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6小时》第11章


担任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负责人林治远,挑起了旗杆结构设计的重任。
他们俩人受领任务之后,既兴奋又有点紧张。
根据整体设计要求,国旗旗杆应该建在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旗杆
高度应与天安门城楼最高点等高。经过测量,这个高度应为35米。
北平城刚获得解放,要找旗杆材料很不容易。但必须迎难而上,解决这个问题,保
证开国大典那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林治远的脑筋骨碌碌转动着。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自来水管。
他马上赶到自来水公司,选了4根口径不一的自来水钢管,很快一节一节地套起来,
精心将它们焊接好。
但是,4根焊接起来的自来水管子,总长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只有22.5米。
是不是再焊上去几根管子,凑足35米的长度?遗憾的是自来水管只有四种型号,再
没有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型号了。而两根口径等同的管子,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焊
接起来。
怎么办?林治远无计可施,只好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
指挥部经认真研究之后,又向上级请示,最后同意旗杆按22。5米高度修建。
第一个难关总算闯过去了。
林治远开始向第二个难关进发:设计自动升降设施并安装旗杆。
这时,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助手。他找来了建设局从事机电工作的技术员梁昌寿,
俩人并肩研究自动升降开关设施。
自动升降开关的设计要求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国旗能够自动升降;升旗速度与国
歌演奏时间相一致;国歌奏毕,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在重要任务面前,粱昌寿的聪明才智火花一样迸发出来。他先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机
械装置用以控制升降速度,接着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
关。一旦升降速度装置碰到两端的钢球,就可以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切断电源。
设计方案很快通过审查,得到批准。林治远和梁昌寿马上动手进行安装调试。
一试获得成功,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正好与要求相符。
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化作了成功的喜悦:国旗杆在天安门广场竖了起来。
为了开国大典那天,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就能操纵升降开关,林治远设计
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它从整修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时埋设的钢管中横穿
而过,跨越金水桥河,再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中央,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
的开关连接在一起。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在一天天迫近。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林治远、梁昌寿俩人奔波于旗杆与天安门城楼之间,翻来覆去、
不厌其烦地进行试验。按动电钮,查看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动作近乎简单枯燥,但
他们知道此举意义非凡,因此具有高度的工作自觉性。他们乐意为此反反复复。
反复调试,一切正常。
任何问题都已经归零。
9月下旬,攀登旗杆的脚手架拆除了。
9月30日下午,由赵文瑞缝制的长5米、宽3.3米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送到怀仁堂全
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让毛泽东主席过目。
接着,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送到天安门进行预试。结果,五星红旗顺利升上了旗杆
顶端。
9月30日夜晚,林治远、梁昌寿为了保证第二天升旗绝对顺利,又来到天安门广场,
做最后一次试验。
意料不到的情况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
这些天来运行一切正常的升降机,偏偏这时出了故障:红旗升到杆顶端后,马达不
按设计要求停止运行,结果将一面试验用的红旗绞进杆顶端的滑轮里面,导致马达不能
再转动,旗帜也取不下来了。
林治远惊呆了。
梁昌寿也惊呆了。
此事干系重大,他们不敢隐瞒,急忙报告上级。
市建设局的领导惊闻后,火速赶到现场察看。
赵鹏飞副局长亲自指挥救急,打电话给消防队。
消防队赶来了,他们按赵副局长的指示,带来了云梯。然而,在高高的旗杆面前云
梯显得个儿太矮了,站在云梯顶端要够到旗杆顶还差好几米。
怎么办?怎么办?
大家急得直打转。
赵鹏飞副局长沉着冷静,亲自布置,找来熟练棚彩工的兄弟俩人。他俩穿上铁鞋,
冒着舍生之险,登上云梯顶端,再攀登到旗杆顶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绞在滑轮里的
红旗取了下来。
人们悬着的心放下了,林治远、梁昌寿悬在半空里的心却没有放下。他们立即动手
进行检修,然后反复进行试验。他们担心刚才那样的事故再次发生。
此时他们不仅难以相信旗杆,而且难以相信自己。
林治远、梁昌寿俩人一直忙活了一个通宵。直到10月1日凌晨,他们验证不再有什么
问题之后才罢手。
但林治远的心病没有因此去除。他怕重大紧要关头旗杆装置再出差错,在经得天安
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同意后,派技术员梁昌寿守候在旗杆下,假如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后
国旗升到顶还不停住的话,梁昌寿立即动手切断电源。
就这样,在天安门整容工程中,成百上千的人们就像修建旗杆一样高度负责、任劳
任怨地工作着。
为了开国大典圆满成功,为了新中国的门面容光焕发,他们甘愿汗水摔八瓣,他们
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段伟大历史的见证,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旗杆和旗座,如今由中国革命博
物馆收藏并陈列在博物馆院内。
l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天安门绽开了笑脸。
让祖国母亲欢笑,这是亿万中国民众的苦苦期盼。
4.天安门城楼的超级书法展览
1949年9月底,两条巨幅标语赫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标语是用繁体字书写的,每个字都有一个房间那么大,每个笔画上躺下一个人去还
绰绰有余。
从天安门城楼前经过的人们都驻足欣赏这两幅书法,为它的恢宏气势而惊叹,为漂
亮的线条之美而赞叹。
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这两幅巨型书法,实际上是一次超级书法展览。
这位超级书法家,就是钟灵。
钟灵是醮着延安的墨水,在书写革命标语的过程中成为名人的。
有一件事足以说明他在延安名气之大。
抗战爆发后,独生子钟灵一跺脚离开了故乡,瞒着家人逃到延安。时间长了,他也
想家。可是父母都生活在国统区,给他们写信十有八九会惹出麻烦来,他左思右想没敢
往家里发信。父亲见儿子失踪了,着急自不待说,寻找再三没有结果,苦思冥想一番,
猜测儿子有可能与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八成是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去了,便抱着试
试看的心理,发了一封信,信皮上写道:“延安中国共产党收。”也许他在发信时也明
白自己的收信地址写得太大,叫人摸不着边际,也没抱多大希望。可是,几乎未经什么
周折,钟灵竟收到了这封信。
在延安,钟灵写字漂亮几乎是家喻户晓。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差不多都出自他之手。
钟灵自幼就爱练字。楷体、宋体、篆书,他都下功夫临摹过。悄悄投奔革命圣地延
安那年,他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电话接线员。到延安后,这位机灵的电话接线员又爱上了
宣传鼓动的有力武器——美术字。
从此,仗打到哪里,他就把漂亮的标语刷到哪里。
部队从延安开到北平城,他又把标语刷到了北平城。
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时,钟灵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泼墨挥毫。怀仁堂前的院
子大门、二门、垂花门都是他布置的。
接到在天安门城楼书写标语的任务后,钟灵的心灵世界真正是豪情万丈。他憋足了
劲,决心使出自己全部看家本领,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地方好好露一手。
他没有使用什么尺子,一步一步丈量了天安门城楼的长度。
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那么长,看来标语上的每个字都应该有房子这么大。他从来没有
写过这么大的字。他喜欢向自己挑战。
这两幅标语是写繁体还是简体字呢?虽说解放区已经流行简化字,但北平刚解放,
大多数人还习惯于使用繁体字。为了照顾大多数,钟灵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