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第25章

设置字体大小:

材扇巳缒茉诖苏业匠っ咧兀娜肥且患沂隆?br />
除了自然环境,中央公墓在维也纳乃至奥地利共和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立之初,公墓因远离市区并不很受维也纳人的欢迎。为此,1874年公墓所在地区的政府决定,在公墓内开辟荣誉墓区,向去世的名人捐赠墓地。随着在此安葬和迁葬此地的名人的增多,中央公墓渐渐成为奥地利最有影响的荣誉公墓。历史上许多维也纳乃至奥地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界名人都安葬于此,然而,使中央公墓声名远播的,却不是这些名门政要,而是位于墓区里的音乐家墓地,这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那里除了安葬了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约翰·施特劳斯等20多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外,还有一座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的纪念碑。
从中央公墓的2 号门进入墓区,沿着通向中心教堂的林阴道走上不到3 分钟,路左边便是著名的音乐家墓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莫扎特纪念碑。纪念碑由青铜制成,碑顶立着一尊音乐女神雕像,侧面镶着莫扎特的头像浮雕。以纪念碑为中心,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约翰·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墓穴呈半环形依次分布周围。贝多芬的墓碑为白色大理石,造型简洁方正,碑石上除了雕刻着一架涂金的竖琴,以及下方“贝多芬1770—1827”几个字外,没有任何其他碑文和雕饰,十分简朴。紧挨贝多芬墓碑的右侧,是舒伯特的墓碑,碑上雕刻着音乐女神给舒伯特戴上桂冠的情景。贝多芬和舒伯特墓地的斜对面,是音乐大师勃拉姆斯的墓碑,他的《a 小调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是经典之作,墓碑上方雕刻的正是勃拉姆斯面对乐谱沉思的胸像。再旁边,就是“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了。在几位著名音乐大师的墓碑中,小施特劳斯的墓碑显得最华丽。墓碑上,在几位音乐女神的簇拥中,是小施特劳斯面向人们微笑的头像,仿佛正在哼唱着他那婉转悠扬的传世之作《蓝色多瑙河》。
关于音乐大师们的墓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莫扎特纪念碑,也有人说是莫扎特墓碑。确切地说,这并不是一块真正的墓碑,因为土生土长在奥地利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遗骨并没有安葬在这儿。
莫扎特虽然早年便以“音乐神童”闻名,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非常贫困坎坷。莫扎特36岁去世后,他的遗体只能安葬在贫民窟的乱坟堆里,以至于多年后人们已无法找到他遗骨所在的确切位置。因此,奥地利音乐家之友协会只得修建了这座纪念碑,使莫扎特能和安葬在中央公墓的其他音乐巨匠们在此神聚。
音乐家墓地还有一处比较特别,就是贝多芬和舒伯特两人的墓碑是比肩而立的,为什么这样?原来比贝多芬小27岁的舒伯特生前就对贝多芬崇拜之至,一直把自己当成贝多芬的学生。舒伯特临终前,要求人们把他和贝多芬安葬在一起。舒伯特去世后,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贝多芬墓地所在的维也纳魏林格公墓。1888年,音乐家之友协会将他们的遗骨一同迁到中央公墓,还把他们并排安葬在音乐家墓地的突出位置。
每天,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尤其是音乐爱好者来到中央公墓,大师墓前鲜花不断。人们以各种方式,向心中的音乐圣贤们表达哀思。听一位朋友说,有一次他看到一位亚裔小伙子面对贝多芬的墓碑用小提琴如痴如醉地演奏着大师的作品,仿佛想通过音乐向心中崇拜的音乐大师倾诉自己对音乐的全部情感,场面十分感人。
维也纳是著名的音乐之都,人们在聆听了音乐大师们不朽的乐曲之后,到维也纳中央公墓的音乐家墓地凭吊一下,也算是与圣贤们最“亲密的”接触了。
第三部分新圣母公墓埋着赫鲁晓夫一边悼念名人一边欣赏雕塑方言良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可谓名气大矣,凡在莫斯科待过一段时间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它占地总面积为7。5 公顷,埋葬着2。6 万多个灵魂,是闻名遐迩的欧洲三大公墓之一。
