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命运》第44章


象在构建世界中的作用,因而较为密切地相关于阐释人的限定性并设法依据经验—先验对子来统一人的存在的哲学思维。福柯大胆地认为,人文科学在“知识的外部性”中发展了哲学在知识的内部性中所完成的一切。人文科学把生物学、经济学和语文学导回到去分析“人(就其存在而言)如何能关注他所认识的事物,如何能认识决定了他的存在方式的事物(就其确实性而言)”。但是,人文科学与哲学的差别在于:鉴于哲学把人的表象当作人的内在意识对象,人文科学则把人的表象当作无意识结构和过程的一部分。
诚如上所述,尽管不能相互等同,但生物学、经济学和
…… 207
26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语文学等经验科学却赋予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分析以构建模式,这些模式之所以是构建的,乃是因为它们有助于为可能的知识分支提供几组作为客体的现象;它们保证客体在经验领域中相互联系起来。它们在人文科学特有的知识中发挥着“范畴”作用VG。这三对构成模式是“功能”和“规范”的生物学概念、“冲突”和“规则”的经济学概念以及“意味”
和“符号”体系的语言学概念。在生物学领域中,人被设定为一个拥有功能的存在。他的行动牵涉生理学、文化和社会环境。他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理解力,以辨别他在履行自己的功能时须遵守的规范。在经济领域中,人被设定为一个处于永久冲突状态中的存在。他的需要和欲求导致他与他人对立起来,但是这一争夺并不因为确立起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而受到限制。在语言学领域中,人被设定为一个作为意义载体的存在。他的个人和社会、自愿与不自愿的行为都构成了一个严密整体和符号体系。因此,这三个对子完全涵盖了整个人类认识领域。
尽管福柯相信每个构建模式在一个特殊人文科学中发生主要作用并具有意味,但他承认所有模式都在一切人文科学中起作用,因此,所有人文科学都相互联系,都能相互阐释,结果它们的边界模糊了。福柯使用这种相互性来说明人文科学特有的方法论争议,它们都设法回答究竟哪个模式最适合于一个特定研究领域这一问题。实际上,构建模式及其每个组分的相对重要性在19世纪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早期,当浪漫主义者把人、社会和语言视为生物有机体时,生物学模式主宰着人文科学。
在19世纪中叶,当孔德和马克思发展了
…… 208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361
他们的社会学理论时,主宰人文科学的是经济学模式。在19世纪末,当语文学家尼采在颇具价值的词中探寻隐藏的意义以及弗洛伊德在病人的词语和非词语表达中揭示了基本符号体系时,主宰人文科学的是语文学模式VH。每一对子内部同样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初,人们强调象征着过程且可为意识所达到的功能、冲突和意味,而在19世纪末,人们重视的是象征着结构且并非意识的规范、规则和体系。在戈尔茨坦的心理学著作、莫斯的社会学著作和杜美齐尔的神话阐释中,福柯发现了这一变换。它改变了规范在人文科学中的作用,因此,尤为重要。人文科学只有通过使用功能、冲突和意味概念去表象无意识,才能接近无意识领域。而在表象与意识缠绕不分的古典时期,这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无意识作表象的努力,还导致自我检验的重复过程,这就把人文科学与其他科学区分开来了,无意识就是一切人文科学都追求的目的地,因此,我们不能错误地把精神分析当作是探讨无意识的第一门人文科学。这也就说明了人文科学方法如何能连贯地理解人怎能既是世界的客体,又是构成该世界的主体这个问题。而从实证主义还原法到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现代哲学(设法通过人类意识的分析以获得作为表象主体的人的知识)
则做不到,因为它们不能正确地、恰当地对待非思,而是把非思看成人类意识的基本对应面。
它们拒绝了这样的想法,即若没有表象就没有意识,但它们并未放弃相反的想法,即若没有意识就没有表象。
而人文科学做到了这一点。
福柯认为,人文科学的创造力正在于它们在非思(无意识)中探寻作为主体的人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于是,人文科学在哲学无能为
…… 209
46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力的地方大显身手,即把人构建为他自己思想的一个连贯客体。
诚如福柯所说,“人文科学如其说设法概括它们自身,或者使它们自身更为精确,倒不如说设法不断地使自身非神秘化……因此,我们应该说,‘人文科学’并不存在于人成问题的任何地方,而是存在于(适合于无意识的维度之内)对那向意识显露其形式和内容的条件的规范、规则和指示总体性进行分析的任何地方。”
V I 这表明,人文科学只是无意识的说明,而非“人”的科学,甚至根本不是“科学”。并不存在人的科学,这并非由于人太复杂了,以至于不能作系统分析,而是因为人不可能同时成了认知主体和知识客体。
尽管人文科学并不是科学,却是知识形式,恰如物理学或生物学一样,但它们在现代认识型中占有合法一席。一方面,人文科学成功地使用认识论上有效的方法论产生了客观知识体系,因此,它们并非幻想、假科学偏见。但另一方面,由于并不拥有科学知识形式的形式标准,因而不能成为严格含义上的科学。这样,人文科学就介于假科学和严密科学之间。
尽管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神话分析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并没有穷尽全部人文科学。历史和三门反人文科学也起着主要作用。
由于人文科学对象(人)是一个历史存在,因此,历史具有专门的位置。人的历史性以及经济、社会和语言学形式的历史性蕴含着各种历史过程的想法。所有知识都植根于拥有历史的生命、社会和语言中。精神分析和人种学在人类知
…… 210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561
识中占据一个优先地位,这是因为,在所有研究人的知识领域中,它们塑造了确实无疑的、取之不尽的经验和概念宝藏,尤其是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质疑、批驳业已确立的东西。
鉴于人文科学填补了阐释、形式和经验科学之间的“空间”
,当代反人文科学则弥漫于整个哲学领域。
由于精神分析和人种学使人文科学反思其认识论基础,从而损害了人的科学的设想,因此可称为“反人文科学”。
精神分析并不质问人,而是探究构成其界限的无意识区域,它的重大论题“死亡”
、“欲求”
、“规则”指明了所有人的知识的条件。同精神分析一样,人种学并不质问人,而是研究文化的历史,研究文化借以限定其与生命、需求和意义的关系的专门界线,把目光焦聚于社会中的无意识结构。恰如康德提出表象的可能性条件这个问题导致了表象的衰落一样,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种学提出的有关人的类似问题,则标志着人的霸主地位在我们思想中瓦解了。因为它们的无意识研究并不涉及人或人的理论问题。而是走向构建人的外部界线的一切,它们消解了人(eles
disolvent
l‘home)
V J 。福柯认为,通过把个体的经验(精神分析的焦点)与个体的文化结构(人种学的焦点)联系起来,我们就有可能确立起这两门反人文科学之间的基本联系。为了把它们的本性和关系理解为形式的符号体系,人们必须求助于语言学这门反人文科学。语言学决不能在现代语文学中发展起来,因为后者预先假定了为反人文科学所怀疑的人的基本作用。这种语言学研究的是纯粹状态中的语言,而非人的表象力量的产物和媒介,从而与现代文学具有相同的关切。在语言反思中,鉴
…… 211
6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于现代文学的形式主义凭着把语言当作一种并不主要地与表象世界的人类设想相联系的自我包容、自我指称的体系,展开了一种“人之终结”的经验,而语言学的形式主义则展开了一种结构分析以损害人在语言中的关键地位,真可谓殊途同归。
在当代,思想意味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