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374章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皇太极派兵征讨博穆博果尔,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个坏到了极点的消息。他心里暗自庆幸,对身边的人说道:“皇太极也不过如此,倚仗着自己兵多将广,就目空一切了,实在是可笑至极。当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打过来。我们跟他们‘打游击’,他们打过来,我们就撤;他们撤回去,我们再回来。现在黑龙江大部分区域已经闲置下来,我们有了足够的统治权。”
“从沈阳到黑龙江的距离相对较远,我们还有准备的时间,把能拿得全都拿了,别留给他们一点东西,让他们空手而来,再空手而归。”有人提议道。
博穆博果尔点了点头说道:“这是必然的,你刚才一提到沈阳与黑龙江的距离,我心里突然有些担心,不知道是不是多余了?”
那人问道:“屯长担心的是?”
博穆博果尔抬头朝沈阳的方向看了一阵,说道:“皇太极这么早放风出来说要率兵攻打我们,难道就不怕我们逃么?我担心他们早就在行军的路上了。”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众人闻言脸色都有些难看。有人提议道:“屯长还是派个脚力好的前去打探,如果真如屯长所料想的那样,我们这里就简单收拾一下,能拿就拿,能毁就毁,然后尽快撤离。”
在这种情形下,这确实是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博穆博果尔说道:“这个办法可行。”说完他把命令吩咐下去,派了一名勇士去前方打探消息,临走的时候随身携带了一只信鸽,准备用飞鸽传书的方式减少往返的时间。
这时博穆博果尔的心情也不像刚开始那样轻松了,他吩咐下去,开始准备撤离物资,又把撤离的消息发布出去,让所有的人都提前做好准备。
两日后,他们收到飞鸽传书。传书中提到:皇太极还没有派兵过来,恐怕只是扬言要这样做,但还没有采取措施。另外听说早些天他派了一支精锐,但路线并不是冲着我们来的,具体消息就这些。希望屯长尽早做出撤离准备,清军中擅长骑射的居多,行军速度很快,屯长不能不防啊。
博穆博果尔松了一口气,暗想是自己多心了,跑当然要跑,但在时间上来说,就没这么赶了。
两日后,博穆博果尔开始带领部众撤离,他的路线是朝北到蒙古,离沈阳越远越好。拉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朝北行去,骡马的脊背几乎被重物给压弯了,走路的时候,后腿一踮一踮的。可见他们真得把该拿的全都拿了。
济席哈等人率兵一连疾驰了五日,终于到了向导所说的路线上。向导图哈纳指着一个岔路口说道:“如果从黑龙江朝北逃到蒙古,这个岔路口便是必经之路,一条通往蒙古内地,一条通往蒙古境外。我们可把兵力埋伏在这里,定能截获博穆博果尔等众。”
济席哈同意了图哈纳的建议,按照图哈纳所说的把兵力做了安排部署。一切准备就绪,济席哈松了一口气,他朝黑龙江的方向看了看,心想,皇上的计谋果真高明,现在自己不费多大力气,只等着他们朝这个“口袋阵”里钻了。
博穆博果尔率部撤离后,并没有急于赶路,走一走,停一停,倒像是在逛景,并没有被追的紧迫感。
等行到蒙古境地的那个岔路口时,已经是三日以后。此时,博穆博果尔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反而觉得更轻松了。眼前的景象让他有些陶醉了,野风吹动着草地,草地如浪一般地翻滚着,天上的白云洁白,还有温暖的太阳……他在心里勾出了一幅长长的蓝图,从黑龙江、蒙古直到中原。
二百四十名勇士早就有些按捺不住了,藏匿在草丛里已经好长时间,他们屏着气息,倾心听着马蹄的声音。终于,马蹄的声音响起来了,接着博穆博果尔部出现了。济席哈嘴里咬着一片草叶,看着他们走入了埋伏圈里,突然大喊了一声:“叛贼哪里逃!”喊声便是命令,勇士拉开弓,如落雨般的箭朝人群里射去。
这太突然了,博穆博果尔心中的蓝图随着一声大喊而破灭了。这时,他突然想到飞鸽传书里有一段字是:“早些天他派了一支精锐,但路线并不是冲着我们来的……”再看看放完箭拿着长刀冲杀过来的骑兵,他心里顿悟道:“我中了皇太极声东击西的计了。”前路被堵死,队伍受到突袭,一下子溃不成军,挥长刀的骑兵还没冲过来,队伍就已经七零八落了。博穆博果尔掉转马头想从后路冲出去,这时一柄闪着寒光的长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这次清军没费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济席哈、席特库马上率领部队押解博穆博果尔等人回到沈阳。
