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第6章


我还记得嫂子嫁到我家时的情形。当时她才12岁,跟我现在的女儿莎哈扎德一样大。我哥哥当时17岁。就这样的年龄,他们竟然要开始过夫妻生活。对我来说,让我12岁大的女儿在这么幼小的年纪就开始被迫过性生活真是不敢想象。嫂子当时还很小,母亲还得帮她洗澡,早上还要给她穿衣服。我在想,看到这个可怜的女孩遭到自己儿子生理上的摧残,母亲会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小女孩她自己呢?会不会在看到这种不公的待遇之后惊恐得退缩?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就是女人的生活和命运。媒人上门说媒后,女孩子就该嫁人了,不照做,就会使家庭蒙羞。或许,我母亲能做的就是安慰我嫂子,给她分配轻一点儿的活儿。她也知道,正如其他年龄大一点儿的女人一样,这个女孩也会毫无怨言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阴谋,将这些女人束缚在沉默和默许中。没有人能够提出非议,也没有人能够改变现状。
然而,我却敢于向社会传统发起挑战,敢于挣脱这种束缚,尽管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或许部分原因是我和七太太的儿子恩内亚特关系比较亲密。他只比我大了几个月,虽然刚生下来我们之间有那么一会儿在竞争谁更受父亲的喜爱,但我们还是很快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兄妹之情一直保持到今天。他调皮,喜欢搞恶作剧,我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知道自己是女孩,有些事情不好做,就常常让他去代表我做,尤其是一些调皮的事。和我们一起顽皮捣蛋的还有穆基姆,比我大三岁,是我同父同母的哥哥。我们三个人简直就是三个小火枪手。
我老是让恩内亚特陷入麻烦中。我们常常潜入果园偷苹果,要不就是我让他去父亲的储藏室偷东西,然后分给我的朋友们。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厨房偷杏子,把衬衫塞得鼓鼓的。他让我尽可能多拿些。我把腰带系到藏杏子的部位,以便多装一些。然后我们偷偷溜回去,在花园台阶上遇到几个太太在准备做饭,我身上的杏子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往外掉。我背对着墙壁,只希望她们不要朝我看,不巧的是,就在这时,一大堆的杏子掉到了地上。我羞愧难当。恩内亚特见我把事情搞砸了,气得要命。好在几个太太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朝我们哈哈大笑。我们常玩的另一个游戏是偷蛋糕,先从底部开始吃,吃出一个洞,再把蛋糕放回到架子上,没有人注意,直到他们拿去吃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一圈。
最近,我让恩内亚特回忆他当年对我的印象,他以惯有的那种大哥式的讽刺幽默回答我说:“你很丑,而且还非常令人讨厌。”现在,恩内亚特和我的其他兄弟都非常出色,是女孩子们追求的对象。他们支持我从事政治,帮助我竞选,还尽可能保护我。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知道他们是男孩,我只是个女孩,和库夫的其他家庭一样,在我们家,男孩子才是真正受器重的。男孩子的生日可以庆祝,女孩子的就不行,我的姐妹中没有一个人去过学校。女孩都是第二等的,我们的命运就是待在家里等着结婚,然后住到丈夫家去。
男孩子在家中占据领导位置,拥有一定的权力。兄长说的话或者命令往往比母亲的还管用。我母亲去地窖储藏室的时候,穆基姆会跟着她要糖果吃,母亲不会给他太多,因为这样的美食往往是给客人预留的,穆基姆就会生气,跺着脚离开储藏室。每每这时,母亲就会抓住我的手,看也不看,悄悄地把巧克力塞到我手中。如果穆基姆发现了,他会很生气,对我母亲说如果我吃了,他就不让我走出地窖。身为男孩,他有权控制我做什么,不准做什么,无论我母亲怎么跟他对着干。不能和朋友到外面玩是我无法忍受的,于是我就极不情愿地把糖果给了他一些,然后跑出去玩。
我还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度和塔拉克”这个词。这是一个常用的贬义词,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连个女孩都不如的东西”。当然,我是非常讨厌这样的说法的。有一次,我还不到5岁,一个堂兄说我是度和塔拉克,还命令我给他泡茶。我站了起来,面对满屋子的人,双手叉腰,回答他说:“堂哥,我给你泡茶可以,但以后你再也不能这么叫我了。”在场的人被我这句话逗得哄堂大笑。
