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字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做。卖糕时我穿着蓝布褂子,自称姓韩而不说姓梅,尽管如此,还是谁都知道了梅校长的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
吴晗曾回忆西南联大时期的闻一多:“他住在乡下史家营的时候,一家八口(连老女佣)光包饭就得要全部月薪的两倍,时常有一顿没一顿,时常是一大锅清水白菜加白饭。敌机绝迹以后,搬进城,兼了昆华中学的国文教员。每月有一担米,一点钱,加上刻图章,勉强可以维持。”
1942年底,茅盾路过贵阳,去文通书局访总编辑谢六逸,谢不在。茅盾从其同事处得悉,谢六逸在外兼职达五六个之多,每天要在马路上奔波两三个小时。以谢六逸的个性,是不喜欢多兜揽事情的,因而茅盾判断其子女多,经济状况一定不佳,不得已才四处兼职,以养活一大家子。第二天谢到招待所回访茅盾,叹道:“在贵阳一住五年,实在寂寞得很。”
上世纪30年代,罗尔纲随胡适来到北平,供职于北大文科研究所,月薪60元。他把妻儿从广西接来后,租了一间小房,因接送儿女上学,不得不包下一部黄包车,这样一来,一家四口最低生活费也要90元上下。罗便卖文以补家用。他说:“当时我的工作分成了三方面:考古室办公时间做整理艺凤堂金石拓本的工作;星期日及假期到图书馆去继续搜集太平天国史料;晚上回家却在荧荧煤油灯下赶写太平天国史文章,常常写到午夜不得休。”
1917年,徐悲鸿夫妇在北平等着出国的一段日子过得很苦,蒋碧微后来回忆:“自从到了北平,我们一直很穷,徐先生通常都在北大吃饭,或者是参加应酬,碰到家里青黄不接,他也多半不大在意。有一回我身上只剩下了两个铜元,折算起来还不到一分钱,正在发愁,程妈来说先生不在家吃饭,我们马马虎虎买半斤面条下了吃吧。我问她半斤面条要多少钱呀?她说四个铜子。我一时拿不出来,只好叫她先垫付一下。第二天逼得没法,想拿母亲给我的一只金镯子去当掉,但是徐先生不肯上当铺,他的理由是一个男人拿着女人的首饰去当,人家会怎么想呢?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去。一出门就是后门大街,大街上有当铺,门口挂着厚厚的棉布帘,我在门口梭巡许久,一方面缺乏勇气,一方面又怕熟人碰见,最后我想起不进去不行。这才在四望无人的时候,一头钻进了棉布门帘,抬眼一望,当铺柜台比我的人还高,我举起手将金镯递给朝奉,他接过掂量一下,说是可以当四块钱,我一声不响,拿了四块钱和当票就回家。”后来这金镯子还是被徐悲鸿赎了回来。
蒋碧微说:“我和徐先生结缡二十年,生活过得一直很苦,日本、北平和巴黎的困窘不谈,回国以后徐先生的名气虽然越来越大,但是他从来没有卖过一幅画,倒是他收购金石书画的支出,反在渐渐的增加。他每个月将薪水交给我,我却要匀出一大部分去支付他收买艺术品或是裱画的费用,因此回国那么些年,我们不但没有储蓄,甚至经常捉襟见肘。”
丁文江生前声名显赫,曾为拟议中的驻苏大使和铁道部长。丁暴病去世后,留下来的钱,仅为2000英镑的保险费。这笔钱由竹垚生负责管理,以供应其遗孀的生活。
彭素民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总务部长、农民部长等要职。彭虽居高位,却“未尝为家谋”,1924年病故后,“家贫母老,子女六人俱幼弱,教养无资”。后经廖仲恺等努力,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议决,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1000元并每月100元的定期补助,至其子女成人能负担家庭生计为止。
顾维钧的续弦夫人姓黄,是南洋糖业大王的女儿,顾继承了岳父的巨大遗产。他在北京任代理国务总理时,公馆每月开支多达4万元,都由自己支付,从不动用公款,更无贪污之举。
林白水成败皆因办报。他最风光的时候,家里有十个佣人,五个家庭教师,住着四五个院子,三四十间房子。平时出手之阔绰,常令人叹止。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当管理员时,月薪是8元。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元,文科学长陈独秀大概能挣400元,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北大教授的工资都在二三百元之间。
