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想史》第59章


集团心理学始于对个人的正常行为与当他置身于人群之中时所作行为之间差异的观察,在后一种情况下,个人常常受他人的暗示、影响、感染,作出他一人独处时不可能作的许多举动来。集团心理学就从一个新的角度重又提出了社会起源的古老问题,把它表述为个人与他人接触而导致的人格
①《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第100页。
…… 287
082西方社会思想史
被扭曲的问题。勒蓬阐述的方式受了他的反自由反民主政治观点的影响,这在他的著作中有明白无误的体现。
勒蓬声称欧洲正在进入一个“群氓”的时代,“数的哲学似乎是唯一的历史哲学。”
往后回顾是法国革命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轰轰烈烈的场面;往前看,他害怕会爆发新的人民革命。
他说历史清楚地表明,群氓的行为岂不是无法无天的?
他们准备跟随自己的头头到随便哪里去。无论什么理性的力量都抵制不了群众意识的汹涌的自发势力。并非什么纯洁的平等理论使他们投身于革命,而是那些给他们留下了强烈印象的、打动他们感情的东西把他们鼓动起来的。
这是当代社会的种种症状,与孔德、穆勒、斯宾塞等人的乐观主义预言正相反,集团心理学基于这些时代的病症,并且是为这些症状所决定的。集团心理学是已希望丧尽的保守人士的社会学。
群氓一词在勒蓬那里非指通常的涵义,而是指他所谓的心理学的群氓;例如,集合在一起的人群,屈从于集体的暗示,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心态。
“群氓”一词适用于任何集群的性质,它是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个性所表现出的无理性、无责任心、放弃自我控制、情绪过激等综合的表征。这种集群性的同质与统一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压抑。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三重论来说,就是人人丧失了各自所具的独特的自我,却把人同此心的深层的潜意识的本我暴露无遗。
①对勒蓬来
①参阅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载《弗洛伊德主要著作选》(芝加哥,1952年)
,第666页。
…… 288
第十一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主义社会学182
说,心理的群氓既指大街上或工作场合偶然聚在一起的群众,也指阶级、民族、政治党派或议员俱乐部。
这样,集团心理学就成为一个关于社会生活、政治、权力、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综合性理论。在勒蓬看来,真正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在人类过激的情绪中发生的,这是社会生活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勒蓬意识到“群氓”概念过于宽泛,易受批评,他提出过一个有关群氓的较具体的分类,但并未根本消除这一概念的含混。以后的作者用这一术语时都格外小心,严格限定它的涵义。
勒蓬的“集团心理学”提出的概念与理论问题,如心理感染,集体暗示、匿名性、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等,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启发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思路。
但他把人民群众同非理性的“群氓”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他对群体—集团的研究完全限于纯粹偶然的和无组织的个人集合,甚至多少有将两者等同起来的倾向,也是偏颇的。事实上,他是把对犯罪集团行为的观察外推到形式截然不同的集团行为,这反映了他的反民主的思想倾向。
115摹仿论A集团心理学的研究得到各个方面的鼓舞,包括对催眠术的实验研究,对儿童摹仿活动的观察,人种学的研究以及对赶时髦等群众心理现象的观察。一些作者认为集团心理的基本过程是心理感染,它使人们的社会行为保持一致并结合在
…… 289
282西方社会思想史
一个集团中。另一些作者则把这种作用归于心理暗示。第三种作者则倾向于摹仿说,摹仿论的最大代表是法国的法学家和社会学家塔尔德(G。
Tarde,1843—1904)
,他著有《摹仿的规律》(1890年)
、《社会逻辑》(1895年)
、《社会心理学研究》(1898年)
、《比较犯罪学》(186年)等。塔尔德对勒蓬有不少批评,他不同意勒蓬的“心理的群氓”论。在其《舆论与群氓》一书中,他将“群氓”仅限于指称身体上接近的人群。他提出了“公众心理学”。他确信,作为一种共同体概念,“公众”比“群众”具有更丰富的规定性。他认为公众在肉体上是分散的,但在精神上却有紧密的联系,它随意见交流手段的改善而发展。他的不少观点接近于强调交往沟通问题的美国互动论学派。事实上他在解释公众问题时是一个互动论者,这使他的一些观点为芝加哥学派所赞赏并接受。
塔尔德是个唯名论者,一贯对主张“集团意识”
、“群体精神”的独立实存的观点持严厉批评态度。但他也不是个人主义心理学的还原论者,他认为社会是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不同个体之间的“共识”至“我们”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塔氏说是靠“摹仿”。集体的、个人之间的心理学,即社会学所以能产生,只是因为个体的心理中包含着可由一个意识向另一个意识传授的那些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形成思潮与群众性的冲动,形成传统与风习。
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传播信念与希望。
“社会就是摹仿”
,“社会学必须研究由摹仿重复产生的心理事件,只
…… 290
第十一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主义社会学382
要它由此而发现其本身的重复、数和度的范围“。

创造先于摹仿,一切被摹仿的新的方法、式样、价值、趣味、制度等都是个人创造的结果,创造源于天才个人的想象力。摹仿是创造的现实化,对新事物的有效适应引起具有“摹仿”
形式的重复浪潮。
摹仿是新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出去的同心圆式的传播过程;摹仿的圆圈具有无限扩张的倾向,直到外来干扰使这一过程终止,于是重复变成反对,而反对又总会这样或那样地变为新的适应。这样,社会的适应、重复和反对的过程的整个圆圈又会重新开始。
摹仿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社会地位低的人摹仿社会地位高的人,文明水平低的民族摹仿文明水平高的民族;另外,摹仿是有个人、民族的偏好模式的,也就是说摹仿的不同形式之间存在着竞争,每种类型的摹仿都倾向于克服或融合比它更弱的摹仿。
摹仿又可分为“习惯性摹仿”与“时尚摹仿”两种,利用这一区分,就有可能描述传统社会与革新社会之间的区别,这一区别问题正是令所有社会学家都为之着迷的问题。
塔尔德未曾离开过其互动心理学的立场:社会过程最终是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他的观点对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与相互作用社会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心理主义并未使他放弃研
①《塔尔德谈交往与社会影响》(芝加哥,1968年)
,第103页。
塔尔德重视用统计方法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性,“重复”
(repetition)
“数”
(numeraBtion)
及“度”
(measurement)
这几个概念涉及的都是规律性事实的范围,故在塔尔德眼里,它们都具有了方法论的重要性。
…… 291
482西方社会思想史
究互动过程,他与勒蓬或其它心理学派作者不一样,后者关心的主要是人类行动的心理驱力而非行动的机制。
但是塔尔德把社会过程局限在心理上的互动范围内,在解释它们时就免不了循环论证。
其次,涂尔干的批评指出,塔尔德在“摹仿”一词中讲述了三个过程:人们在集团生活中形成的共同感;拜倒于舆论与权威之下而对传统规范的留恋;以及自动地重复别人所做的事。涂尔干认为这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最后,摹仿的同心圆的扩散与波动,摹仿的竞争等概念,都带有外在的机械的色彩。
116本能主义A关于人性的“合理”的模型,可取功利主义为代表,“经济人”
、“功利人”的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