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农民,还处于维持生存的边缘上,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只有当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才能为工业化提供所需资金。
■“愚公移山”
毛制定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战略,迅速与苏联的工业化模式脱钩。这种战略思想的形成源自于农业合作社的积极分子们1955年夏天在毛主持召开的大会上所做的经验介绍。当时王国藩合作社的介绍给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合作社,在王的带领下利用冬闲时间上山砍烧火用材来卖。所得收入用于改良土地、购买化肥。由于投入扩大,农业产量增加,在第三年许多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要求加入合作社,因为那些原先贫苦农民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这些人的水平。毛把王国藩合作社的经验介绍给广播电台在全国范围加以宣传报道,使其成为神话。这样毛就将这一事例作为他不同寻常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这样农村的发展就成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农村人口始终占80%。毛将这个在中国唯一充足的资源视为他的根基,他要动员这些大量未被利用的资源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让农民们兴修水库、修建水渠、建设公路、开发新的农田、沿河筑坝以防洪水。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建提高了农业合作社的收成和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农机设备、化肥和消费品的投入。这些需求对建立小型工厂以满足当地农民的生产所需提供了可能。经济螺旋式上升,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和需求,增加了资本积累,同时也为城市的现代化工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农民们的劳动变成了资本。
新的战略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合作社的农民靠自力更生,实现他们的目标。同时也会对官僚机构的权力产生遏制,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增长将会同步进行,促进社会变革,解放群众潜在的生产力。社会革命和生产发展并非矛盾,而是相互促进。
毛的发展新战略从基本思路来看是冷静理智的,它符合世界银行当时对发展中国家所倡导的发展思路。然而,该发展战略与其第二个思路,即“大跃进”的思路联系在一起来看的话就出现了问题。毛认为,靠新的发展战略可以加快整体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可加速重工业的增长;动员农村未被利用的劳动力,建设小型简易工厂几乎不需要资本投入,反而会创造资本,增加积累;现代化重工业的建设不仅可以继续进行,而且还要加速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要同时快速发展。“大跃进”会使中国15年后超过英国。正是“大跃进”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后来的灾难。
1958年5月,八届二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大跃进”。中国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经济政策上与苏联决裂,成为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与其相对抗的第二个中心。
在一些农村,党的地方官员和农民们于1958年初就开始了“大跃进”。农村各基层党组织的决议成为这场群众运动的推动力。为了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在农村建立工矿企业,河南省于4月份就将集体合作社变成了更大规模的联合体。毛激动地将这种联合体比喻为1871年的巴黎公社。河南农民将他们的联合体自豪地称之为“卫星公社”。到这一年底,即8个月之后中国已有5亿农村人口组成了2。4万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平均有2万人,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些公社达到10万人。
人民公社应该是农村新的基层单位,把农业、工业、手工业、教育、管理和农村医疗统筹在一起,就像巴黎公社那样,应该有自己管理的权力。这仅是一个漂亮的理论,实际上真正的统治者是那些公社和下设基层单位的党的干部和党的县级书记。那些本应该自己决定自己事务的农民在公社里却没有决定权,他们被迫为巨大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筋疲力竭地劳动着。
然而,对此农民们后来才有所认识。起初他们以火热的激情参与。毛曾许诺,中国用3年的努力会变成一个人人富裕的天堂。他打动了农民们千百年来那颗期盼的心。他们将火热的激情投入到劳动中,在红旗下、在歌声中参加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农田让(没有经验的)妇女耕作,人人在公社的集体食堂吃饭,孩子们进了幼儿园。在“家庭后院”大炼钢铁成了农村工业化的标志,1958年7月有3万个高炉,到10月增加到了100万个,几百万人进行着赶超英国的“钢铁大会战”。
公社设立了教育机构,培养农村工业化的技术人员,边劳动边学习,培养人的目标是:“又红又专”。还建起了“红专大学”以及夜校,让农民们读书识字,普及乡村工厂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群众要人人成为“技术能手”。毛想用这种方式解决当时进退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现代化的经济需要专业知识人才,而另一方面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无法争取过来为党的领导服务。
在那个年代,许多公社直接按共产主义的形式分配商品,农民们将个人的财产上交公社,而公社在分配劳动所得时却没有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而采用了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原则。
■走上灾害之路
