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的很有料》第11章


人剥支持封杀者的皮,发现支持封杀者更低俗,于是封杀形成了连锁反应,最后,你会发现,所有人都被封杀了……
斗争:斗争哲学鼓励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争斗,其理论基于阶级的社会学分类之上,并将动态的社会固化,具体的人概念化,否认人是具体的,否认同一阶级的人是有区别的——最重要的是,阶级只不过是一种经济属性,斗争哲学却将其混淆为道德属性。一旦你将经济属性混视为道德属性,斗争的欲望就从此产生。
我们常常会认为人群总是要比个人聪明,事实上,这一点是绝不可能的。当个人汇集成群体的时候,绝不会有集思广益这样的事情发生,相反的是,群体的叠加只能增加他们的愚蠢,智力反而会大幅度下降。相比于个人,群体不存在丝毫的智力优势!——庞勒:《乌合之众》
自由:公民是不可奴役的,因为奴役首先是心灵的物役,一旦你放弃自我的责任与权利,寄希望于他人,就踏上了奴役之路。被奴役者只有服从与膜拜,无法建立起独立人格。唯内心中的责任萌苏与对自我人生的高度责任感,这时候人才会获得自由。心灵的自由,基于平等文化之上,具有克制权力的特质。
奴化:奴化教育,有4个步骤:1。严厉的管制,强调对威权的绝对性服从。2。权威没有提到的事情或想法,都是禁止而危险的。3。绝不允许对威权流露出丝毫的敌意。4。绝对服从者,会得到关心和奖励。经过这么4个步骤,就会形成明显的奴性人格,特别强调权力、地位与支配,并随时准备迎合任何形式的权威。
奴性:明明是被统治者,潜意识却模仿统治者的思维,想象着“我就是国家,我就是民族,我就是人民”。他们将人分为两类,应该跪拜的和应该向自己跪拜的,对于前者,他们的表现是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对于后者,他们表现出控制一切的欲望,要求对方向他无条件臣服,否则就不择手段,伤害对方。
奴性文化:奴性不可怕,可怕的是奴性文化。一旦奴性文化成了气候,人的自由权利与尊严,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奴性形成了文化,有着其固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成王败寇的哲学,暴力崇拜(或权力崇拜)的思维,视强弱为是非,以成败定善恶,辅以不择手段对他人的攻击……归结到底就是思维退缩回猿猴时代。
善恶:有人相信与生俱来的善,有人相信与生俱来的恶。相信善的人,最终会得到一个巨大的善人,对这个巨善的任何质疑和反对,都是恶的表现,这导致了他们除了山呼万岁,已经不再有着任何权力。相信人性恶的人,他们必须学习克制自己和别人的邪恶,通过限制恶,而获得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理想的生存空间。
马基雅维利:希望获取更多,这无疑是相当自然而普遍的心态;当人们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时,他们总是受到赞扬而非谴责。可是,当人们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样干时,他们就是犯了应该加以谴责的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你的能力,取决于你能够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是内向的,审视自我心灵的欲念。迷信是外向的,自己是好人,外边有妖怪要吃我。理性国家会在知识阶层的引领下,形成审视自我的文化。而暴政国家拒绝自我审视,宣称自己是永远正确的,所以他们致力于推行迷信文化。在后者,→文·冇·人·冇·书·冇·屋←科学也会沦为迷信,你会经常听到他们说,要相信科学……
圣经: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只不过吃个水果,至于这么大动肝火吗?实际上,这意味着他们有了是非心与善恶心。在没有分别心之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当善恶心出现之后,人就会追求善而攻击恶,这时候心灵的痛苦就产生了——当人取代上帝评判世界时,就意味着心灵的自我放逐。
阶级:阶级原本是一种经济属性,并非是一种道德属性。富裕并不是罪恶,贫穷也不是占了天大的理,但当有人故意将这二者的界限模糊时,灾难就发生了——有的人智商急速跳水回落,简单地将良性的道德归于一个阶级,恶性的道德归于另一个阶级,是非善恶就这样混淆了。
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发表个人的时政观点,被投入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才放出来。官府想找到他写的书将其毁掉,但却没找到,原来书被他女儿藏了起来。又过了好多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此书公之于世。历史,是承载思想的最适宜体裁,最易于激活思想。传播者付出惨烈的代价,让民众获得自由的武器。
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八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200多万字。胡适称自己是唯一看完这套书的人。唐德刚问:里面难道没有一点学问和真理?胡答: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次年,老友陈源从大陆邀请胡适,致信说,大批判是对你的思想,不是对你个人。胡适批注: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胡适墓志铭: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说一下专制。专制最憎恨思想,最喜欢技术。秦始皇尽焚经书,只留下了农耕种植书,号召广大群众认真学习。可群众学到最后,农植书反而失传了,被暴君憎恨的经书却传读至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技术源于思想,切断思想,技术就沦为无根之木,非死不可。专制国家非常渴望在技术上有点突破,但终究是没戏。
讲个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故事。这个哲学家超级恐怖,他坐在自家小窝棚前,用逻辑推导出太阳是个火球,月亮是块冰冷的石头。要知道,他的研究可是没有任何工具,纯粹是用脑子的。正当他研究太阳时,爱国青年来找麻烦,质问他:你为什么不关心你的祖国?他回答:老子这么个搞法,才是真正的爱国。
这段时间看哈耶克,老哈认为:思想获得生命,是基于不同知识与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不能够预知无法事先计划的。所以呢,举凡不限制思想的国度,思想就爆发了,智慧就产生了。相反,在对思想控制的地方,理性终以毁灭而告终。这个结果差异,始自于对智慧的认知上。
精神:贵族,是指一种精神,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二是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思辨:龙应台说……教育的目的无他,就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评估事证,如何判断虚实,如何厘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实和虚构……对社会最大的挑战毋宁就是人民思辨的能力。在黑与白之间,出现众多层次的灰色,如何判定是非真假成为全民课题,更凸显一个事实:没有思辨能力的民族,只能往一个方向走,就是沉沦。
十微智慧
智慧:王阳明教导弟子,弟子问:老师,我犯过许多错误,可你为什么不提醒我?王阳明:我没提醒你,你怎么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弟子:我学习后才知道。王阳明:所以我教导你学习啊。弟子:我的意思是说,你应该帮助我改正错误。王阳明:你自己的错误,别人怎么改正得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唐太宗时,有个姓薛的驸马,可能是外貌比较淳朴,唐太宗说了句:我这个女婿像个乡巴佬。从此人人嘲笑薛驸马,公主也认为自己嫁给这个人,是终生的耻辱。于是唐太宗召薛驸马入宫,两人玩赌博,故意把自己的佩刀输给了薛驸马。还没等薛驸马出宫,公主已经坐着车子赶来了,拉着他的手上车回家了——与大人物在一起,别人也会认为你是个大人物。
内向:许多人并不是不善于思考,而是不善于表达。思考而不对外表达,就会让自己的思维陷入逻辑上的死循环,就会变得特别固执,钻进牛角尖而难以自拔。只有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良好的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