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且如专言静是天性,则动独不是天性?
《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 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
⑨
⑥《杂说》,卷二十二。⑦《年谱》,卷三十六。⑧《朱子语类》卷十三。⑨《语录上》,卷三十六。
…… 309
中国哲学初步303
意谓:若将“天”
(义理之天)看成理,将人看成欲,那就是主张天人相异,无异于违背了儒家“天人合一”
的思想。……
动静皆是天性,只认静为天性也是错误的。 人们大多将《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析为相对立的人欲(“人心”)和天理(“道心”)
,这同样不正确。 其实,人只有一个心,心只有一个理,从人的角度言,人心是危殆的;从道的角度言,人心是精微的。 这种思想不啻与程朱针锋相对。又如,虽然程朱与陆九渊的认识论其目的都在于认识天理,然后再依天理而行,但是他们认识天理的途径却是完全不同的:对于程朱而言,既然统一的天理散于万物而为万殊,那么,人要认识天理,就必须不断“格物”
,只有用力既久、格物至多,人才能完全认识物之理,并由认识物之理进而认识心之理,而达于“豁然贯通”之境;对陆九渊来说,则不必有这一套支离破碎的功夫,因为在他的理论中,既然在物之理与在心之理完全一样,那么,人只需向内用功、“切己自反”
、体认心中之理就行了。 只要人体认了原本在心中的理,就是体认了天理。 体认心中之理的具体方法是“发明”所谓与生俱来的“本心”
,即“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
之心。 程朱的认识论是知性的认识论,而陆氏的认识论则是直觉的认识论。从上我们看到,在陆九渊的心本论中,当陆九渊将被朱熹形而上学地割裂了的理与事、道与器通过“融理入器”的手段统一起来时,在某种意义上他比朱熹更为正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无论作为事物本质的“理”或“道”多么抽象和一般,它都只能存在于具体事
…… 310
403中国哲学初步
物之中,如果将它抬高为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之上、之先的存在,必然走向客观唯心主义归宿。 程朱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将“理”置于万物本体的位置的。 陆九渊虽然并不真正懂得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有将两者混同的倾向,但是,他坚持“理”在“事”中、“道”在“器”中的观点,却包含了相当的合理性因素。但是,当他进一步将事中之理、器中之道收归人心时,他用“心”涵盖甚至吞没了“物”
,这却又陷进了主观唯心主义泥坑。这主要是因为他颠倒了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的关系。本来,客体、物是独立于主体、心之外的客观存在。 我们知道,主体、心尽管具有赋予客体、物以存在的意义的功能,但它本身却是由客体、物产生的第二性的东西。 主客关系在这里是不容颠倒的。 陆九渊不这样看,在他的眼里,主体、心是天赋的,而主体、心之外的万事万物都只是主体、心的注脚和印证。 这样,他实际上就将客体、物消融于人心了。对心物关系的这种错误理解,是他在认识论上进一步迷失的理论根源。 本来,程朱式的理本论虽然不可避免地导致前述理论上的困境,但是,他们强调人必须通过“致知格物”才能实现对理的把握,在认识论上具有不少符合人的认识过程的思想;陆九渊排除了对万事万物进行认识的必要性而专向一己之心体认,虽然克服了程朱理学在理论上的第二个难题,但同时却将人的丰富的认识活动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直觉。陆九渊最具合理性的思想是他的道德修持论。在这方面,他强调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必须靠人对这些规范的自觉,而
…… 311
中国哲学初步503
不能靠人对它们的被动服从。 这可谓认识到了道德的自主性这一本质特征。 但是,他这种合理思想却以心吞没物的主观唯心论和纯直觉的认识论为前提,代价未免太大了。陆九渊心本论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正是孟子的“四端”说为他提供了素材;同时,禅宗“众生皆有佛性”和“见性成佛”
的理论也为他搭起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框架,他只不过在这种框架内装进了儒学的内容。 他建立心本论的目的与程朱一样,都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权威性、永恒性和合理性,如黄宗羲所言,他们“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①。 但他将理收归人心的结果,却将是非、善恶的标准还给了人本身,这在封建社会无异于具有否定封建礼法和圣经贤传的真理性、至上性的作用。 难怪当时朱熹就斥他“怪”
、“狂”
,说他“好为呵佛骂祖之说,致令其门人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而信了他的理论的人则“个个学得不逊”
②。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陆九渊的心本论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主观目的上也是保守的、落后的,但是,其客观效果却具有相当积极和进步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甚至是封建社会秩序、道德和文化的异端,是宋明道学走向衰亡的酵母。
①《宋元学案》卷五十八《象山学案》按语。②《朱子语类》卷一二四。
…… 312
603中国哲学初步
朱陆之争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与价值
朱熹与陆九渊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朱陆之辩”
,这一哲学公案不仅轰动当时,直接引发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思潮的斗争,而且对其后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朱陆之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学之方”
,即认识途径与方法论问题。 由于朱陆双方都主要是以伦理学为基点和目的,从哲学上来探讨伦理修养、道德认识及其现实应用的问题,因此关于“为学之方”的分歧,实际上建立在哲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点上,它既是朱陆学术差异的集中体现,又是儒家伦理型哲学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朱熹哲学体系的实质是伦理本体主义。 它的着眼点在于确立社会伦理规范的外在强制性和一统性上。朱熹“理学”
