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相”等范畴和概念也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
禅宗顿教的“佛性”论
关于禅宗的起源,佛教有关典籍载有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上说法,以手拈花暗透佛意。 在场闻法尊者皆不了悟,唯有摩诃迦叶开颜而笑。 于是,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①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 据说,被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即由此始,后“以心传心”
,经“西天二十八祖”
、“东土五祖”
,至六祖惠能(惠能亦作慧能)而在中土大放光彩。实际上,这只是禅宗后人为要表示本宗的“法统”或“祖统”源远流长而编造出来的传法谱系,不足置信,真正的禅宗是由四祖道信创立、由六祖惠能光大的,在道信之前,只
①《五灯会元》卷一,《七佛。 释迦牟尼》。
…… 208
202中国哲学初步
有禅学而无禅宗。由于史料的缺乏和紊乱,对于惠能这个人我们所能确切知道者不多,而关于禅宗所宗之《坛经》的真伪问题更惹很多专家烦恼。 目前,根据学术界对惠能的研究,大致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共识:一,惠能生活于公元636—713年之间;二,他出身贫困家庭,不识文字;三,他是湖北黄梅高僧弘忍的弟子;四,目前所见最古本《坛经》即敦煌写本《坛经》是由惠能门人法海记录并由其另一门人神会与其传人加工编纂而成的,其中大部分是惠能所传法言,也有一部分是神会及其门人掺进去的,至于惠昕本(成于公元967年)
、契嵩本(成于公元1056年)和宗宝本(成于公元1297年)
《坛经》,不仅字数增加了很多(有的本子增加了近一倍)
,而且出现了明显属于后期禅宗的行迹和语言,因而其价值远远不如敦煌写本《坛经》。
佛教最关心的、也是佛教最根本的问题是众生能否成佛与如何成佛这两个问题,前者讨论的是众生是否具有佛性(成佛的性质、体性)
问题,属于本体论(Ontology)
范畴;后者讨论的是成佛的路径和方法问题,属于方法论(MethdoloCgy)范畴。 所有佛教理论大都由这两个部分构成,禅宗也不例外。关于佛性问题,惠能明确主张,无论圣凡、智愚、善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这一点从他初谒弘忍时的对答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河方人?
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
…… 209
中国哲学初步302
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甚作佛!
‘惠能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
①
这里所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意思是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却无南北之异,即佛性遍四方上下一切人心中;这里所谓“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意思是人虽有夷夏之别、贵贱之差,但无论夷夏贵贱,其所具有的佛性都是毫无二致的。 如果这还看不出惠能关于善人恶人是否皆有佛性、其佛性是否相同等主张,那么,他的“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
②这一说,足以证明他坚信包括“一阐提”
③在内的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佛性,因为这里的“三身”指“法身”(即自性身,亦即“诸法实性”或“佛性”)
、“报身”
(即受用身,亦即成佛时所获得的清净圆满的果报之身)
、“化身”
(即应身或变化身,亦即佛随缘应化、开导众生之身)
,既然三身皆为一切众生所具,可见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并不是惠能的首创和发明,早在印度的《大方等无想经》、《大般涅槃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佛教经典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在中土,远在晋宋之际的竺道生(约公元35—434年)就已有“一切众生,
①郭朋:《坛经校释》,第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②《坛经校释》,第39页。③在传统佛教中,称断了善根的人为“一阐提”人。
…… 210
402中国哲学初步
莫不是佛,亦皆泥垣“
①的说法。 在佛性论广为流传的隋唐时代,除了唯识宗倡“一分无性”
②论之外,其他宗派几乎家家都倡导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 佛性论虽非惠能首创,但他对佛性的理解却具有特异之处。 在他看来,佛性既不是天台宗所讲的染净二法皆具的真空妙有,也不是华严宗所说的“一真法界”
,而是遍在于一切有情无情界中的佛的法身,这种法身在有情界(即动物界)称之为佛性,在无情界(即自然界)称之为法性,两者是异名同义,一而二,二而一的。 我们看他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重要论述:“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虚空,名之为大。”
③
就是说,佛性广大无边,包罗一切诸法(即有情无情二界所有事物)。而一切诸法皆是其自身佛性的体现。 因此,佛性于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自然、善法与恶法,都不即不离、不染不舍,就像广大无垠的虚空一样。 这也就是说,佛性是万法的本体、万法是佛性的现象。 惠能所理解的佛性与万法的关系,实际上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那么,惠能理解的佛性有些什么规定性和特征呢?他的得法偈明确地告诉我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
①《注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
②所谓“一分无性”
,意指有一类人不具佛性。③《坛经校释》,第50页。
…… 211
中国哲学初步502
清净,何处有尘埃?“
①这里,惠能道出了他所理解的佛性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即“清净明澈,纤尘不染”。惠能在《坛经》中反复地申说了佛性的这一本质特征。 同时,既然佛性是一切有情无情都具有的体性,那么,它在空间上就具有普遍性,在时间上也具有永恒性,即它是无时无地不在的。“佛性遍在”
