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第23章


第三部分骷髅塔放过900 颗人头纪念起义英雄民族不屈的象征谢戎彬提起某个国家或某地区的名胜,人们头脑中涌现出的多半是一些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实,一些“丑陋”的甚至“恐怖”的地点也可以因其特殊性而被后人瞻仰。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尼什就有这样一处“另类”名胜——世界上惟一一座用真人的头骨做成的“骷髅塔”。
从尼什市区驱车出发,不一会儿就到了“骷髅塔”的所在地——尼什市人民博物馆。这里芳草萋萋,绿树环绕,乍一看,哪有一点恐怖气息。但推门进入展馆,触目惊心的“骷髅塔”就朝参观者挤压过来。
“骷髅塔”其实是一个四方体的土坯建筑,高约3。5 米,四面墙上有一个个小土坑,土坑里都镶嵌着人的头骨。尽管岁月流逝,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这些头骨主人的悲惨命运:有些头骨上有清晰的刀砍迹印,有些头骨的牙齿破碎不堪,这都表明死者在生前遭到了非人的虐待。听解说员说,“骷髅塔”的每面墙上有小土坑14行,每行可放17个人头,四面墙加起来共可放952 颗人头,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保留至今的头骨。
“骷髅塔”是怎么来的呢?原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土耳其统治者的压迫,就在一位名叫辛杰利奇的领袖率领下在尼什市郊的切卡尔山与4 万名土耳其军人展开了决战,但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军最终战败,辛杰利奇眼看取胜无望,便开枪点燃了弹药库,和土耳其士兵同归于尽。恼羞成怒的土耳其军队首领下令把塞尔维亚起义军阵亡将士的头颅砍下来,送回土耳其请赏。而土耳其苏丹为了威慑塞尔维亚人,遂下令将部分起义军将士的头骨运回尼什,并把它们筑进一个由沙子和石灰建成的塔内,辛杰利奇的头骨被摆放到了塔的最高处。
早先的“骷髅塔”周围没有遮盖,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加上一些阵亡将士的家属偷偷把自己亲人的头骨从塔上取走,塔上的骷髅越来越少。到1878年塞尔维亚彻底解放时,塔上总共还有58颗头骨。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景观,人们在塔上加盖了一座教堂式的建筑物,并把起义军领袖辛杰利奇的头骨找出来单独放置,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骷髅塔”——一个不屈的塞尔维亚民族的象征。
第三部分铁托墓建在花房前参观人数超过千万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刘志海铁托是原南斯拉夫的英雄。一个春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拜谒他的墓地。
塞黑首都贝尔格莱德乌日策大街15号,是铁托生前的官邸。该官邸坐落在一座小山丘的斜坡上,四周树木茂密,绿草如茵。在官邸庭院的东北边,有一座普通的花房。花房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用浅米色砖砌成,屋顶两边扁平,中间有一个呈三角状突起的透光玻璃顶棚。花房前面是用白色灰纹大理石铺成的地面,上面放着一个相同颜色的大理石棺椁。棺椁上面刻着“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几个金灿灿的塞尔维亚文字。这就是铁托墓。
在这里工作了22年的特科拉娜女士介绍说,铁托生前喜欢种花养草,工作之余常来花房栽种花草。1980年5 月4 日铁托逝世后,遵照其生前愿望,人们没有为他专门修建陵墓,而是将他经常光顾的花房稍加修整,改成墓地。
现在,铁托墓四周长年鲜花盛开。墓地两旁有几个玻璃隔开的房间。房间里摆放着铁托使用过的办公桌、书架和沙发。中间玻璃门外有一个阳台,据说铁托生前常从这里远眺贝尔格莱德的美景。
自1980年5 月铁托墓对外开放以来,迄今共接待一千多万前来瞻仰的人。特科拉娜女士说:“1980年至1987年间,瞻仰铁托墓的人很多,每天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1991年,原南斯拉夫解体后,对铁托功过是非的不同评价日益公开和尖锐,瞻仰铁托墓的人数大幅减少。近年来,来参观的人又逐年增加,2003年为1。5万人,2004年头3 个月为3851人。”
这时,我看到工作人员将铁托墓四周的一些花卉搬走,感到不解。特科拉娜女士解释说,每年4 月,铁托墓的工作人员都把墓地四周的过季花卉搬走,换成鲜花,营造出最美、最庄严的环境来迎接铁托忌日(5 月4 日)和生日(5 月25日)的到来。
