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第32章


奈摺⒋遄掀嗣潜黄壤肟以埃俾湮吧衙瘛薄?br />
民勤县有计划地移民始于1997年,陆续把湖区8。3万人口中最困难的2500人移到县城东南部56公里处的南湖乡。——这个以湖命名的乡同样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腾格里沙漠不断逼近,堆起了一座座沙丘。沙进人退,实际是水断人退。以前的南湖乡政府驻地也废弃了。现在南湖乡仅存在的水面叫鄂博海子,那是白花盐碱滩中间一汪浅浅的水,水面只有几百平方米。几丛稀疏的枯草抖瑟着,再远处,则是高大的沙丘了。
从2003年起,民勤县再次启动政府移民计划,有组织地把湖区人口往新疆迁移。但更多的移民是自发的,仅从1998年到2003年,湖区群众纷纷投亲靠友,据不完全统计,陆续去内蒙古阿拉善盟和新疆的就达1。3万人。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计算过这一增一减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和社会成本,原有家园消亡衰败与上游灌区扩大之间的成败得失。
早在1990年,甘肃省政府曾下发文件,必须保证民勤地表水3亿立方米——事实上,这又成了一纸空文。
2004年6月,红崖山水库在运行40年后首次完全干涸了。像这个水库结束了土青湖的生命一样,上游的水库又扼住了红崖山水库的生命。令人惨不忍睹——仅仅半个月,当地2000多只羊渴死了,300多只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在满地沙砾中觅食,也活活渴死了。为逃避水荒和沙害,数万人被迫举家迁居他乡。无须讳言,民勤绿洲已进入崩溃的边缘,原来的湖区正在向第二个罗布泊演变。
真相有时会被人为设下的一道又一道迷障所遮掩。
各种研究分析,都有意无意地把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归纳为一个个解不开的结,石羊河流域与民勤绿洲尤其如此:
一是山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出山经流加剧。石羊河上游山区的10多座水库均有不同程度淤积,有效库容减少。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拥有当地水资源量744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3,亩均水资源量369立方米。2000年石羊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172%,居各内陆河之首。三是行业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四是区域用水不平衡,下游生态严重恶化。此外,还有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等等。——这些论断不仅令人沮丧,而且还会得出“有效库容”不够,需在上游再增加水库的导向。
我想还是把武威和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与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山东、河北作一比较吧。
山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360立方米——武威绿洲的人均水资源量是山东省的2倍以上。山东省亩均占有水资源量304立方米,武威也高于山东省。如果与缺水的河北省相比,与沿海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92立方米的沧州市相比,武威绿洲的水资源量简直是太优越了。
“抢救”民勤绿洲工程还在增加。
最先想到的还是跨流域调水。像现在的医院,不管感冒发烧,还是病入膏肓,先插根管子,挂针输液。内陆河无水,就从外流河调,石羊河缺水,就从几百里外的黄河,翻山越岭地调。不管成本如何,工程如何巨大,反正有中央政府买单。从引大(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济秦工程,再延长至民勤绿洲。尽管这一工程十多年来已经花了几十亿元高昂费用,一期完成后,又准备上二期工程。
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是,长距离从黄河调水不仅损耗大,水量少,而且成本高。现在尽管有政府补贴,每吨水仍然达到了0。36元钱。这样的水价,用来灌溉农田,种植棉花小麦,每亩一年得花一二百元钱,民勤农民已觉难以承受。而水利部门调水的成本、渠道等维修的费用,仍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无法进入良性调水的轨道。
民勤绿洲严重的生态问题,提到了国务院办公会议,出了纪要,并决定采取多种措施。但至今收效并不大。
其实无需什么专家,真理往往是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最有震撼力的。
民勤县的一位教师曾结合小学数学课,给孩子们算过这样一笔“生态账”——
在教学小学数学“体积”这一内容时,带学生查资料上水库,得知民勤红崖山水库的蓄水面积是25~15平方公里,平均以20平方公里算。又引导学生查资料,得知民勤多年平均蒸发量是2600毫米左右,降水量多年平均是110毫米左右,年纯蒸发量2500毫米左右,约计2。5米。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甘肃民勤红崖山水库的年均蒸发体积:面积×高=20平方公里×2。5米=20×1000000平方米×2。5米=50000000立方米,即5千万立方米。这样,若以该水库总库容1亿2千万立方米算,每年近一半的蓄水被蒸发;若以“兴利库容”9千万立方米计算,则多半蓄水被无效蒸发。民勤引黄工程计划年调水量是6千万立方米,而仅水库本身的年净蒸发量就是5千万立方米。
多么惊心的数据啊,多么粗放不科学啊!甘肃武威民勤红崖山水库,这座号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同时也是蒸发量最大的水库。每年平均有5千万立方米左右的水没有发挥任何效益,没有用于城镇经济生活,没有用于植物生态植被,就白白被日晒风吹,变成无效蒸腾的水,散失到空中而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座水库是这样,再往上游到武威凉州区有大大小小若干水库,照样可算出它们的生态问题帐。整个西北干旱地区这样的水库有多少啊!
