果公司的一位经理在一份备忘录里写到:“研发组的工程师知道这件事后都非常沮丧。”这件事本来就已经在麦金托什机研发组成员中间激起了很大的不满,可后来,一些工作时间较长的成员又发现“丽莎”电脑研发组里一些后来雇用的员工的薪水竟然比麦金托什机研发组某些管理人员的薪水高,他们更加愤愤不平了。麦金托什机研发组的人员都感到他们被出卖了,是史蒂夫在利用他们。他们把自己的身心都奉献给了史蒂夫和麦金托什机,但史蒂夫却这样对待他们。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史蒂夫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这些员工对他的信任。(后来,曾参与研发麦金托什机的员工很少有再为史蒂夫工作的。)
史蒂夫同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员工之间的争执也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苹果公司是个人电脑世界的领头羊和革新者,但它那缺乏一致性的做法仍然失去了很多人的信任,更别提他们的“头目”史蒂夫了。在与IBM公司进行殊死竞争的过程中,人们不是把苹果公司看做是一门威力无比的“大炮”,而更多地把它看做是一门无法固定的“加农炮”。对电脑用户来说,IBM公司代表着一个值得信任的名字,苹果公司则不然。
苹果公司每年都要为国际市场的销售人员举行一次盛会,由于麦金托什机的销售一直停滞不前,史蒂夫就把1984年这次盛会看得非常关键,因为他可以借助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给新来的销售人员鼓劲加油,让他们把全部精力用于产品的销售上。然而在另一方面,在苹果Ⅱ电脑的销售上,德尔·亚凯姆也面临着一种不同于史蒂夫的挑战。德尔当时是苹果Ⅱ电脑生产、销售部的负责人,他意识到虽然“光彩照人”的麦金托什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注意的焦点,但它仍旧不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而苹果Ⅱ电脑产品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好的效益,能够使公司摆脱可能出现的困境。但糟糕的是,他们的研发人员没有开发出苹果Ⅱ电脑的后续产品,也就是说他们的销售额不会长盛不衰。这在另一方面也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