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24章


众人听皇上的头半截话时,都很高兴,听后半截话时,觉得有点事。石守信问道:“陛下现在还忧虑什么呢?”赵匡胤说:
“我与你们都是故交,话就直说了。这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呢?”。
大家一听,慌忙离席叩头。石守信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有二心。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没有异心呢?如果有人把皇上的袍子穿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
这一席话,竟把石守信等人吓哭了,让皇上指示一条出路。
赵匡胤说:“人生短暂,转瞬即过。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做官,买上好宅好地,为子孙后代立下不动之产业。再多买些歌女,每日饮酒作乐,平平安安过好后半辈子,君臣之间,两相无猜,岂不更好?”。
众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连忙拜谢。大家接着喝酒,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酒宴。
次日,这些将帅们一起上表称病,不能入朝。赵匡胤很高兴,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全部兵权集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又把禁卫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部分,与殿前司统称“三衙”。任命资历浅的低级军官为三衙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扫除了历代禁卫军专横跋扈的风气。
赵匡胤维系统治的第一步措施顺利实现,第二步是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第三步是灭掉五代十国中尚未归顺大宋的几个小国。最终目的是统一中国。
45。澶渊之盟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开始,就开始与辽争夺燕云。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国力无法与辽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他曾积极储存钱帛,准备或以赎回的方式收回,或用这笔钱作军费,以武力攻取燕云。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北汉后,就亲征伐辽,要乘胜收复燕云。宋军初战时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但辽军苦守坚城,幽州久攻不下。太宗率军在高粱河与辽国援军展开激战,结果在辽援军的夹击下大败。太宗身中两箭,匆忙乘驴车逃走。几年后,太宗趁辽国圣宗幼小、母后萧太后专政的机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但由于东路军不顾进兵计划,贪功冒进,宋军大败。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朝廷内外谈辽色变,加上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及对西夏战争的失败,宋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修河渠池塘,广植水稻和柳、榆林,阻挡辽国的铁骑。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以和为贵。辽军见宋朝软弱可欺,就不断遣兵南下,威胁宋廷。只是由于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辽军才无法长驱直入。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及萧太后亲披甲胃,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离北宋首都开封只有一河之隔。北宋朝野震惊,宋真宗日夜焦虑,一筹莫展。
大臣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迁都金陵,而大臣陈尧雯是四川人,主张逃往四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主张抗战,并要求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真宗虽恐惧辽国,也知道不能南逃,只好同意亲征。在寇准的极力督促下,真宗徘徊了一个多月才起驾北上抗辽。还未到战场,真宗就害怕得不敢走了,要返回京城。寇准赶快劝阻,真宗仍然动摇不定。寇准只好联合功臣高琼进谏,真宗无奈,被迫继续前进。
澶州城下,宋辽对峙。澶州跨黄河分为南、北二城,中间有浮桥相通。辽军统军萧挞览亲自视察地形,指挥辽军进攻宋军,宋军把箭弩装在阵前,全力防御。宋守将见萧挞览出阵,突然扳功弩机,百矢齐发,萧挞览中箭身亡。萧挞览是军中主帅,又是萧太后的得力助手,辽军见统帅未战而死,顿时士气低落。真宗来到澶州南城,上了浮桥之后,怕得又让停辇,高琼连吓带哄让卫士们簇拥真宗过了黄河。宋军见皇帝亲自驾到,士气大振。辽军见形势不利便主动提出和谈。而真宗本无抵抗之心,急忙答应与辽议和。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谈,告诉曹利用哪怕赔百万白银也行。寇准不得已,告诉曹利用超过30万就杀了他。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等。因议和地点在澶洲城下,故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成了宋朝财政的重负和民众的重压。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边境相对稳定,宋辽两国由此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
46。王安石变法
宋朝自从赵匡胤开国做了太祖,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这里,处第6代皇帝了。这时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了;因为和西夏、辽国连年打仗和向他们交纳岁币物品,加上多得不得了的大官小官所用的工资、公费,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抵不上支出,国家的财政力量已经很微弱了;大官僚和大地主残酷地剥削老百姓,夺走人民的土地。农民没有田地种庄稼,活不下去,就纷纷起义反抗,于是宋朝的阶级矛盾就越来越严重了。另外,官吏们不为民做主,办事很不认真而且贪污成性,生活奢侈。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宋朝的统治就要走向灭亡了。
在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曾经推行过“庆历新政”,可惜只搞得不到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而失败了。所以“庆历新政”对宋朝政治的改变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神宗时候,王安石出来变法维新,他的改革比范仲淹的新政内容要多得多,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打击也就更沉重,而且这次改革推行了近20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在一个小官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做过类似县长的官,为人正直,处理案件公正,所以经常被人排挤,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王安石从小就跟着他父亲走过许多地方,增长了许多见识。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于教育孩子,王安石从小就认真读书,他的兴趣很广泛,不管是经书、史书,还是诗歌、传奇,甚至医书,他都拿来看,经常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书也不肯放下。
有了这样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他22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他不愿意在京城里无所事事地做官,却喜欢到地方上真正做一点事情,于是在他27岁那一年,他到鄞县当了县令。
王安石上任的时候,那里正在闹旱灾。原来以前的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的钱财,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却一点也不关心。
面对着这样的严重情况,王安石皱起了眉头。当年冬天,他就组织农民疏通河渠,并且亲自跑了十几个乡,调查水利情况。
在王安石的领导下,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修渠筑坝的劳动,对东钱湖“重修湖界”,终于把鄞县重新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鱼米丰收的好地方。
当时的贫苦农民,经常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向地方和大商人借钱,还钱的时候要还高出原来借的钱好几倍,这叫“高利贷”。
农民如果还不起钱,就要卖掉全部家产,甚至卖掉自己的儿女,直到家破人亡。鄞县的老百姓过的也是这种悲惨的生活。王安石在这里当县令的时候,规定官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把仓库里的粮食借给农民,秋收以后农民还粮,收取的利息要比高利贷少多了。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好过多了,而且官府也能得到一些利息。
为了感谢王安石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鄞县的老百姓给他修了一座神庙,每年都在一定的日子里纪念他。
1068年,19岁的赵顼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宋神宗。神宗是个很有志气的皇帝,他从小读书就很用功,而且喜欢动脑筋,向老师提出一些怪问题。他看到宋朝被西夏和辽国欺负,却没有力量反攻,心里很着急,对朝廷的腐败现象,也很痛恨。他一心想模仿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皇帝,洗刷掉宋朝的耻辱。
宋神宗在当皇帝以前从他的老师那里知道王安石是一个很有才能、正直无私的人,心里对王安石非常佩服。在他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他就召见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两个人谈得很是投机,都有富国强兵、改革朝政的决心。神宗对王安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