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334章


朱元璋觉得刘伯温的分析很有道理,他点点头说:“恐怕若两线作战,胜券较少。而和陈友谅的战争将是一个长久战,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结束。所以,为了确保这一持久战打胜,就必须和周围的邻居修好,让他们不在咱出兵的时候突然袭击,且上游无事,张士诚就势力孤单,容易攻打。”
刘伯温道:“这周围的势力,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张士诚啊。方国珍是个见风使舵的家伙,前些日子还巴巴地来修好,不难对付。同时,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需要防范。”
众人都把目光聚焦到刘伯温那里,刘伯温侃侃道:“元朝啊。”
朱元璋顿觉头皮都发麻了。是啊,自从刘福通和小明王被元朝赶来赶去,他就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若此时全力对付陈友谅,元兵很有可能趁机来攻应天,这样树敌多,就分散了军力,陈友谅的战争只会越拉越长。
众人散去之后,朱元璋闭目躺在大帅座椅上。年仅三十三岁的朱元璋早生华发,眼角堆积了细细的皱纹。
朱元璋闭着眼睛,很久很久,他安静地靠在椅背上,看似安详平静,他觉得自己太累了,哪怕一刻钟的闭眼休整,对他都是极大的享受。
当他睁开疲惫的双眼,看见刘伯温还立在门口。忙说:“先生为何不喊咱一声啊,咱并未睡着,只是闭目静心调整情绪。”
刘伯温道:“这个时候怎能睡着啊。伯温有些话不便当堂言说,想私下和大帅相谈。”
朱元璋说:“你是指对付陈友谅这件事吧?”
刘伯温点点头:“周围需要修好的势力太多,方国珍、张士诚应不难沟通,问题是对付元朝,可能大帅很伤脑筋。”
朱元璋笑道:“呵呵,先生真是咱的知己啊。咱跟元军除了打仗还是打仗,这修好,真是让咱自觉羞愧。元璋宁愿战死,也不愿向元朝示弱啊。”
刘伯温说:“气节当是如此,但是大帅如今要以大局为重啊,非常时期用些技巧是不得已而为。伯温以为可以向元朝送乞降书一封,先让元兵不来攻,极力对付陈友谅。”
朱元璋脸上顿时变了:“怎能向元朝乞降呢!”
刘伯温道:“刚才已经说了,这只是技巧而已。群雄之中,哪个不是今日和你好,明日又和你斗!元兵不也是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兵家言降,只为计策。”
朱元璋叹口气道:“现在也只能这样了,问题是元兵不会怀疑咱是假降吗?”
刘伯温道:“这个还请大帅放心,伯温来写这封乞降书,保证元朝不会有所怀疑。”
朱元璋这时才想起,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又做过官,由他出面的确是完全之策。
向元朝假降的同时,朱元璋还派人拉拢安抚远方的方国珍,极力向张士诚出示修好之心,对和张士诚有纷争的小地方都愿意拱手相送。这样,朱元璋身边的邻居算是有了暂时的修好之意。
身边的势力安抚了,朱元璋、刘伯温两人在室内密议,商讨出击陈友谅的战策。两个人仔细研究了地形和军力,以为陈友谅水兵较多,心气较高,现在最好不要先出击,若能使陈友谅先来攻击,即可造成有利的战机。
朱元璋又说:“咱的老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可是老朋友了,而且茂才的老门房曾经侍奉过陈友谅呢。”
刘伯温道:“这可是有利的资源,知己知彼,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朱元璋即让康茂才演出了一场盗取情报的假降戏。
朱元璋让康茂才的老门房带了康茂才的亲笔乞降书,偷偷去见陈友谅,信中还告诉陈友谅很多虚假的军事机密,劝说陈友谅兵分三路直接攻取太平,同时说愿意和陈友谅的军队里应外合。很快康茂才就得到陈友谅的回复,陈友谅真的相信了康茂才的投降,因为毕竟有过老交情,又书信往来多封。这下,朱元璋把陈友谅进军的方略和军力的分配方式都弄得一清二楚了。
知道了陈友谅的军事机密,并且还向陈友谅发出不少虚假情报,朱元璋决定分兵对抗陈友谅。朱元璋决定先直捣陈友谅的后路,让胡大海带军去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同时按照陈友谅预定的进军路线,沿路设下重兵埋伏突袭。另一方面,朱元璋还故意修改了陈友谅和康茂才约定的秘密暗号,本来康茂才和陈友谅约定在应天附近的石桥接头,而朱元璋就连夜把江东的一座大桥改名为石桥。部署好这一切,朱元璋又亲自在龙庐山山顶指挥。
