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345章


仿佛回到了当年,难得的一身轻松。
酒过三巡,徐达斥退左右,对朱元璋说道:“皇上,如今这丞相胡惟庸实在是太过分了。比起当年的杨宪,他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并把胡惟庸的劣行陈述了一番。
“徐达啊,你只管带兵打仗就行了。不想打了就停下来,把兵交给你的侄子们。也该让他们锻炼一下了,你顺便也好好歇歇。”皇上轻描淡写地说道。
“皇上,臣有幸能活到今天已别无所求,只是怕胡惟庸这厮坏了我们辛苦得来的江山啊。”徐达哀求道。
“你就不要再说了,咱心里有数。”说罢朱元璋悻悻而去。
其实朱元璋始终打着自己的算盘呢。胡惟庸虽然霸道,但他只不过是自己的工具而已。一方面胡惟庸上台极力打击浙东派,另一方面,作为淮西人,胡惟庸拉拢自己的小圈子,也分裂了淮西派。他朱元璋不是不想杀胡惟庸,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过了几日,胡惟庸不知为何,得知徐达在皇上面前说了自己坏话,对徐达嫉恨在心,决定除掉徐达。胡惟庸以为自己一切都做得很好,皇上不会对自己怎样。
此时大将军徐达因进言之事不成,整天待在家里闷闷不乐。胡惟庸本想趁徐达外出伺机杀了他,但一连几天都没有机会。
无奈,胡惟庸决定从徐府内部下手。
胡惟庸许诺给徐府看门人福寿以重金,希望福寿能替自己杀了徐达。这福寿虽然是个看门的,可他是徐达的旧部,战争年代亲眼见过徐达浴血沙场,很是敬畏徐达。于是福寿决定先答应胡惟庸,同时把此事报告给徐达。
徐达正不知如何对付胡惟庸,忽然得此消息,真是喜出望外,便立马带着福寿来见皇上。
朱元璋在弄清事情原委后,一方面很是佩服胡惟庸,没想到连徐帅他也敢杀,另一方面也必须给徐达一个交代,就答应徐达伺机除去胡惟庸。
朱元璋明白,打压了浙东党之后,胡惟庸又成功分裂了淮西派,胡惟庸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况且,他胡惟庸现在已经成为群僚公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有可能引起更大的乱子。
刚好此时有人来报告朱元璋,说在大街上发现了一批外国人,盘问之下得知他们竟是占城贡使。他们自称已经来了好几个月,竟然不能见皇上。
朱元璋听了,很是纳闷,自己怎么不知道有占城贡使前来朝拜呢?于是召来礼部尚书盘问。
“皇上,礼部关于占城贡使前来朝拜一事的折子,两月以前已经呈送中书省,可至今仍没有得到批示啊。”礼部尚书答道。
皇上认为此事有损大明国威,一定得查清楚。于是召来胡惟庸对质。
“皇上,臣在两个月前已经批示了这个奏折。可此奏折一直放在中书省,礼部并没派人来取。”胡惟庸说道。
“皇上,按道理这种奏折批示完,中书省应该派人直接送回礼部的。”礼部尚书辩解道。
“废话,中书省每天日理万机,说不定把这件事忘了。你们礼部就不会派人过来看看!”胡惟庸大声说道。
朱元璋很是愤怒。这胡惟庸太放肆了,竟然当着皇上的面训斥一个礼部尚书,私下不知道还有多猖狂!于是,他以玩忽职守、相互推诿等罪名把胡惟庸和礼部尚书一起打入大牢。
得到胡惟庸入狱的消息,曾经被迫害的和一些见风使舵的人立马向皇上进言诉说胡惟庸的罪行。朱元璋很讨厌这种墙倒众人推的行为,于是下令,凡是在胡惟庸下狱后诉说其罪的,一律官降一级。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通过胡惟庸,朱元璋成功地打击了浙东派,并分裂了淮西派。朱元璋迈出了清除淮西勋贵道路上的一大步。
胡惟庸虽然死了,但胡惟庸案并未没有结束,其震荡的余波一直影响到若干年后。
6。 废相制,平朝廷内乱
胡惟庸被杀之后,朱元璋痛定思痛,想想开国后几位丞相的结局,不禁苦恼起来。汪广洋懦弱不管事,到头来仍是惹祸上身;杨宪和胡惟庸一掌朝政便开始肆意妄为。要说丞相当得最好的,就得数李善长了,各种事情处理起来井井有条,又明白皇上的心思,可终究还是令人不放心。刘伯温最有才干,可人家压根儿不打算当这个丞相。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
正当苦恼之际,忽然有人来报,说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前来觐见。朱元璋立即召见。
