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202章


在第二版序言里他自比哥白尼,说他在哲学中完成了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
据康德的意见,外部世界只造成感觉的素材,但是我们自己的精神装置把这种素材整列在空间和时间中,并且供给我们借以理解经验的种种概念。
物自体为我们的感觉的原因,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不在空间或时间中,它不是实体,也不能用康德称之为“范畴”的那些其它的一般概念中任何一个来描述。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是我们知觉的器官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确信,凡是我们所经验的东西都要表现几何学与时间科学所讲的那些特性。假若你总戴着蓝色眼镜,你可以肯定看到一切东西都是蓝的(这不是康德举的例证)。
同样,由于你在精神上老是戴着一副空间眼镜,
…… 285
482卷三 近代哲学
你一定永远看到一切东西都在空间中。因此,按几何学必定适用于经验到的一切东西这个意义来讲,几何学是先天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设想与几何学类似的什么学适用于我们没经验到的物自体。
康德说,空间和时间不是概念,是“直观”
(intuition)的两种形式。
(“直观”德文原字是“Anschaung”
,照字面讲是“观看”或“观察”的意思。英文中“intuition”一字虽然成了定译,却并不完全是一个圆满的译法。)不过,先天的概念也是有的,那就是康德从三段论法的各个形式引申出来的十二个“范畴”。十二个范畴每三个一组分为四组:(1)关于量的: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2)关于质的: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于关系的: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交互作用;(4)关于样式的: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空间和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是主观的,按同样意义讲,这些范畴也是主观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精神构造是这样的:使得这些范畴对于凡是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都可以适用,但是没有理由设想它们适用于物自体。不过,关于“原因”
,有一处自相矛盾;因为康德把物自体看成是感觉的原因,而自由意志他认为是空间和时间中的事件的原因。这种自相矛盾并不是偶然疏忽,这是他的体系中一个本质部分。
《纯粹理性批判》的一大部分内容是从事说明由于把空间和时间或各范畴应用于未经验到的事物而产生的种种谬见。
康德主张,这一来,我们就发现自己困于“二律背反”——也就是说,困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每个都是显然能够证明的。康德举出四种这样的二律背反,各是由正题和反题组
…… 286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582
成的。
在第一种二律背反里,正题是:“世界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就空间来说,也是有限的。”反题是:“世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上没有界限;就时间和空间双方面来说,它都是无限的。”
第二种二律背反证明每一个复合实体既是由单纯部分做成的,又不是由单纯部分做成的。
第三种二律背反的正题主张因果关系有两类,一类是依照自然律的因果关系,另一类是依照自由律的因果关系;反题主张只有依照自然律的因果关系。
第四种二律背反证明,既有又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批判》的这一部分对黑格尔有了极大影响,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通过二律背反进行的。
在著名的一节里,康德着手把关于神存在的所有纯属理智上的证明一律摧毁。他表明他另有信仰神的一些理由;这些理由他后来要在《实践理性批判》(TheCritiqueofPractiAcalReason)里讲述。但是暂时他的目的纯粹是否定性的。
他说,靠纯粹理性的神存在证明只有三个;三个证明即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物理神学证明。
按他的叙述,本体论证明把神定义成ensrealisimum(最实在的存在者)
;也就是绝对属于存在的一切谓语的主语。
相信此证明妥实有据的那些人主张,因为“存在”是这样的谓语,所以这个主语必定有“存在”作谓语,换句话说,必定存在。康德提出存在不是谓语作为反对理由。他说,我纯
…… 287
682卷三 近代哲学
粹想像的一百个塔拉①,和一百个真塔拉可以有全部的同样谓语。
宇宙论证明讲:假如有什么东西存在,那么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必定存在;既然我知道我存在;所以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是存在的,而且那一定是ensrealisimum(最实在的存在者)。
康德主张,这个证明中的最后一步是本体论证明的翻版,所以这个证明也被上面已经讲过的话驳倒了。
物理神学证明就是大家熟悉的意匠说论证,但是罩上一件形而上学外衣。这证明主张宇宙显示出一种秩序,那是存在着目的的证据。
康德怀着敬意讨论这个证明,但是他指出,充其量它只证明有一位“设计者”
,不证明有“造物主”
,因此不能给人一个适当的神概念。他断定“唯一可能有的理性神学就是以道德律为基础的、或谋求道德律指导的神学。”
他说,神、自由和永生是三个“理性的理念”。但是,纯粹理性虽然使得我们形成这些理念,它本身却不能证明这些。。
理念的实在性。这些理念的重要意义是实践上的,即与道德是关连着的。纯然在理智方面使用理性,要产生谬见;理性的唯一正当行使就是用于道德目的。
理性在实践上的行使在《纯粹理性批判》近尾有简单论述,在《实践理性批判》(1786)中作了比较详尽的发挥。论点是:道德律要求正义,也就是要求与德性成比例的幸福。
只有天意能保证此事,可是在今世显然没有保证了这一点。所。
以存在神和来世;而且自由必定是有的,因为若不然就会没
①塔拉(thaler)是一种德国旧银币。——译者
…… 288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782
有德性这种东西了。
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MetaphysicofMorals)
(1785)中所揭述的伦理体系,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这本书里讲到“定言令式”
,这术语至少作为一个短语来讲,在专业哲学家的圈子以外也是大家熟知的。可以料到,康德跟功利主义、或跟任何把道德本身以外的某个目的加到道德上去的学说,不要有丝毫牵涉。他说,他需要“一种不夹杂半点神学、物理学或超物理学的完全孤立的道德形而上学。”
他接着说,一切道德概念都完全先天地寓于理性,发源于理性。人出于一种义务感而行动,才存在道德价值;行动像义务本可。。
能指定的那样,是不够的。
出于自私自利而诚实的生意人,或。
出于仁爱冲动而助人的人,都不算有德。道德的真髓应当从规律概念引申出来;因为虽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按规律而行动,可是只有理性生物才有按规律的理念而行动、即凭意志而行动的能力。
客观的原则这一理念,就它对意志有强制性而言,称作理性的命令,而命令的程式叫令式。
有两种令式:说“如果你想要达到如此这般的目的,就必须这样那样地做”
,是假言令式;说某种行动与任何目的无。。
关,总是客观必然的,是定言令式。定言令式是综合的和先。。
天的。康德从规律概念推出它的性质:“我一想到一个定言令式,就立刻知道它包含着什么。
因为除规律以外,该令式所包含的只有准则要和此规律一致的必要性,但是此规律并不包含限制它自己的条件,所以剩下的仅是规律的一般普遍性,行为准则应符合这普遍性,唯有这种符合才把该令式表现为必然的。因此,定言令式只有一
…… 289
82卷三 近代哲学
个,实际上即:只按照那样一个准则去行动,凭借这个准则,。。。。。。。。。。。。。。。。。。
你同时能够要它成为普遍规律。“或者说:”如此去行动: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