特科拉娜说,铁托的夫人约万卡在铁托逝世的最初几年每星期都来铁托墓地一次。后来因身体欠佳,约万卡只在铁托忌日和铁托生日前来墓地献花,表达思念之情。
铁托墓1980年至1990年有礼兵守卫,1991年后取消了。除星期一因整理内部谢绝参观外,铁托墓每天都免费供各界民众瞻仰。
第三部分戴高乐和女儿葬在一起伟人长眠偏僻小镇墓碑简朴鲜花不断陈源川有不少人以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戴高乐将军的墓地应该建在巴黎等繁华的大城市。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安息在远离巴黎的科隆贝小镇——他的故乡。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反法西斯民族英雄的墓毫不显眼地被安置在一个教堂的墓群之中,十分简朴。
科隆贝小镇距巴黎有数百公里之遥,那里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十多公里远,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小镇以科隆贝双教堂为中心,周围住着几十户人家,处处古树旧屋。同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等大的公墓相比,科隆贝双教堂的墓地显得平凡朴素。在墓群里,人们往往需要经过一番搜寻,才能在角落处找到戴高乐将军的墓。
戴高乐墓高出地面不到半尺。墓由白灰色的石头砌成,呈长方形,中间有一道浅浅的分线,分线左侧的石面上刻着:安妮·戴高乐,1928—1948,右侧的石面上刻着:夏尔·戴高乐,1890—1970。 这种砌墓用的石头,是最普通的,常用来镶马路边。而就在这小小的墓群中,有好几座墓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比将军父女之墓讲究多了。戴高乐父女的墓前摆放着一个花瓶,里面插着各色花朵。根据规定,墓前只能摆放一瓶花,其他花可摆放在墓地斜对面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大如圆桌,上面有戴高乐的战友和友人赠送的大理石纪念牌。来参观的人大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简朴平凡的方式把一位伟人的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戴高乐将军有一个儿子叫菲利普,他的两个女儿分别是伊丽莎白和安妮。戴高乐夫人在生安妮前曾被汽车撞伤,这使安妮先天智障。但是,安妮并没有遭到父母歧视,反而备受疼爱。曾有人建议戴高乐夫妇将安妮送往残疾儿童养育院,但戴高乐不同意,他说:“我们应尽一切努力让她高兴。”据传记作家琼·雷蒙德·图尔努称,戴高乐常带着小安妮跳快步舞,还为她表演哑剧、唱民歌。在安妮的一生中,父亲是惟一能逗她开心大笑的人。1948年,将满20岁的安妮不幸死于肺炎。对于小女儿的早逝,戴高乐十分痛心,迟暮之年他仅靠稿费度日,却仍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捐作儿童保健基金,以纪念安妮。
1970年11月9 日,离80大寿不到两个星期时,戴高乐将军溘然长逝。早前,戴高乐将军就留下遗言:“不必大操大办,只在科隆贝双教堂的墓地里举行一个朴素的私人仪式。”按照戴高乐将军的遗愿,他的葬礼办得简朴而又平静,既没有乐队演奏哀乐,也没有人在教堂的弥撒上致辞。将军的棺木由一辆军车运抵教堂,然后由他的几位老乡(一名肉店伙计、一名奶酪铺掌柜和一名农场工人)抬进墓地,安葬在爱女安妮的墓旁。据说,戴高乐将军的棺木当时仅花了72美元。
为了纪念戴高乐将军,人们在科隆贝小镇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双十字架纪念碑。纪念碑由石块垒成,并护以钢筋,有十来层楼高,直指云天,成为小镇的标志。现在,很多来法国的游人都慕名去瞻仰戴高乐将军墓,并被他和女儿之间动人的父女情所打动。人们默默地注视着戴高乐将军墓,没有人谈笑,连说话的声音都低低的,生怕惊动了父女俩安息。
第三部分但丁墓诉说历史真相生前被放逐难回故里死后成骄傲万人凭吊史克栋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历史名人不胜枚举。但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不仅是其故乡佛罗伦萨的骄傲,也是全体意大利人的自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会慕名到位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十字教堂,在但丁墓前凭吊这位伟大的诗人。
日前,我去佛罗伦萨出差,再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