当陈友谅率领重兵赶到江东的一座大桥的时候,看是石桥,心生疑虑,大喊康茂才,见无人应答,知道自己上当了,心中顿时又慌乱又气愤。将士们见中了朱元璋的计了,锐气大减。正在陈友谅思虑如何应对骗局的时候,龙庐山上黄色的旗帜飞扬,那是朱元璋在示意兵士出动的暗号。而早早埋伏在附近的士兵们,敲响战鼓,从山上、水路、陆地列阵而出,把陈友谅的兵士团团围住。被动的陈友谅毫无还击之力,主力部队被全部歼灭,死伤数众,且还有两万多人被俘虏。更为不幸的是,这个时候正逢退潮,陈友谅的水军船只全部搁浅,动弹不得,全都被朱元璋俘获。
陈友谅在太平败得非常惨,不仅丢了精锐之师,还丢了一半水兵,他心里的气愤是可以想象的。刚刚成为皇帝不久的陈友谅,如雄狮一样野心暴涨,而这一次竟然败在自己一向看不上眼的朱元璋手里,又是被骗局所败,心中非常不服气,他预计着更大的袭击——攻下应天。为了这个复仇也为了自己的野心,陈友谅也不得不动动脑子,气愤的他去找张士诚,想和最富有的张士诚联合起来对付朱元璋。然而张士诚只想自保,不想出击,且他知道陈友谅在太平败得很惨,更不愿和这个不讲信义的人联合。
陈友谅在太平的失利,为朱元璋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战机,首先是以弱胜强,朱元璋的军士们都被胜利的喜悦振奋着,同时朱元璋还得到了陈友谅的水军战船,节省了以后备战的物资,最重要的是陈友谅的失利干扰了联合张士诚的可能。这样,朱元璋就不用担心多线作战,兵力分散,为他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6。 溯江西伐,决战陈友谅
陈友谅在太平被朱元璋打败后,心中大怒,他决意先做调整,再次出兵,这一次陈友谅派兵一举攻下安庆,时间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的七月,朱元璋刚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不久。
安庆对朱元璋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陈友谅攻安庆是明显的挑战。朱元璋看着安庆失守,心中的愤怒不会比陈友谅败走太平少,愤怒的朱元璋立即召集文武将士,商讨对策。
朱元璋说:“陈友谅的野心并未因太平一战而消失,反而愈加猖狂了,如今安庆已经失守,陈友谅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应天啊。”
猛将常遇春道:“陈友谅欺人太甚,不断惹起事端,末将以为上次趁他败走的时候,就应攻下他的老巢。”
而李善长以为,陈友谅不是容易对付的人,和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要作长久的打算。
商讨很久,朱元璋决定不可再忍耐,也不可再小打小闹了。这次必须全力出击,溯江西伐,和陈友谅一决雌雄。而此时,陈友谅其实早就有决战朱元璋的野心,所以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这一战可谓是阵容强大,对双方的发展来说都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既然决定溯江西伐,朱元璋就得造些声势。他知道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又杀了徐寿辉,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同时徐寿辉的部下对他更是反感。朱元璋就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只,在船上竖了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吊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老远就能看到。陈友谅得知这一信息后,心中更为愤怒,认为朱元璋为人太猖狂,有何德何能可以“伐罪”自己,决心与朱元璋斗个你输我赢。
朱元璋此次出击的第一个目标是先将失守的安庆收复。因为朱元璋得到情报说,陈友谅对自己的举动异常不满,已经举兵东下,安庆守兵较弱,朱元璋不费力气收复了安庆。而收复安庆如此顺利,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拉拢了对陈友谅不满的一员大将张志雄。这个人本是天完国核心人物赵普胜的心腹,而赵普胜已经被朱元璋用离间计陷害,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陈友谅杀害了赵普胜。其实,应该说陈友谅杀赵普胜是早晚之事,但朱元璋从中起了推动作用,却又不为人知。所以,张志雄就对陈友谅非常不满,这一点朱元璋当然心知肚明,所以在两兵相较的时候,就用了些攻心术,把张志雄拉拢过来了。
安庆收归以后,朱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