的最高范畴是“理”或“天理”
,它的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纲常,但朱熹却力图给这样一个“理”赋予本体性和客观规律性的意义。 就是说,“理”既是宇宙本体,又是客观必然,更是道德规范,一身多任,成了名符其实的“天理”。
“天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它不仅直接决定和支配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而且使事事物物人人各自“分”具一“理”
,在“天理”的总名下各安其位,各循其则。 所谓“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
…… 313
中国哲学初步703
为君须仁,为臣须敬“
①等即是。 朱熹把这叫做“理一分殊”。
这实际上是企图以伦理本体论来沟通自然与社会,更企图用思辨形式来论证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的内控作用,“理”
也就因此具有了强烈的“伦理—规律”的二重化色彩。 由此推导到认识论上,便有著名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之说。 朱熹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②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穷理”即探究天理,“致知”是要达到道德至善的境地。 这里,朱熹明确区分了主客体,并且指出了认识过程和途径:致吾之知→即物穷理→豁然贯通。 这本是一个完整的哲学认识论公式。 然而问题在于:朱熹要解决的实际是一个伦理认识与道德修养的问题。在朱熹那里,由于“理”既是物之理(规律)
,又是人之理(伦理)
小说推荐
- 西方哲学初步
- 作者:彭越、陈立胜 1西方哲学初步彭越 陈立胜 著 2目 录1目 录引言 走入西方世界…1)第一章 哲学的童年…10)一、米利都的哲学儿童…11)二、崇拜数字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18)三、爱利亚三杰…22)四、赫拉克利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31)五、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宇宙抒情诗…37)六、阿那
- 最新章:第98章
- 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
- 作者[德]黑格尔译者:范扬、张企泰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德〕黑格尔著范 扬 张企泰译 2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贺 麟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他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据库诺。费舍报导,黑格尔自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以后直到1831年死时
- 最新章:第101章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教书育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为之付出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修养品德的最重要的年龄阶段,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所有行业中,教育最需要科学,因
- 最新章:第120章
- 从中国魔法学院来的学生
- 作者:龙葵序“那些孩子已经答应你的邀请了”一个沙哑的声音叹息般的说着,似乎有几分不悦“是啊”坐在对面的是一个英国老人用睿智的眼睛从半月眼镜后凝视着这个不大高兴的中国老人,脸上微微露出了笑容“邓不利多,你应该知道他们是九玄里最珍贵的孩子,现在把他们托付给你了,请你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一定…不要再让我”
- 最新章:第43章
- 从中国魔法学院来的留学生
- 作品:从中国魔法学院来的留学生 作者:龙葵 内容简介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的早上,哈利三人像往常一样坐在桌边吃早餐,大厅里的气氛并没有往日刚开学时那么活跃,可见昨晚盛大的宴会和激动人心的分院仪式也掩不去伏地魔归来给大家带来的阴影“那个位置还是空的”罗恩一边大口吃着熏肉一边看着黑魔法防御术教师的位置。霍格
- 最新章:第44章
- 初中校园学生老师有些事
- 作者:超丶丫头正文 第一章 去从?风景宜人的乡镇中学。坐落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坡上。仅仅只有两栋教学楼,分别是两层和四层。一栋宿舍楼,分为四个楼栋,两栋男生,两栋女生。又是一年的九月初,开学的日子。夏唯唯,一个既没有档案,又没有成绩单的女孩来到了这所中学。拖着重重的行李箱,有些艰难的爬着有些陡的山坡,
- 最新章:第67章
- 初中校园 学生老师有些事
- 作者:超丶丫头】正文 第一章 去从?风景宜人的乡镇中学。坐落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坡上。仅仅只有两栋教学楼,分别是两层和四层。一栋宿舍楼,分为四个楼栋,两栋男生,两栋女生。又是一年的九月初,开学的日子。夏唯唯,一个既没有档案,又没有成绩单的女孩来到了这所中学。拖着重重的行李箱,有些艰难的爬着有些陡的山坡
- 最新章:第68章
- 中国文学史
-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前 言自清末黄摩西撰写《中国文学史》以来,已有许多同类著作出现。优秀的也为数不少。其中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先生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长期作为大学文科的教材,影响尤为广泛。这些书各有其成就和贡献,因而深受称道。
- 最新章:第318章
- 尤哲学
- 作者:姚卫群 1印度哲学姚卫群 编著 2前 言1前 言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两国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中的不少成分是在吸收和改造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印度哲学则为印度
- 最新章:第8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