不过,面积的大小绝不足以概括新圣母公墓的意义,让这里四季访客不断的是一个个长久镌刻在人们记忆中的名字——著名作家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阿·托尔斯泰,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舞蹈家乌兰诺娃,大画家列维坦,科学家图波列夫、瓦维洛夫,政治家米高扬、莫洛托夫、波德戈尔内等等,都在这里长眠。
新圣母公墓位于莫斯科城的西南部,它始建于16世纪,到了19世纪才成为著名的知识分子和富商大亨的最后归宿。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大肆毁坏教堂,原来安葬在教堂里的一些文化名人无处安息,便被迁移到了这里。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契诃夫等人的墓葬就是在这个时候迁入新圣母公墓的。
俄罗斯的墓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饱含着浓浓的文化艺术韵味,墓主的灵魂与墓碑艺术感染力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当你来到新圣母公墓的大门口,会首先惊讶于与中国墓葬群完全不同的色调:绿色的大门和红色的门柱。这里异常整洁、宁静,仿佛是担心惊扰了永远安息、已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再举目看那些形状各异,质地、色彩不同的墓碑与墓碑边千变万化的雕塑,恍惚间你会觉得,自己不是置身于一座墓园,而是到了高品位的大型雕塑公园。每座墓碑都是一件具有价值的艺术品。它们包围着你,熏染着你,让周围的一切都有了灵光,并不是一味的忧伤,而是让你感到墓碑的主人真正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连你也会在内心深处为他们感到宽慰。
作为驻俄记者,我当然已不是第一次到新圣母公墓参观,不过每次,我还是禁不住要在一些墓碑前驻足。记得记者第一次踏进新圣母公墓时,一位50多岁的俄罗斯妇女就特别跟记者说,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的墓值得一看。想来,不单是记者,很多俄罗斯人也都记着她。阿利卢耶娃的墓碑用白色大理石雕成,高约2 米。墓碑上简单地雕刻着:娜杰日达·谢尔盖耶芙娜·阿利卢耶娃—斯大林(1901—1932),俄共(布)党员。据说,阿利卢耶娃的墓历经坎坷,曾被推倒过,又再次竖起。阿利卢耶娃的半侧身像立在墓碑的顶部,用白色大理石雕成,她神态忧郁,符合她家庭生活的不太幸福。可能是触摸雕像的人太多吧,为了保护它,只得给她的雕像加了个透明的玻璃罩。尽管如此,游人还是竞相把献给她的鲜花插在玻璃罩的缝隙里。
记者知道赫鲁晓夫的墓也在这里,不能不看,每次总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 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据说,赫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过这位雕塑家,但是,他在临终前却嘱咐家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家为他建造墓碑。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思奇特、寓意无穷的雕塑精品。
苏联著名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墓被高大的松树、椴树环抱,微风吹过,叶子发出一片沙沙声,仿佛仍在吟唱诗人那充满激情的篇章。诗人的墓碑设计非常独特: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镶嵌着深红色的大理石,深红色的大理石中间又用黑色大理石雕成了一尊诗人头像。这红与黑的纠缠,仿佛象征着诗人在火一般的激情中、37岁就撒手人寰的宿命。
第三部分希特勒的迷宫藏在松林里地下是纳粹军部地上是苏军兵营江建国出柏林,沿着96号联邦公路径直向正南方向驶去,路边松涛滚滚,一路上小镇一个连一个。本来不过是环绕柏林的勃兰登堡州的寻常景色,并无出奇之处,然而,就在离开柏林不过20公里的措森县,在这片密密的松林里,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这里的温斯多夫镇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几个朝代,始终是欧洲最大的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威廉皇帝选中这个地方,建立练兵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又在这里大兴土木,建成德国陆军的通讯中心和陆军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占领德国的苏联红军又接管了这个兵营,在这里建立了苏联军队驻德国部队的司令部。直到1994年俄军最终撤退,德国人才撩起了遮蔽这里将近半个世纪的神秘面纱,让人们得以一窥究竟。
温斯多夫兵营之大难以想象,它占地为600 公顷,约等于780 个足球场连成一片。老实说要不是热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