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347章


。”
朱元璋觉察出自己的失态,立马说道:“不错,徐帅是咱大明开国的第一功臣。我们一起敬他一杯。”
徐达推辞不过,只好饮尽杯中茶。
“不对呀徐帅,你怎么空着酒杯而喝了一杯茶啊?”朱元璋说道。
“呵呵,皇上有所不知。前些日子臣背上长了一个疮,医生说这是早些年打仗时落下的病根,说是一根箭头嵌进骨头里没有取出来。医生不让喝酒,就连那咱最爱吃的蒸鹅也不让吃了。这些天都馋死咱了。”徐达摇头答道。
“诸位喝酒,比起那些阵亡的将士,我徐达知足了。”见大家都愣在那儿,徐达继续说道。
这顿饭,朱元璋吃得特别郁闷。本来准备放松一下,却没想到众将士那么拥护徐达,真是令人放心不下。朱元璋暗暗起了杀心,决定除掉徐达。但想到徐达战功赫赫、二人情深,仍是欷殻Р灰选?br />
太子朱标不知原委,见朱元璋长吁短叹,上前一问究竟。朱元璋如实相告。太子大惊,忙跪求道:“父皇,徐叔叔可是我们朝廷的忠臣啊。他随父皇出生入死那么多年,父皇怎么忍心痛下杀手呢?如果连徐叔叔这样的功臣都杀了,那谁还敢为我们大明建功立业呢?请父皇饶徐叔叔一命。”
朱元璋见太子这一副懦弱样,气就不打一处来。“如今朝廷仍有大批功臣当道,你太仁慈了,怎么能斗得过他们?看看你那副样子,你让咱怎么能放心把大明的千秋基业托付给你!”朱元璋愤愤地说道。为了大明的江山,他更加坚定了杀徐达的决心。
可是杀徐达不能像杀胡惟庸他们那样,随随便便找个借口就杀了。一旦他的那些部下追查下来,酿起兵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一定得想个好办法。有什么好办法呢?朱元璋摆弄着案头的奏折一筹莫展。有人来给皇上送夜宵,朱元璋看着夜宵忽然心生一计。
一日晚上,徐达正一个人在花园散步。忽见皇上的贴身小太监脚步匆匆朝自己走来。徐达心中狐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怎么宫里来人也不通报一声。
小太监来到近前,从背后卸下一个包裹,拿出来两壶酒和一只蒸鹅来,然后对徐达说道:“皇上念徐帅功勋卓著,特派我偷偷给徐帅带来两壶酒和一只你最爱吃的蒸鹅。皇上说了,这鹅肥得很,酒也是好酒,请徐帅务必吃饱喝足。”
徐达闻听此言,脑子“嗡”的一声响。躲了这么多年,怕了这么多年,该来的还是来了。只怪自己当初没有听汤和的劝,陪他一起回凤阳老家。但多年的作战经验使他很快冷静了下来,徐达对小太监说道:“多谢小公公,徐达明白了。你回去对皇上说,就说咱徐达谢谢他。咱一定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公公快回去吧,路上小心。”
那小公公明白徐达是想让自己赶快走,以免被其家人发现。于是拿起空包裹匆匆离去。
等小公公走后,徐达看着皇上赏赐的酒肉,想起了以往的日子,不禁失声痛哭起来。自己对皇上忠心一片,不料皇上竟猜疑自己,并最终赐自己一死,鸟尽弓藏啊。徐达抓起酒壶一饮而尽,然后撕开蒸鹅,就着另一壶酒大吃大喝起来。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因吃了朱元璋所赐蒸鹅,背疮崩裂而亡。此事朱元璋做得极为巧妙,不但成功地除去了心头之患,而且没有引起一点震荡。家人依照徐达的交代,只说是自己酒瘾犯了,忍不住偷喝几口竟一命归天。
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内心甚是不安。他亲自到徐府吊唁,并下旨厚葬徐达,追封他为中山王,并亲自为徐达写下碑文“开国功臣第一”。
朱元璋明白自己逼死徐达已经走出了消除开国功臣的关键一步,他要清除掉威胁大明江山一切可能的障碍,无论他是谁。
8。 策除功臣,李善长被诛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武将以徐达功劳最大,而文官则要数李善长最为有功。李善长在开国册封时位居六公之首,又为中书省左丞相,统领中书省日常事务。虽然李善长已辞官多年,但他仍然是淮西勋贵的顶梁柱,朝中大臣有什么疑难之事,也喜欢找李善长商量之后再作决定,比起徐达来,李善长对朝廷的威胁更大。
