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62章


6园唇掖畲有缕娴降种频匠⑹栽俚浇邮埽泄司艘桓龆怨逃写匙》肯牙砟钔耆吒驳墓獭?br />
告别了拥挤的居住记忆后,普通中国人又迎来了高房价的痛苦。
当年那个对失去福利分房机会倍感失望的常乐乐的脸上也已刻上岁月的痕迹。她省吃俭用存了十多万元,再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2005年终于在南京近郊选中了一套住房,支付了首期款,可她依然笑不出来,只有感叹:“一辈子的打拼就为了一套房。”
1998年
● 3月10日,国土资源部成立。
● 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 7月3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开启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正式改革之路。
● 10月,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为代表的19个首批经济适用房项目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拉开了经济适用房在北京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 11月,万科推出“万客会”,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起到重要的作用,被媒体誉为“引发地产经营革新的举措”。
1999处置“烂尾”海南试点
这个词也许并不用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个词不是被抽象地研究
而是在情节与境况中,在迟疑中
逐步地被揭示出来
——刘洁岷《这个词》
进入1999年,人们对已经退去的金融动荡仍然心有余悸,不免衷心祈祷,希望新年会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之年。但是,现在看来当年情势真的应验了江泽民在年初的预言,“大事喜事多,热点难点多”。
这年年中,险象环生。
4月中美两国关于中国入世的协定在最后一刻归于失败;5月北约飞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当场死亡;6月长江下游阴雨连绵引发江浙水患,北方则又暴热天旱;7月台湾李登辉叫嚣“两国论”,导致海峡两岸气氛骤然紧张。
到了秋天,柳暗花明。
10月1日,中国人迎来了共和国的第50个生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军威振,国力强。”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在全世界面前的一次华丽展示。
11月15日,中美在入市贸易谈判中终于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这场长达13年的双边谈判马拉松总算跑到了终点。
12月20日,漂泊百年的“幼子”澳门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在这21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经济在比较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奋力前行。
福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房改动如脱兔,摧枯拉朽,实行40余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终于成为历史,住房的产权私有化、商品化和社会化问题基本厘清了脉络。如今,我们把房改聚焦在“1999—2009”这十年上,并不能忽略十年前的“十年”之铺垫,那“十年”的蓄势时段,正是改革开放最具意义的观念转变时期。房改,其实已走过约20年的路途,走得跌宕起伏,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血汗味足足弥漫了近20轮春秋。
1999年,是房地产市场的最具转变性的一年,也是最令开发商心动的一年。房地产市场开始从集团消费彻底走向个人消费,而在这一转变中,开发商真正体会到了市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在全国最有代表性。
自1994年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后,北京房地产商的心跳一直都十分缓慢。因为市场没有什么可让人激动的,集团消费仍在,只要房子建的位置好,就不愁卖不出去。然而自1998年进行住房体制改革,取消福利性实物分房的措施出台后,市场着实乱了一通、火了一把,大家争着要赶“末班车”。然而“末班车”过后,市场又险些成为一潭死水。
新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了第七次降息,降息后贷款利率比1996年(1—3年期)减少了一半以上。随后又降低了住房贷款利率。建行北京分行在房地产展览会期间又将原来首付款的比例由原来的30%降到20%,北京地区的政策性贷款额度更是将标准放宽,首付款的比例降到了10%,而且可放宽到25年期,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上限也由原来的30万元上浮到39万元。
在北京这个“机关城市”,过去由于集团购房,北京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住房全国第一,而且越高越好卖。取消福利分房后,集团购房大为减少,开发商“房子不愁卖”的好日子一去而不复返。房价终于出现了打折,甚至低至七折,购房“门槛”大幅降低。同时,银行的七次降息,也对房价的回落起到了积极作用。1999年推向市场的楼盘大都是1996年以后报批立项的,而我国第一次开始大规模降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业内人士认为: 这对于主要靠银行贷款进行开发建设的开发商们来说是件好事,终于减轻了成本,得以轻装上阵。房价打折,“门槛”降低,也并非坏事。这样不仅会促使更多的人掏钱买房,还加速了开发商的资金周转,降低了开发风险。
也就是从第七次降息开始,利好消息不断从政府方面传出来: 房改政策陆续出台,住房补贴制度开始建立,允许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房上市。
但是,却不见房地产开发商们喜上眉梢。
1999年的北京简直就是一个大工地,无论走到哪都可以看见施工的围挡、塔吊以及外装半遮半掩的高楼。市场上卖老楼盘忙,推新楼盘更忙。有人计算过,北京1999年前三个季度平均3。3天就开盘一个新项目,而且价位一个比一个低。年初,北京劲松地区的“二华”——位于东三环边上的华腾园、华辉苑两个项目,以4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开盘,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战。在亚运村地区,“绿色家园”以4500元/平方米的起价,将“万科星园”的开盘起售价从6900元/平方米拉回到5200元/平方米。不断升级的价格战让开发商们心烦意乱。
北京房地产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购房者买不买你的房子,不仅是由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决定的(更何况同一地区有多个项目可供选择),而且取决于你的项目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除了比价格,还要比硬件设施、比服务。因此,开发商在项目的硬件设施上不遗余力,将“以人为本”体现得淋漓尽致,就连厨房里要装几个插座都想得比客户周到。在对客户的服务上更是无微不至,“华远”对购买“华远”旗下住房项目的客户推出了可以差价换房的服务措施;“朝阳园”将入住客户的孩子全部送入位于亚运村的“小牛津双语幼儿园”等等。
不难看出,再多令人激动的利好,再紧张的竞争似乎也只在开发商之间发生,而买房人只是手里拿着钱冷眼观潮。开发商因此忧心忡忡: 购房者的这种态度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说起1999年的北京楼市,就不能不提房展会。房展会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选房平台。有人这样评述:“有了个人房贷与房展会以后,北京房地产市场才算真正火起来。”
于是,房子也变成了大白菜,凑在一起,拼命吆喝。而一不留神,各路房展会也开始遍地开花,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人们就像赶集一样,携家带口逛房展会,拎着大大小小的纸袋而乐此不疲。谁说改变的只有观念?
北京房展会最早始于1993年的秋季。当年政府对房地产业采取严格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北京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入调控盘整期。此时,由北京市房管局主办的第一届“官办”房展会正式登上舞台。
诞生于1994年的春季房展会开始由北京市建委主导。春秋两大房展会在当时形成两大阵营。当时的房展会还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和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侯捷,都曾高调出席过1997年春季房展会的开幕式。
北京房展会真正市场化从1998年开始。住房体制的改革,促成了住宅商品化新时代的形成。银行的介入、购房货币补贴政策的推动、大批商品房的上市使北京楼市再次火爆起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使北京商业房展市场迎来了高峰。
北京嘉华四季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的董事、副总经理祖建军,从1995年接手第三届房展会到如今已经十多个年头。说起当年的房展会,祖建军如数家珍:“1998年以前,北京市场的主流项目是不参加展会的。当时开发商拿地开发项目,甚至在规划的时候,房子就已被各种单位团购了,因此当时参加展会的多是一些别墅项目或位置偏远的项目。1998年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