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初步》第81章


①《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6页。②同上书,第205页。③同上书,第242页。
…… 435
中国哲学初步924
认以太质点存在的话。“
①正因为这样,恩格斯在应用“以太”概念的时候,曾经科学地规定了它的性质,指出“以太是否是物质的呢?
如果它是存在的,那末它就应当是物质的,就应当归于物质的概念之下。“
②恩格斯这些精辟的论述,无疑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以太”是否真实存在?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公元1852—1931年)和莫雷(公元1838—1923年)为了证实“以太”
的存在,曾设计了具有高精确度的干涉实验仪器,于187年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观测(历史上称之为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但都得到否定的结果,这就动摇了作为光波和电磁波媒介质的“以太”假说。20世纪初,科学家爱因斯坦(公元1879—1958年)创立了相对论和提出了“场”的概念,揭示了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对物质运动的认识,证明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依靠有关的“场”
来实现的,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是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的媒质来实现的。 由此证实,把“以太”当做光和电磁现象的媒介质的这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以太”便逐步成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人们所抛弃。“以太”说虽被爱因斯坦提出的“场”的理论所否定,但在此之前却是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19世纪末期,西方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相继介绍到中国来。1890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我国翻译出版《光学图说》,1895年又翻译出版《光学知
①同上书,第47页。②同上书,第204页。
…… 436
034中国哲学初步
识》,其中就介绍了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关于“以太”
的观点。处在学问饥荒环境中的我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抱有热烈的向往和信赖,因而往往时兴地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一些概念和我国传统哲学范畴附会在一起,“以太”
说的引入,便是其中一个例证。 下面仅从康有为、谭嗣同到孙中山等人对“以太”说所作的不同理解及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宇宙观的贡献,作一些分析。首先看康有为。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 这个体系的最基本范畴是“元”。康有为是这样阐明他的观点的:
“元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死,犹波涛与沤同起于海,人与天实同起也。然天地自元而分别为有形象之物矣。”

“太一者,太极也,即元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易》所谓‘乾元统天’者也。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皆元之分转变化,万物资始也。”

在这里,康有为沿用了董仲舒“元者为万物之本”
③的神学命题。 认为“元”是世界的根本,而且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源。 那么,“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康有为固然认为,
①《春秋董氏学》卷六上。②《礼运注》③《者秋繁露。 重政》
…… 437
中国哲学初步134
“元”是一个不可捉摸的、神秘的精神实体。 他说:
“本所从来,穷极混茫……无臭、无声,至大、至奥。 孔子发此大理,托之《春秋》第一字,故改‘一’为‘元’焉,此第一义也。老子所谓‘道’,婆罗门所谓‘大梵天王’,耶教所谓‘耶和华’。”

在这里,康有为把“元”看作是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对这样一个超现实的、神秘的实体——“元‘,康有为还曾用儒家的”不忍之心“——”仁“来说明。但另一方面,他同时用”气“来解释,而且还给”气“
、“仁”这些概念以近代自然科学“电”
、“以太”等科学名词来加以修饰。 他说:
“神气即电气也,故皆从申,而神犹为电气之主”。

“神气风霆,风霆流形,电气无远而不应,故神气亦无远而不感。”

“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故谓人性皆善。”

从以上引文,我们不难看出:(一)康有为的哲学世界观,刻印着我国传统哲学的特征,同时又增添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些内容,因而使他的哲学体系添上了一层近代的色彩;(二)
①《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卷一。②《中庸注》③《礼运注》④《孟子微》卷一。
…… 438
234中国哲学初步
康有为哲学体系内一些自然科学内容是肤浅的、贫乏的,而且还和“元”
、“神”
、“仁”相比附;(三)康有为这种牵强附会的比附,除了他所处的阶级和社会环境局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康有为所能涉猎到的科学知识,只是来自当时江南制造局和传教士一些质量不高的译著。 虽然这样,还是给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些时代的新鲜气息,这是有别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标志,同时体现着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特点。其次看谭嗣同。谭嗣同从传统儒家学说中选择了“仁”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以构造自己的“仁学”体系。 他说: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仁”这样一个精神本体,在谭嗣同看来,不仅充塞于天地之间,而且是永恒存在的。为了论证“仁”这个古老的道德伦理概念的本体性,谭嗣同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同样借用了西方自然科学“以太”
这个名词,并且认为,“学者第一当认明‘以太’之体与用,始可言仁”
①。 谭嗣同在1896年撰写的《仁学》一书中,对“以太”下了如下的定义: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埂纾渎晃镅伞D坎坏枚坏枚诒遣坏枚粑叮抟悦?br />
①《仁学》①② 《仁学》
…… 439
中国哲学初步334
‘以太’。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

1897年,谭嗣同发表了《以太说》,对“以太”的定义又作如下补充:
“其显于用也,为浪、为力、为质点、为脑气。……
无形焉,而为万物之所丽;无心焉,而为万心之所感。“

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谭嗣同借用西方物理学“以太”来说明“仁”时,已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以太”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以太”虽没有形状,可是一切有形状的东西都要依靠它;“以太”虽没有精神意识,可是一切精神现象都会被它所感应。 显然,谭嗣同体系中的“以太”
,是一个精神实体,并与“仁”
、“元”
、“性”
、“兼爱”
、“慈悲”
、“灵魂”等精神性概念等同。把这样一个精神实体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无疑表现了谭嗣同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再次看孙中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振奋革命党人,继续坚持斗争,需要探求和熔铸理论武器,于是在1918年撰写了《孙文学说》。在这部著作中,他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以太”观点,对“太极”这个古老的概念重新作了解释,
③《以太说》
…… 440
434中国哲学初步
把“太极”认作为物质性的“以太”
,并且用以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和成因。 孙中山说:
“自达尔文氏发明物种进化之理,而学‘者多称之为时间之大发明,与牛顿氏之摄力,为空间之大发明相媲美,而作者则以为进化之时期有三:其一为物质进化之时期,其二为物种进化之时期,其三则为人类进化之时期。 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
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