我也曾听到父亲亲口对我说这个词,不过也就那么一次。那天,他在花园里组织一场政治集会,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新闻。他在树上装了大喇叭,自己对着话筒说话。那是我们小孩子第一次听立体声,所以很好奇,就悄悄潜藏到树边偷听,尽量靠近喇叭而不被发现,但很快我就听得烦了,开始发出吵闹声。当时父亲正在讲话,被我的尖叫声打断了。他停了下来,朝我们转过身,盯着我看。我一下子愣住了,一动不动,仿佛过了好几分钟,接着便听到父亲咆哮:“度和塔拉克!丫头们!走开,你们这群小丫头!”我们拼了命地跑。那之后,我非常怕他,甚至都不想再见到他。几周之后,我甚至还担心他要是看见我一定会生气得想杀了我。
在我童年的幻想中,我根本没料到很快被杀的那个人是他,也没料到我的金色童年很快就这样残酷地结束了。
亲爱的舒拉和莎哈扎德:
我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大的。我知道那段时期对你们来说可能有点遥远。那时,世界各地政治变革此起彼伏,阿富汗人民正饱受来自苏联和无法无天的伊斯兰教圣战游击队头领的压迫之苦。
在那些岁月里,阿富汗人民和我童年的灾难刚刚开始。革命爆发时我才三岁,正是一个孩子需要爱、安全感和家庭关怀的年龄。但是,那时候我大多数朋友的父母都在讨论移民去巴基斯坦和伊朗,准备到这两个国家避难。家长们所说的许多东西,像坦克和直升机,孩子们闻所未闻,只是在一旁听。
我们无意中听到一些诸如“侵略”、“战争”、“伊斯兰教圣战游击队”的词语,但我们全然不懂它们的含义。虽然孩子们不懂,但从母亲在夜里紧紧抱着他们的方式来看,隐约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劲。
我很高兴你们不用经历那样风云变幻的时局,不用担惊受怕。作为孩子,本来就不该承受那样的苦难。
挚爱你们的妈妈
痛失父亲
1978年
1978年,伊斯兰教圣战游击队员和苏联人开始在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当时仍是冷战时期,苏联迫不及待地希望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还企图实施一个扩张计划。阿富汗刚好位于莫斯科和巴基斯坦温水港之间,苏联早就想把海军舰队停放在那里,因此它很想控制阿富汗,便开始发挥大国的影响力,以达到这一目的。最终,它入侵了阿富汗。
之后几年,阿富汗的战士,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伊斯兰教游击队员,击退了苏联人,成了民族英雄。但此刻,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些游击队员只不过是反对政府的叛军,活跃在北部的巴达赫尚省。
喀布尔的政权再次发生变动。篡夺王位、迫使国王流亡国外的达乌德当总统和哈菲祖拉 · 阿明接管了政权。紧接着塔拉基成了阿富汗第一位由苏联支持的总统,但几个月之后,苏联政府方面下令,让阿明杀了塔拉基。
阿明接管了政权,他是阿富汗历史上最残忍的总统之一,统领着一个苏联扶植的恐怖政权,逮捕和严刑拷打是家常便饭。他试图清除一切反对政府或者敢于对他说不的人士,包括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这些人要么在夜里从家里被带走,要么直接被送到阿富汗最大的监狱——普利查希监狱,要么面临审问和严刑逼供,要么干脆被丢进河里。那段时期,阿富汗的河流暴涨,就是因为堆满了成千上万的尸体。这些人均遭到无缘无故的谋杀或者审判。
在这样的白色恐怖时期,父亲依然坚守岗位,力图帮助巴达赫尚省渡过这一难关。尽管面临酷刑和监禁之虞,他依然保持言无不尽的本色。或许政府知道,留他一条活命比让他死更有用,所以后来就命令他回到自己的省份,让他平息伊斯兰教游击队员之乱。政府跟他讲得很清楚,完不成任务就是死罪。
爱好和平的父亲相信自己能够和游击队员理论,毕竟他们也是阿富汗同胞。他深知时局充满变数,也看到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些游击队员来自他所在的巴达赫尚省,所以他深信自己能够消除他们的恐惧、倾听他们的抱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以换取他们与政府的合作。
但是,父亲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以为自己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