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6小时》第25章


的,后来人们称它为《李中堂乐》。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陈腐不堪的七绝诗:金殿当头
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云丰驾大龙。
从此以后十多年内,清政府在与他国交往以及国内大典中,都袭用这首歌。因此,
实际上它在某些场合起了国歌的作用。
20世纪初,风雨飘摇之中的清王朝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欺骗国内日益高涨的民主
呼声,竟然几次下诏宣称要“立宪”了。1911年,清政府还煞有介事地颁布了一支国歌,
名为《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嗥,
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这首国歌是曲礼院选派镇国将军薄侗和当时在海军部任职的严复负责编制的。纯粹
是为清政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就在此国歌出笼后一个月,辛亥革命爆发了。这首所
谓的国歌,也就成了清王朝的殉葬品。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设立临时大总统府,立即征集国歌。1912年2月,临时政
府的公报上登载了沈恩浮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这首
国歌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立国的理想: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
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维新运动领袖人物、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民国初年也曾写过一首国歌,歌词是:泱
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22省为一家,物产腴,甲天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
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堂我中华!结成团体,振我精神,20世纪新世界,雄
飞宇内兴伦?可爱哉,我国民!
这些美丽的幻想,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无法使之变为现实。结果,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
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以政事堂礼制馆名义,将一首名为《中华雄踞天地间》的歌
曲定为国歌,为袁世凯恢复帝制制造舆论。歌词是: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霆,华胄以
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袁世凯擅自下令,把歌词中的“共和五旗”改为“勋华揖让”,暗示民国政府将采
用唐尧、虞舜的禅让制,暴露出他复辟帝制的尾巴。次年,袁世凯登基称帝。千夫所指,
不义自毙。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就命归黄泉了。
可是,这首国歌,在袁世凯垮台后,仍为历届北洋军阀政府袭用。1920年,段祺瑞
政府命教育部出面,专设了一个“国歌研究会”,征集曲谱。最后采用著名作曲家肖友
梅的用亡调长旋法与中国姑冼宫调井用的曲调,所填歌词为中国古诗,相传是虞舜所作
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纪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20年10月,这首歌曲由当时的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定为国歌,并下令于1921
年7月在全国施行。但是,这首文词古奥的东西,大众是决然接受不了的。可以说,它诞
生之时,就是死亡之日。因此,很少有人知道有过这首国歌。
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则把国民党党歌改为国歌。有识之士对这一做法早就提出了反
对意见,但国民党当局却置若罔闻。
1949年7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启事。
启事对国歌的要求是:(甲)歌词应注意:(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
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
(乙)歌谱于歌词选定后再行征求,但应征国歌歌词者亦可同时附以乐谱(须用五
线谱)。
截止8月20日,共收到国歌应征稿件632件,歌词、歌谱694首。
应征稿件中国歌歌词较多,其中有郭沫若、马叙伦、欧阳予倩、冯至、柯仲年等知
名人士的作品。小组评选了一部分歌词、歌谱印发给大家,有的还组织乐队演奏过,但
大家都感到不理想。
在讨论时,大家都认识到,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的确比较困难。
但是,新中国诞生之时不能没有国歌呀!
商议结果,大多数人倾向于在国歌未制定以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大画家徐悲鸿,是最早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作国歌的人。
新政协筹备常委会接到马叙伦和沈雁冰关于国歌选评情况的报告称:“经本组慎重
研讨,认为国歌征集之稿,足以应选者尚少。必须再行有计划地征集一次,将选取者制
曲试演,向群众中广求反应后再行提请决定,非最近时期可以完成。”
应该说,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然而,没有国歌的开国典礼,至少会使大典气氛和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
政协筹备委员会的常委们着急了。
毛泽东亲自来到勤政殿,召集常委成员和第六小组成员以及有关专家顾问、各界人
士座谈,专门研究国歌之事。
座谈会一开始就冷场,没人发言。
沉默。大家都在思考。
国歌既要有大众性,又必须具有庄严性,如此雅俗共赏的歌曲创作确实不易。而且,
国歌代表一个国家,特别是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国歌!用一支什么样的歌曲才
能充分体现它的特点,反映亿万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心声呢?
这时,一位个子高大、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站起来发言,打破了沉默。
他说:“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怎么样?”
此人就是徐悲鸿。
毛泽东欣赏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徐悲鸿比毛泽东小两岁,毛泽东却称他“徐老先生”;他担任中央美院第一任院长
后,毛泽东即为美院书写了第一块校匾。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1895年生于江苏宜兴。少时随父学画,17岁开始当
中学图画教员。1914年人复旦大学。四年后赴法国巴黎,先后在法国朱利安艺术学院、
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及德国柏林美术学校学习素描和油画。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中央大
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曾携带中
国近代名家作品600余件赴欧洲各城市巡回联展,引起轰动。抗战时期,随中央大学迁到
重庆。抗战胜利后创立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出任校长。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开始对北平展开包围,徐悲鸿的挚友田汉,从解放区秘密抵
达北平徐悲鸿家里,他带来了毛泽东、周恩来对徐悲鸿的嘱托。田汉欣喜地告诉徐悲鸿:
“我来北平前,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他们希望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
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听到正在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周恩来,
戎马倥偬之际还惦念着北平的文化界人士,惦念着徐悲鸿,这令徐悲鸿夫妇感动不已。
1949年,古都北平终于迎来了解放,徐悲鸿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俩人进行了亲切
交谈。毛泽东虽比徐悲鸿大两岁,但他还是尊称徐悲鸿为“徐老先生”。他关怀地询问
了徐悲鸿的工作和健康情况。
1949年7月,徐悲鸿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首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美
术工作者协会主席。7月6日晚7时20分,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来到中南海怀仁堂,
看望与会代表,发表了鼓舞人心的即席讲话。在谈到文艺“中西”结合问题时,毛泽东
特别以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为范例,认为他既保持和发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又吸收
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营养,把两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取得了杰出的成绩。
翌年4月1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门口装饰一新,正式挂出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
“中央美术学院”的牌子。学院入口处正面墙上是徐悲鸿的手书——毛泽东《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句名言:“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
没有力量的。”
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的徐悲鸿常对学生说:“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
艺术家,首要的任务是表现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愿望和时代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这些已是后话了。
当时,站在勤政殿上发言的徐悲鸿,其身份不仅是大画家,而且是国旗国徽评选委
员会的专家。
这位身为画家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