上世纪20年代末,柔石闯荡上海滩,靠卖文为生,是一个典型的自由撰稿人。他在一封家信中说:“现金每月收入约40元。一家报馆每月定做文章一万字,给我廿元。又一家杂志,约廿元至卅元。不过近来食住两项,每月要用去廿五元,书籍每月总要十元。因此这两笔所赚,没有多少钱。”
丁玲和胡也频同居后生活拮据。一次两人还剩一块钱时,有客人来,只好用这一块钱办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当时他们住在北平郊区的碧云寺,第二天一早起来,两人两手空空,徒步几十里地进城找熟人借钱。
邓云乡在《文化古城旧事》中说:“30年代中叶北平的中学名教员,收入一般在一百五十到二百元之谱,大都有辆包车,夏天晚饭或饭局后,最普遍的是公园、北海茶座上坐到半夜十一二点钟回家睡觉。要有竹城之好的呢?小四合院树下支开桌子,吊上电灯,八圈、十二圈八元十元底,轮流做东,更是家常便饭。牌桌上一夜下来,擦把脸、吃点东西来校上课、改卷子,是常事。”
“左联”作家的生活与名气是不成正比的。即如左联领导人周扬,也经常靠举债度日。胡风回忆说,有一天早晨,他们夫妇刚起床,周扬就来敲门,声调很急切地说:“家里没有菜钱了,借个三五元吧!你手上没有,就用鲁迅的补助款也行嘛。”周扬的妻子苏灵扬回忆说:“周扬除工作外,相当一部分时间要用来去‘找钱’。我们‘借’过许多同志的钱,如章汉夫、夏衍、羊枣、谭林通、梅雨、林林等,像沙汀、周立波‘借’得更经常。”1936年元旦,苏灵扬临产,但家里没钱送产妇进医院。周扬出门跑了一天,总算从郑振铎处借到20元,解了燃眉之急。这种局面直到周扬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出版后,周扬得了大约800元稿费,生活才有所好转。
鲁迅定居上海后,一直是一个无固定职业的自由撰稿人。有人给鲁迅算了一笔账,他在上海的最后九年,共计收入为国币7万多元。平均月入700多元,这大体是当时一个名牌大学教授收入,相当于上个世纪末的人民币两万多元。鲁迅在上海住过三个地方,自然是越搬条件越好,去世前,他想再一次迁居环境更幽静的地段,曾致信友人:“颇拟搬往法租界,择僻静处养病,而屋尚未觅定。”他在《病后杂谈》中也算了一笔账:“然而要租一所院子里有些竹篱,可以种菊的房子,租钱就每月总得一百两,水电在外,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每月十四两。单是这两项,每月就是一百一十四两,每两作一块四角(银元)算,等于一百五十九块六。”
画家黄宾虹寓居上海时,生活颇为艰辛。他租了间陋室,屋里无任何设备,房租却一再看涨,以至终于负担不起。“常因觅屋不得,为之栖栖惶惶。”有时因为买不起菜,只能连吃若干天白饭;车自然也坐不起,多远的路都走着。
李大钊遇害后,家中每况愈下,后来不得不以出售李大钊的藏书来维系生活。1932年8月26日,周作人致信胡适:“守常长女李星华(现在孔德学院肄业)来说,守常遗书出卖,此事曾与兄及孟邻(蒋梦麟)校长说过,唯近来寄存书籍的亲戚家就要搬走,而李家家况亦甚窘苦,想早日卖掉。孟邻曾提议由大家集款买下,寄赠于图书馆以作纪念,或比较由学校收买更易办亦未可知,希望兄为帮忙,为向孟邻一说,早点想一办法以了此事。”
邵洵美生在豪门,又娶豪门之女(盛宣怀的孙女、也是邵的表妹)为妻。据说盛去世时,家里光现款就有三千万两银子。邵家五口人,仆人有三十多个。他年轻时,一品香是上海最大的西餐馆,他每年的生日都在一品香过。邵属虎,每过生日,必事先在一品香定做一只与真老虎一样大的奶油老虎,作为生日蛋糕。
7.家事
盛宣怀病故后,家人花40万巨金买通工部局洋人,获准把灵柩抬到大马路(南京路)转了转,致丧事盛况空前,轰动了上海滩。张謇恰好因事到沪,就去盛家吊唁,谁知盛家出来应酬的都是亲戚和门客,一问方知,家属全都去看梅兰芳的戏了。张遂苦笑而出。
鲁迅去世前一个
小说推荐
-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
- ╮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作者:刘仰东刘仰东,祖籍辽宁,生于呼和浩特,在北京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人民政协报高级编辑。著有《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等。自 序民国史
- 最新章: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第58章