6。 避强斩弱,松锦大捷
经过皇太极十几年的治理,社会矛盾已经基本缓和。他登基称帝后,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然而在山海关以东,仍有明廷死死不肯放弃的锦州、宁远、松山、杏山等重镇,这些城如果不得,山海关就牢不可破,清政权要想入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清军如果想打开山海关,进攻北京,就必须拔除关外明军的这些据点,取得全辽,才能把清的势力推向全国。
崇德五年四月二十九日,皇太极亲自率军进攻锦州,锦州的守将是祖大寿。皇太极迅速组织兵力把锦州围了起来,锦州被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师,崇祯很慌张。为了使锦宁防线不致因失锦州而崩溃,崇祯急忙把正在西部与农民军作战的洪承畴抽调到了辽东,出任蓟辽总督,率领各部总兵共计十三万人,火速驰援锦州。洪承畴久经沙场,他深知清军作战能力强,所以和清作战一定要持慎重的态度。此时清军的主要目的是夺取锦州,兵力应该在围困锦州上下了很重的砝码,这样一来,在防御外敌这方面肯定很薄弱。洪承畴决定钻这个空子,彻底把清军消灭在锦州之地。
清前线防守总指挥是多尔衮,驻守在乳峰山。洪承畴把兵力全部集中在乳峰山上,多尔衮仓皇出战。两军大战了一场,清军大败。皇太极下令退兵,在距锦州六十里的地方驻营。这次失利对皇太极打击很大,一下就病倒了。养病期间,他一直在考虑夺取锦州的事,觉得以自己目前的兵力实在是无法在和明军抗衡下去了,于是又下令搬来了援军,等自己病愈再亲自率领大军出发。
八月十九日,皇太极大病初愈,就率领大军赶赴松山。
皇太极把部队安置在松山脚下,又亲自派了一批人对松山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察。他觉得松山城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处在锦州、杏山、宁远之间,仿佛是宁远与锦州的咽喉。在详细观察了地形与明军的布防后,他发现明军大部分集中在前锋,后面的队伍防御很薄弱。于是他突然顿悟出一个计谋来,想道:明军这个阵法固然厉害,却还是有些漏洞,这个阵法力量全部集中在前面,而后面的兵力简直太薄弱了。利用这一点,把全军力量集中起来攻打明军的尾部,明军必定大败。
于是,他把军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之间,然后从锦州西往南,穿越松、杏之间,直到海口,一连掘了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有丈余,使得人马不能通过,形成了对松山的一种包围状态,同时也切断了松山与后方杏山的联系,然后对塔山、宁远来的援军实行打援,并伏击从松山突围的明军。这样的布置使清军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等洪承畴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清军的作战部署已经很完善,只等着明军做出反应。洪承畴心里慌乱起来,他没想到自己先前精心布置的战略方针一下子全被清军的这种打法给打乱了。他本想正面跟清军来次决战,没想到清军竟然绕到自己后面去了。后路被切断,一系列对明军不利的局势接踵而来。
营帐中,洪承畴一脸愁容,他对诸将说道:“我军既然已经置身此地,应该依照原先的计划部署。不管后方如何,直接率兵攻打前方,解围锦州,成败就在此一举。”
洪承畴的话刚一说出口,立刻遭到诸位将领的反对,他们提出:“清军攻取锦州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拿下的,现在咱们的后路被截断,粮饷得不到及时输送,恐怕还没到达锦州,我们的军队就支持不住了。况且清军在前方设下什么圈套,咱们都不知晓,盲目地发兵过去,遇到问题,再想抽身回来可就难上加难了。目前咱们唯一的出路是突围回到宁远,再从长计议。”
洪承畴一考虑,觉得自己刚才确实有些过于冲动了,便接受了将领们的意见。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洪承畴率领明军进攻清军防地,准备突围,因为他们曾经在后部设置了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