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第27章


中国佛教尤其强调包容。倡导慈善亲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挚诚简朴,珍惜百物,看重因果等等。wωw奇Qìsuu書còm网
佛教的高僧们把中国佛教立为“二科”。一科针对“尘世”中的信徒,要求必具“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这是标准的儒家的政治伦理;另一科是“出家修道”,在礼制上与世俗社会不同,但在“协契皇极,大庇生民”上,则与“处王侯之位”者没有什么区别。这种佛教的出世主义被解释为,在具体的政治形式、善恶是非上应当超越,而在涉及国家纲常、生民存亡上,决不含糊。所以才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才有栖霞寺在日本军队的南京大屠杀中解救数万民众的义举。
三什么是人间佛教?为什么会提出人间佛教?
在人们印象中,佛教一直是出世的、消极的和不关心现实社会的。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乱象迭生,宗教界也出现了一片混乱与迷茫。太虚大师就在这时提出了佛教改革,主张自觉适应近代社会需要的主流,“从山林回归人间”。
太虚1890年生于浙江海宁县长安镇的一户中产人家,1岁时做泥水匠的父亲病逝,5岁时年轻的寡母再嫁他乡,他由外祖母抚育成人。他少时怯弱内向,16岁出家,学佛读经思维敏锐,记忆力和悟解力出众,常被老法师们赞为法器。在20世纪30年代初,太虚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概念。“人间”一词包括全地球全人类。“人间佛教”不是希望人们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跋:智慧的艺术(2)
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中,人生佛教是其中心。他认为,佛教不应只关心死后的问题,应多注意现实的人生。他说:“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向上进步以养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
以此为指导,太虚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或启迪民众,或周游列国,为国家民族鼓与呼,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四太虚大师,星云大师,一脉相承。
“人间佛教,就是拥抱众生。”星云身体力行地继承、光大了太虚的理念。
星云大师用他自己直率雅致的方式,给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质的故事:一位高僧大德的长者,踽踽独行于一条最艰辛的山路上,攀登了一座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山,如今站在山顶,他向问询的年轻人回答一路上来的心境:“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爬到山顶,回首自己的脚印却是:“动容杨古道,处处无踪迹。”
凤凰卫视与星云大师结缘竟也是佛陀的引领:2002年2月22日至3月31日,中国政府以“星云牵头,联合迎请,共同供奉,绝对安全”十六字授权,星云联合台湾佛教界共同达成恭请西安法门寺佛指真身舍利来台供奉协议。凤凰卫视经过重重协调,对此项盛举同步转播,以“一月印三江,雷音震两岸”的专题报道,使千载难逢的盛事唱响于海峡两岸。海内外众多华人同胞得以一饱眼福,同沾法乳滋养。星云大师与刘长乐相识结缘。
佛经描述释迦牟尼佛的气度与教化众生的风范时,常以凤凰王来形容。《大宝积经·清净陀罗尼品》说:佛没密迹力士宫殿。犹凤凰王还住灵鹫山。《度世品经》说:树心一切智,坚住足飞行,如鸟独游行,慈愍为明曜。教化如凤凰,众生无能逮,拔度生死海,立志上泥洹。描绘出佛陀的一种和美宽阔的气质与光彩。
凤讲和美,佛讲大爱。
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星云大师与长乐先生的共同体会是: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历史、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是连接全球华人的一座桥梁。
五2007年是佛光山开山40周年,适逢星云大师80高寿,他宣布“封人”,即所谓的“闭关”。自许80岁以后的人生仍要多为佛教、大众做事,将不再有公开性的演讲,把更多时间用在阅读、写作上。
“封人”之前,大师前往欧洲进行一个月的“弘法之旅”,在梵蒂冈与教宗会面,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演讲“融合与和平”,听众超过千人。2006年12月在香港红矗逵莸乃某》鹧Ы惭荩诟嵌啻锼耐颉T谥猩酱笱锘宋朗印妒兰痛蠼蔡谩仿贾频难萁病栋闳舻闹腔邸罚怀莆笆丈健敝鳌?br />
带着崇敬的心情,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于2007年元月前往佛光山,与星云大师进行了几次对话。
冬日佛光山,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苍林掩映着庙宇,盈盈檀香和潺潺溪水,袅袅梵音和蒙蒙天光,交织在一块人间净土中。
星云大师与长乐先生相向而坐。人们看到两位的相貌,皆叹“与佛有缘”。
身着迦裟的星云大师办报、办杂志、办电视台,堪称“媒体中人”。一袭中式衣衫的刘长乐由于对佛教文化的推崇和热心,亦算与佛有缘。
二位智者,各具视野,款款道来,已见包容。
谈中华文化,谈人生履历,谈生死意义,谈现代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包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智慧的典籍,浩荡如烟海,但仔细想想,“包容”二字堪已囊括。包容修的是心,包容炼的是心,心一点一点扩大,大到能包太虚,能盛宇宙。如果说做人、成功要靠智慧,包容就是智慧的艺术。
跋:智慧的艺术(3)

一位被尊称为“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女性无意中的一句话刺痛了我们。她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铁娘子”的本意是批驳中国威胁论,但却在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个事实:一个真正的大国,不仅仅是靠给世界贡献多少GDP ,它还必须在文化、思想、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力量。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价值观呢?
包容的哲学,和谐的目标,就是我们贡献给当今世界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佛家讲究众生之和,道家讲究天地之和,儒家讲究人伦之和。其中佛教之“和”,更是经典。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作为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一种宗教,它要求对所有生命个体都采取慈悲有加的态度,强调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反对所谓“先进”文化征服“落后”文化,反对以文化信仰名义动用暴力。
毕加索用和平鸽和橄榄枝精妙地概括到达和平的途径。
中国人用“包容”含蓄地指明实现和平的方法。
包容有五个层次:——兼容。异中求同,同中容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交流。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增进共识。
——对话。尊重差异,不唯我独尊,不制造麻烦,不加剧对抗。
——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进步。要进步而不要倒退。
当年,清王朝强行在汉族中推行满族服饰,引起了激烈的对抗,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苛与血腥。但是,百年过后,汉满服饰的融合,造就了美丽典雅的旗袍。惨烈的血色之花结出了线条柔美的果实。
同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与交流必然会给我们许多陌生、许多痛苦、许多难以忍受的观点、方法和态度,但是,当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去容忍或接纳时,结果就总会出人意料。回首东西文化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方式是坚硬的,结果是柔和的;妥协是困难的,利益是共享的;容忍是痛苦的,收获是圆满的。
每一种生存都有生存的道理,我们感谢赞同我们的人,也敬重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是镜子和鞭子,让我们发现自己脸上的灰尘,鞭去我们身上的惰性。激发我们新的活力。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1)
——星云大师《世纪大讲堂》演讲录
曾子墨: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应该觉得佛教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一种源于东方的智慧,它教给我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觉得佛教其实相当的陌生,因为佛学的典籍浩如烟海,尽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佛学的魅力,但是却很难真正地去掌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