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的侧后。
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入东普鲁士,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结束。
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节节胜利的红军在华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竟然败北,而节节败退的波军反而转败为胜?斯大林指出:“当时我们对波兰民族因素的力量估计不足,为浩浩荡荡进军的轻易胜利所陶醉,担负了经过华沙突入欧洲的力所不及的任务,激起了波兰绝大多数居民反对苏维埃军队,因而造成了使苏维埃军队在明斯克和日托米尔附近的胜利化为乌有的局面,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的威信。”
78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非洲反法西斯斗争的光辉篇章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人民抗击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战争,又称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
意大利曾在1895—1896年不宣而战,侵入埃塞俄比亚,但遭到埃塞俄比亚军民的顽强抵抗,意大利遭到惨败,并于1896年被迫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和约》,规定意大利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废除《乌查利条约》,赔款1000万里拉,但意大利始终没有放弃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20世纪30年代初期,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为了摆脱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殖民地的联系,制定了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并加紧侵埃准备。
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毗邻意属索马里的边界附近瓦尔瓦尔蓄意制造边境事端,并侵占瓦尔瓦尔,导致埃塞俄比亚死伤百余人。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求援,但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1935年9月,国际联盟作出偏袒意大利侵略者的裁决,更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随后,意大利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边界地域扩建港口,修筑铁路、公路、机场,架设通信线路,加速备战。意大利统帅部的侵略计划是:在北、南战役方向及中部部分战役方向上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主攻放在北部(厄立特里亚)方向,企图在短期内打败埃塞俄比亚军队,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按照这个计划,意大利军队的主力由厄立特里亚第一、二、三军组成,后又有厄立特里亚第四军及马里奥蒂和库图雷将军的各5000人的两个纵队,总数达25万人,在北战场展开,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将军指挥(1935年11月由马多利奥元帅接任);在南战场(索马里),有两个战役集群,约11万人,由格拉乔亚尼将军指挥;在中央方向有一个战役集群,约1.7万人。埃塞俄比亚军队由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1万人的禁卫军和总数达35—45万人的各省、各部族地方新编军队组成。埃军虽然武器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但士气高昂。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军队先从边境后撤30公里,扼守险要地段,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埃军的展开计划是:在北战场,部署塞乌姆、古克萨、穆鲁格塔等拉斯(公爵)的军队集群,约15—20万人;在南战场配置涅西布和德斯塔二拉斯的军队集群,约10—15万人;在中央方向约有1万人;禁卫军和其他一些新编部队留作预备队,近11万人。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30万大军从北、东、南三面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军民奋起抵抗。抗战经历两个阶段。从战争爆发到1936年5月埃首都沦陷为正规战争阶段,埃军主要以阵地防御抗击敌军。刚开始,担任掩护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开始撤退,避免与敌优势兵力决战。他们设伏和突袭侵略者的后方,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而主力部队则在海尔·塞拉西皇帝领导下与入侵者展开正规战。12月中旬,伊姆鲁和埃尤厄鲁二拉斯的军队集群在阿克苏姆地域对占领者实施了突然袭击,击毁意军许多坦克。1936年1月,塞乌姆和卡萨二拉斯的军队集群在泰姆比恩省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亚比亚迪城。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抗击下,意大利军队一些集团陷入合围,损失惨重。从1936年1月下旬起,意大利军队利用空中优势,大规模使用飞机和毒剂,整队整队地消灭埃塞俄比亚军队,使整片整片的和平居民区变成废墟,战局急转直下。同年3月,塞拉西集结重兵在阿桑吉湖一带与意大利军队决战,但因内奸出卖,埃塞俄比亚军队主力被击溃。4月底意军逼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3日,海尔·塞拉西流亡国外,伊姆鲁拉斯成为临时政府首脑。5日意大利侵略者占领了亚的斯亚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从此,埃塞俄比亚的抗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游击战争阶段。
首都沦陷后,埃塞俄比亚人民成立了各种抵抗组织,人民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战方式。部分埃军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当地人民组成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以伊姆鲁拉斯为首的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负责协调各爱国力量的行动。游击队经常袭击意军驻地,炸仓库、拆电线、破坏交通,一次次粉碎了意军的“围剿”。最后,意大利统帅部把200多架飞机投入战斗,并继续大量使用毒剂,于1936年12月底彻底打垮了伊姆鲁拉斯的部队,并俘虏了伊姆鲁。1937年2月打垮了德斯塔拉斯的部队。意大利占领者一方面加紧清剿主要抵抗策源地,另一方面加强对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恐怖手段,杀害无辜平民。在战争期间和埃塞俄比亚沦陷期间,埃塞俄比亚军民共死亡76万余人,但残酷的镇压并未能使埃广大人民放弃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游击战一直持续到1941年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英国军队于1941年1月对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意大利军队发起了进攻。1月25日,塞拉西率领爱国武装从苏丹打回国内,广大埃塞俄比亚人民和游击队也采取积极行动向意军发起攻击。4月2日,游击队配合盟军收复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5日塞拉西复位。随后英、埃联军追歼残敌,于同年11月27日在贡德尔的最后决战中获得胜利,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胜利告终。