“皇上,先父生前曾写了一份万言书,并嘱咐微臣在胡惟庸死后方可交给皇上。现在胡惟庸已死,微臣依先父遗愿特呈上这份万言书。”刘琏道。
朱元璋接过万言书,不禁伤感起来。真是对不起刘伯温呀,他那么忠心耿耿,死后还进万言书,却最终为小人所害。朱元璋很是愧疚。
看罢万言书,朱元璋又是一阵感慨:刘伯温处身局外,把一切看得通透,真是奇才。他死活都不肯出任丞相,因为他清楚谁当了丞相都注定没有好下场。朱元璋当然知道,自己这个马上得天下的皇帝确实容不了别人独掌大权。正如刘伯温所说,不是当丞相的人不济,而是丞相这个职位让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不济。中书省的权力太大了,应该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对中书省进行改组了。
朱元璋不禁怀念起刘伯温来。刘伯温活着自己还可以找他说说话,商讨一下定国安邦之策。可如今斯人已逝,只留下自己这个孤家寡人来面对这一切。正如刘伯温所说,无论多么困难,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他朱元璋都应该坚持下来。
其实朱元璋多年的军事生活,使他早已经习惯了自己说了算。历任丞相他都不满意,不是擅权就是无所作为。他对丞相的存在早就不满,甚至反感。他不能容忍在他和群臣之间,还有一个丞相来连接他们。胡惟庸当了七年丞相,朱元璋备感大权旁落。他觉得自己还有能力来剪除胡惟庸这样的权臣,如果后世君王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他大明王朝就危险了。
朱元璋下定决心要改组中书省,无论遇到多少阻力,他都要做下去。为了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更为了他朱家的千秋伟业。
一日早朝,大学士宋濂进言:“皇上,胡惟庸已被除多日,中书省一直无人打理。还请皇上尽早确定丞相人选,以便主持中书省大局。”
“宋濂啊,这段时间没有丞相有什么乱子吗?没有丞相不是还有咱这个皇上吗?”朱元璋大声道。
宋濂还想说什么,朱元璋又道:“这事先放放再说,没其他事就退朝了。”说完起身离去。
宋濂下朝时不停地摇头叹息。有人问道:“宋大人,您这是怎么了啊?”
“皇上这是想废相啊。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总是此消彼长,难以调和。开国以来,历任丞相擅权使皇上感到皇权被侵。现在恐怕皇上正在图谋变革啊,你我可都得小心些。”宋濂心事重重地说道。
刚好这话被好事之徒听到,立即禀报了皇上。
朱元璋听完大怒,狠狠说道:“他宋濂是什么人!仗着有几分才学,竟然敢对朝政指手画脚。他以为奉天殿是他宋府书房啊。来人,把宋濂给我召来!”
太子朱标听说此事,立即前来面见皇上。“父皇请息怒,相信宋师只是一时糊涂才会说出这种话,还请父皇见谅。”太子朱标求情道。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太子一直比较敬重他。
“标儿啊,你怎么这么糊涂。你这样,咱怎么放心把这大明江山交到你手上。宋濂仗着资历才学竟敢乱评朝政,咱岂能容他。”朱元璋道。
“父皇,宋师说的也没错啊。胡惟庸死了这么久,朝廷也该选出个丞相来了。”太子继续道。
朱元璋紧紧闭上了双眼,表情痛苦。其实朱元璋心里更苦,他苦心栽培了太子这么多年,可惜太子一点也看不透这时局,以后万一他登基了,又怎么能斗得过那些奸猾的权臣。朱元璋的废相之心更加坚定了。
正在此时,有人报宋濂来到。朱元璋屏退左右,召进宋濂。
此时,房间内只有朱元璋、太子和宋濂三人。
“宋濂,自古以来,君权相权难以调和。你通览圣贤之书,咱想问问你,如果你是皇上,你应该怎样处理二者?”朱元璋开门见山。
宋濂吓得立马跪倒在地:“皇上,微臣不敢。”
“但说无妨,咱恕你无罪。”朱元璋道。
“禀皇上,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无不是皇上坐朝,丞相治国。皇上来统一全局,丞相来具体施政。此制之下,盛世迭出,说明此制上合天理,下合国情啊!”宋濂答道。
“可胡惟庸自当丞相以来,欺君篡权,结党谋逆,差点就替咱做了皇上。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