事实上,在成功除掉徐达的同时,朱元璋一直思考着如何除掉李善长。只是朱元璋明白,和徐达比起来,李善长这棵老树的根更深、枝更茂,要想搬倒他,还需费一番工夫,仔细计划。
洪武十八年,就在徐达死去的这一年,忽然有人报告朱元璋,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曾经和胡惟庸相互勾结,准备谋反。
朱元璋听到这件事后不禁喜出望外,认为搬倒李善长的机会来了,他决定亲自提审李存义父子。
“说说看吧,你们是准备怎么谋反的?”朱元璋对李存义说道。
“皇上,该说的我都已经说过了。”原来在此之前刑部已经审过了李存义。
“这事李善长知道吗?”朱元璋继续问道。
“皇上,这事家兄完全不知情,还望皇上明察。”李存义答道。
朱元璋岂肯就此罢手,他明白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会不征求李善长的意见。“老实交代或许还有一条生路,要不然大刑之下,你也会什么都交代的。”
李存义已经领教过刑部大刑的厉害,知道自己熬不过去。想想还不如现在就招了,说不定皇上开恩还真能免自己一死。
“皇上英明,家兄的确知道此事。”李存义说道。
“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朱元璋不紧不慢地说道。
“胡惟庸想造反,因为我和他是儿女亲家,就让我去说服家兄。家兄听说后很是吃惊,说谋反可是灭九族的勾当,坚决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又派家兄的一个老朋友杨文裕去劝说,说事成之后定当封家兄为九千岁,与胡惟庸共同治理国家。家兄仍是不肯,但言语间颇有些动摇。”李存义说道。
“那后来呢?”朱元璋生气地问道。他待李善长不薄,不敢想李善长真起反心。
“后来胡惟庸看劝不动家兄,便亲自登门来求。家兄仍是不许。后来家兄提起此事曾对我说:‘我老了,等我死后,就随便你们折腾吧,反正我也看不到了。’”李存义继续说道。
“李善长好大的胆子,立马让他来见我。”朱元璋愤怒地命令道。
等李善长带到,他已是吓得迈不开步子。刚一见到皇上,便瘫倒在地:“皇上,那都是臣一时糊涂才会听了胡惟庸那小人之言。请皇上恕罪。”
朱元璋虽是气愤,但脑子很清醒。他明白,仅靠李存义的这几句供词是扳不倒李善长的。况且如今徐达刚死,如果再杀李善长,只怕会引起老臣们的猜疑。现在不如把他放回去,等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再杀他不迟。
“咱知道你李善长对咱是忠心一片,李相国怎么会和胡惟庸这种小人狼狈为奸呢!这次的事情咱就不再追究了,你还回你的杭州好好养老去吧。”朱元璋笑笑说道。
李善长如今早已习惯了安稳的日子,把握不了朝中的形势,更揣摩不到皇上的心思,只以为皇上念其功高,不会拿自己开刀。听皇上不治自己的罪,于是连忙俯身谢过皇上,便又高高兴兴地回杭州去了。
朱元璋的“不治罪”果然麻痹了李善长。他回到杭州后丝毫没有收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扩修宅院,因工匠不够,竟向信国公汤和借兵勇三百。
汤和一向为人小心谨慎,早早便辞官回了凤阳老家。徐达的死使汤和已隐约感到了山雨欲来,所以行事更加小心。他给李善长回信说,自己已经没有了军职,身边只有几个随从,并没有多余的兵勇借给他。
回完信后,汤和心里仍是不踏实。他明白现在皇上要是想杀人,那只需要他说一句话,有没有罪倒不重要。所以自己一定不能让皇上抓到任何把柄,要让皇上知道自己已是一个胆小怕事、安分守己的小民。于是连夜写了份奏折,把情况向皇上汇报了一遍。
皇上看完汤和的奏折,哈哈大笑,对太子朱标说道:“你看看,我们当年英勇无比的汤大帅,现在竟然变得婆婆妈妈,这点小事还向咱呈个折子。不过,如果我们的开国功臣都像汤帅一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该多好,那样我就放心多了。”朱元璋很高兴汤和已经变成了温顺的百姓,同时也对李善长的大兴土木深恶痛绝。
不久,李善长小妾的哥哥丁斌因仗着李善长的势力胡作非为,以致伤了别人性命,获罪入狱。不知危险即将来临的李善长在小妾的怂恿下,向官府施压,命他们放了丁斌。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