、“佛性平等”的本体论主张,很自然地促使惠能在修行论上走向“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之路。 与“一切众生悉具佛性”的思想一样,“顿悟成佛”说也是竺道生首倡于中土的。 但是,竺道生虽然提出了这样的修行理论达几百年,却始终未能在佛教修行方法中占据核心地位,只有到惠能才做到了这一点。 这种修行方法上的革新当然来自前述他关于佛性的本体论思想:既然佛性是人人具有的至纯至善、清净明澈之性,那么,众生只要体悟到这种自身具有的佛性就证得了佛果、求得了佛道。 进一步,众生将求证佛果的道路由向心外转而向心内,意味着成佛与否完全是每一个个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是不能帮什么忙的,即“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②。那么,佛与众生之间有什么差别呢?惠能认为,众生若在一念之间体悟了佛性,就变成了佛;众生若不了悟佛性,就依旧是众生。 他说的“故知不悟,即是(”是“字疑衍)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③,即是此意。 依此,愚智、凡
①《坛经校释》,第16页。②《坛经校释》,第38页。③《坛经校释》,第58页。
…… 212
602中国哲学初步
圣、生佛的转变,便纯粹被归结为一种心境的提升问题。但是,惠能又说,虽然成佛成圣是自己的事情,但众生的智愚程度是不同的,“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对于上根之人,可以让他们自证自悟、自成佛道;对下根之人则不能这样,因为他们凡心太重,无法自见本性,只有靠先见性成佛的“善知识”
①为他们“开”
、“示”
,他们才能循此而登堂入室、悟解心开。 而只要他们一念开悟,他们就会明白自心本来圆满自足、不假外求,“善知识”只不过指示了一个见性成?
小说推荐
- 西方哲学初步
- 作者:彭越、陈立胜 1西方哲学初步彭越 陈立胜 著 2目 录1目 录引言 走入西方世界…1)第一章 哲学的童年…10)一、米利都的哲学儿童…11)二、崇拜数字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18)三、爱利亚三杰…22)四、赫拉克利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31)五、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宇宙抒情诗…37)六、阿那
- 最新章:第98章
- 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
- 作者[德]黑格尔译者:范扬、张企泰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德〕黑格尔著范 扬 张企泰译 2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贺 麟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他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据库诺。费舍报导,黑格尔自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以后直到1831年死时
- 最新章:第101章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教书育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为之付出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修养品德的最重要的年龄阶段,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所有行业中,教育最需要科学,因
- 最新章:第120章
- 从中国魔法学院来的学生
- 作者:龙葵序“那些孩子已经答应你的邀请了”一个沙哑的声音叹息般的说着,似乎有几分不悦“是啊”坐在对面的是一个英国老人用睿智的眼睛从半月眼镜后凝视着这个不大高兴的中国老人,脸上微微露出了笑容“邓不利多,你应该知道他们是九玄里最珍贵的孩子,现在把他们托付给你了,请你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一定…不要再让我”
- 最新章:第43章
- 从中国魔法学院来的留学生
- 作品:从中国魔法学院来的留学生 作者:龙葵 内容简介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的早上,哈利三人像往常一样坐在桌边吃早餐,大厅里的气氛并没有往日刚开学时那么活跃,可见昨晚盛大的宴会和激动人心的分院仪式也掩不去伏地魔归来给大家带来的阴影“那个位置还是空的”罗恩一边大口吃着熏肉一边看着黑魔法防御术教师的位置。霍格
- 最新章:第44章
- 初中校园学生老师有些事
- 作者:超丶丫头正文 第一章 去从?风景宜人的乡镇中学。坐落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坡上。仅仅只有两栋教学楼,分别是两层和四层。一栋宿舍楼,分为四个楼栋,两栋男生,两栋女生。又是一年的九月初,开学的日子。夏唯唯,一个既没有档案,又没有成绩单的女孩来到了这所中学。拖着重重的行李箱,有些艰难的爬着有些陡的山坡,
- 最新章:第67章
- 初中校园 学生老师有些事
- 作者:超丶丫头】正文 第一章 去从?风景宜人的乡镇中学。坐落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坡上。仅仅只有两栋教学楼,分别是两层和四层。一栋宿舍楼,分为四个楼栋,两栋男生,两栋女生。又是一年的九月初,开学的日子。夏唯唯,一个既没有档案,又没有成绩单的女孩来到了这所中学。拖着重重的行李箱,有些艰难的爬着有些陡的山坡
- 最新章:第68章
- 中国文学史
-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前 言自清末黄摩西撰写《中国文学史》以来,已有许多同类著作出现。优秀的也为数不少。其中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先生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长期作为大学文科的教材,影响尤为广泛。这些书各有其成就和贡献,因而深受称道。
- 最新章:第318章
- 尤哲学
- 作者:姚卫群 1印度哲学姚卫群 编著 2前 言1前 言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两国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中的不少成分是在吸收和改造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印度哲学则为印度
- 最新章:第8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