既然水库蒸发量大,下游生态问题严重,为何不开库泄水,及时回灌补充地下水位呢?
因为要放水就得收水费,这里有水利水管部门人员多支出大的原因。广大用水农户不愿也无法交付高昂的水库水费,而水利水管部门收不上水费生存就有问题,因而不能开闸放水,更不能把库里的水下放“闲滩空地”去“白浇”。从我小时起就记得大人哄小孩:再别哭,哭了水老虎来了。这样以来,一个恶性循环出现了:一方面水库的水圈起来白白蒸发散失着;另一方农户用潜水泵大量超采有限的地下水,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更别说用水粗放效益低,居民、城镇、工业用水浪费,污染严重,循环利用不够。最终的结果是水位下降,植被枯死,风沙狂吼,生态崩溃。这种荒漠化是立体的: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一齐枯竭。下游水质矿化度年胜一年,又苦又咸,土壤盐碱化,贫困加剧,生态难民人数增加。移民新疆、河套地区,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办法吗?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五、张掖与黑河
张掖之所以成为“闪金灼银”的风水宝地,就是因为有黑河丰沛水量的滋润。因为我想另辟章节,专门谈黑河的终点湖居延海的危机,因此,想先分析其上游与中游。
不能让心灵永远沉重,让笔尖永远滞涩。比如谈风月,先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入手。
远在汉代,河西四郡中的张掖,与武威郡相同均领属10个县,人口与辖地,都比酒泉郡和敦煌郡要多。这里水资源充足,适于放牧与耕垦,能容纳较多的人口。
黑河又叫溺水,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在内蒙古额济纳境内又称为额吉纳河,最后注入东、西居延。黑河的主源张掖河,古称羌谷水,因祁连山南古为羌人游牧之地而得名。
2005年夏天,我沿黄河的主要支流大通河,来到祁连山南麓,从河谷直到高山草场,翻过海拔近四千米的金羊岭,最后来到祁连山通往张掖的险峻峡谷扁都口。高山上,晴雨无常,花海子水平如镜。峡谷中溪流急湍,雪浪滚滚——这河流不过是黑河一条不起眼的支流。在如注的豪雨中,我一脚浅,一脚深地去寻找原始部落留下的岩画,衣衫全湿。我伫立在茫茫雨中,百思不得其解,如此浩大的水流,如何会被统统拦载,而最终使居延海成了第二个罗布泊?
用不着追溯久远。
水量丰富的黑河,出祁连山后,在张掖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湖泊和沼泽,林草植被繁茂。直至清代张掖的临泽县境内还有许多沼泽。在县东南“有湖滩纵十余里,横五里,与五眼泉连,地皆如洳,夏秋陷马。”在县西有西湖,“纵五里,横三里,西南隅有巨泉涌出。”(据《甘肃通志稿》)
清代史地学家沈丹崖,曾监管军需粮草进驻酒泉。他是浙江嘉兴人,远走河西,如行江南水乡,一路上自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