- 百年记忆:中国百年历史的民间读本
- 记忆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在审视历史中创造未来。记忆积淀下了太多太多悲壮的故事,以致误导后人以为唯惊天动地的豪杰才有权利走进历史,千万年来只默默走着自己人生道路的凡人、甚或至于失意于命运的弱者,只能扮演历史过客的角色,他们的记忆惨遭遗忘。许多人活得就真似一只蝼蚁,匆匆地生,匆匆地奔忙,直到匆匆
- 最新章:第63章
-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 作品: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作者:司马路人 内容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伟大帝王。他开辟的疆域广袤无边,超过了过去的朝代;他统御的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他缔造“贞观盛世”空前绝后。他为大唐创立立下的战功让太子李建成饱受威胁,太子曾数次馋垢并毒杀李世民,未果。李世民抓住
- 最新章:第124章
-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 作者:黄一鹤】总统皇帝只在一瞬间:袁世凯的“小站”人民国初年,人们把袁世凯比做美国的华盛顿,但袁世凯终究没能成为华盛顿,袁归根到底是个“旧时代的人。袁的圈子里,活跃的也仍是以旧时代的人为主:前清旧僚、北洋嫡系,外加少数具有新思想的新分子。袁作为一代领袖,在笼络人心上极有手腕,要求名的给名,要求官的给
- 最新章:1949民国圈子-第50章
- [gl]我的私人生活
- 《我的私人生活》BY 零点抵达从阳光青涩的少女到成熟干练的剩女,十几年她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也遭遇过被抛弃的命运。一路走来,一次次的感情纠葛,起起伏伏跌跌撞撞。在爱情的酸甜苦辣中她成长着,也在不停地追寻着…当又一个女人出现她面前时,她还有勇气相信爱情吗?谁又会成为与她共度一生的人?爱的简单不等于爱
- 最新章:第115章
- 重生民国之陈芳菲的幸福生活
- 《重生民国之陈芳菲的幸福生活》作者:Victoria女神文案:陈芳菲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出奇幻大剧。跟奶奶的姑姑名字一样也就算了,被车撞了居然撞到了这位久远的亲戚身上。太姑奶奶真是闻名不如一见啊,早就听说她是咱老陈家有名的美人。不过隐约听说,她逃婚和哪个男人走了,从此就和家里断了联系。在那个年代,逃
- 最新章:第71章
- [空间]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
- 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空间]作者:吃睡一条龙 文案 生于1952年的陶小霜是个长相和父母毫不相像的遗腹子。她还不满1岁,妈妈就改嫁了,7岁刚过半,奶奶也病死了,从此她只能寄住舅家 幸好,外婆爱屋及乌,二舅夫妇也忠厚善良。故事发生在10年后 1968年的夏天,大学停考了,上山下乡却开始了 陶小霜一边和青
- 最新章:第269章
-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
- 作 者 华浊水书籍简介 让我们从中国历史的“后门”走进,走进帝王们的“卧室…捋下他们那一脸的矫揉岸然、那一身的光鲜功名,小觑一下他们的“私生活…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金灿灿的丹墀,红艳艳的床帷、倾国倾城的嫔妃…当如刀的笔锋戳破笼罩后宫的金黄色帷幔时,我们才知道君王们的后宫有那么多的玄机与隐情…第一
- 最新章:第142章
- 私人生活
- 在绯闻中沦落的美女:私人生活 作者:钟墨灰色的价值(代序(1)有一句话说,年龄愈大就愈能懂得灰色的价值。这里,当然不是指衣着等外在的颜色,而更多是指人的思想方法之类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基调 用颜色来阐释生命的色调纯粹是感觉化的比拟,而不是科学的界定 我20多岁时喜欢黑色,那种绝然的黑色。那时,正是偏执叛
- 最新章:第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