这次战争是埃塞俄比亚反侵略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在持续6年的抗战中给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在整个战争中,埃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死于化学战毒剂的就有29万余人。意军伤亡14万人,付出了120亿里拉的巨额军费。
埃塞俄比亚在战争指导上,充分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优劣,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粉碎了意军的速胜企图;在意军占领埃首都和部分领土后,埃方军队分散各地,组织抗战游击队,消耗敌人,在极为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实力,为最后赶走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79 西班牙内战
佛朗哥法西斯君临马德里
西班牙内战是本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民为抗击国内外反
小说推荐
-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
- 影响人类历史的事件,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史诗。怎么这么说呢?人是政治的动物,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和衍生。很多时候,历史就是在血与火、刺刀和枪炮、阴谋与算计中完成了自己的转折。在这种人类的自相残杀之中,人类所造就和崇拜的“英雄,以天下为棋盘,以众生为棋子,以江山做赌注,相互厮杀。成吉思汗和亚历山大的远
- 最新章:第69章
-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
- 了解和研读历史大事是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世界历史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缀而成的,重大历史事件则能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大体轮廓,阅读历史大事便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每件历史大事或开启了一个时代,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还有的是对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侧面的总结。阅读这些大事,即是在了解
- 最新章:第31章
- 世界战争故事100篇
- 《世界战争故事100篇》全集【实体书精校版】作者:多人★严正声明:请不要使用在商业用途,如果您觉得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去掉您认为侵权的书籍,谢谢支持!退避三舍斗楚兵春秋之际,诸侯纷争。晋献公年老体弱,无力过问国事,他的宠妃骊姬便擅自废除长子重耳,把自己亲主的儿子立为太子,并千方
- 最新章:第145章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作者:张秀平 王晓明 内容简介 有选择地介绍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哲学和思想类著作,历史学类著作,科学医药类著作,地理、军事类著作,语言文字类著作。其中既有儒家的经典《易经《春秋《论语《孟子》等等,又有诸子百家的代表作《管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等。既有记叙中国绵延2000年之久历史的所谓传统
- 最新章:第92章
-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 作品: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作者[美 迈克尔·H·哈特 苏世军 周宇 译 内容简介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人》一书中,分别给他细心挑选的一百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而且强调,这是一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不是一部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册 正文1.穆罕默德 2.艾萨克
- 最新章:第71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 我国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因此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座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
- 最新章:第58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
- 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绵远流长,波涛汹涌。其间,有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是黄帝,黄帝不仅通过涿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
- 最新章:第21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作者[德 汉斯·雅各布森 英文版引言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遭遇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德国不仅在其东西两部分之间出观了一种严峻的政治分裂,而且大量最重要的军事文件还从西德转移到了美国,一小部分转移到了英国。还有为数可观的文件,尽管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肯定也在最后时刻不
- 最新章:第109章
- (德)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作者:卡尔·邓尼茨 译者说明 纳粹德国全面崩溃前夕,希特勒临死时,指定邓尼茨作他的继承人。自1945年5月2日至22日,邓尼茨充当了二十天的纳粹德国临时政府首脑。1946年9 月,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邓尼茨被宣判为战犯,监禁十年,释放后居西德 邓尼茨曾任德国潜艇司令
- 最新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第4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