1958年底,“大跃进”所造成的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农村炼铁被证明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为生产出的钢无法使用。由于干部非人道地催促农民劳动,使他们已疲惫不堪,各种错误使农民更加士气低落。许多公社一片混乱。1958年12月中央委员会在武汉召开会议,重新讨论稳定的问题。由于毛的反对,过分激进的政策没有能够出台,仓促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想法被否定,个人财产又退了回去,重新实施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半年后,即1959年7月底在疗养地庐山举行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党内领导人的争斗变得公开化了。毛的老战友、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战略提出了批评,他在给毛的一封公开信中描述了这个发展战略给农村带来的贫困。他被撤销了所有的职务。林彪成了新的国防部长和军委副主席,他在1966年站在毛的一边,是“文化大革命”的关键性人物。
1959年秋,又一次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然而在此期间饥饿这个恶魔出现了。1958年的粮食产量统计中,农村干部在上级领导、直到省级领导的指使下将产量目标越定越高,195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被无限制地夸大,说这年的粮食收成与1957年相比增加了两倍达到了3。75亿吨,而实际上仅生产了2亿吨。1959和1960年同样被说成是粮食收成增长迅速。然而,这两年与收成特别差的年景相比没什么两样。【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1959年粮食产量下降了15%,仅收获1。7亿吨,1960年又下降到1。435亿吨,1961年的收成虽然略有提高,但仍停留在1960年的低水平上。那些曾经许诺要获取高产的地方干部不敢向上面汇报生产目标未达到的实情,收成比1958年还低。国家粮食收购单位按他们自己的意愿确定粮食上交数额,提高上交额度。他们强迫农民上交其赖以生存的粮食。在许多城市的仓库里储满了粮食,粮食出口不断增加,但是在农村却有人被饿死。
雅斯佩尔。贝克尔复述了河南省一位女农民对1960年冬天的回忆:“在走出村子泥泞的路上有十多具未被掩埋的尸体;一些人躺在光秃秃的田野上;有些活着的人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着,寻找一些草籽草根充饥……天很冷,一些活着的人看上去健康,然而他们脸浮肿,四肢肿大,身躯瘦小。有些人在艰难的行走中倒地而死,没有一点呻吟。死者只能躺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因为再没有人有力气将他们掩埋,整个村庄一片寂静。耕牛死了,狗被宰杀吃了,鸡鸭老早就被当地的干部抵作粮食充公了……在邻近的村庄,有一位妇女将她亲生的婴儿杀死,和丈夫一起吃掉,之后她便疯了。另外一个村庄的农民在村支书带领下企图冲入公社的粮库,结果被开枪打死了。”
这位刘女士所在的村庄有300人,饥荒之后幸存下来的仅有80人。后来解放军开着卡车来了,扔下了装有粮食的口袋。刘女士一直认为,这是毛主席派军队来拯救活着的人。
直到1960年期间领导才意识到了农村饥荒的严重程度。中央派军用汽车把粮食运到农村。然而,这对三四千万农民来说已经太晚了。
此外就是与苏联的决裂。1960年7月,赫鲁晓夫突然撤回了苏联专家。他们带走了图纸,许多建设中的工业项目被迫停止,不少工厂停?
小说推荐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文前部分 自序 我的村庄我的国(1)还是从十年前说起吧。2001年春节,我回江西老家过年。基于岁尾年关的一些观察与感悟,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我写了一篇题为“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田野调查,浮光掠影地讲述了当地农民几十年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变迁。这些文字随后发表在《南风窗》上。之所以有
- 最新章:第19章
- 乱三国之南汉复兴
- 作者:东方火花第1章魂归三国(修改)东方这两天感觉万分烦恼,来深圳已经数年了,至今成就有限。看到一些朋友顺风顺水,看到周围很多朋友由于敢于冒险,敢于冲撞,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看到他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深圳有房有车,心中甚不是滋味,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于是,心中那份隐晦多年的蠢蠢欲动再次占据了大脑,自信、
- 最新章:第244章
-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 作者:国亚《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作品相关 前叙·一周末去看望病中的父亲。在与癌症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斗争、经历了将近二十次化疗的痛苦后,父亲已经变得异常衰老与孱弱了。看到这位躺在床上的疲惫地向我微笑着的,面色苍白而憔悴的老人,我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心痛—我实在难以接受、难以相信、难以面对为我从小遮风
- 最新章:第140章
-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 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者(美)夏伊勒(Shirer,W.L 著,董乐山 等译出 版 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5-1-1ISBN:9787501225453 前言 这件绝无仅有的事情,就是缴获了德国政府及其所有各部门的大多数机密档案,其中包括外交部、陆海军、国家社会党以及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秘密警
- 最新章:纳粹德国史-第325章
- 帝国中兴
- 内容简介 类别:架空历史 号称泡妞专家的朱云天跟卢小欣约会的时候突然掉进了万丈深渊,醒来却发现已经身在元朝未年,一帮长得像小偷似的古代黑帮成员亲热的称他为重八大哥。他现在的身份竟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只不过当时的朱元璋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职业是街头流氓,该何去何从,他必须马上做出决断 敬请关注《帝国中兴
- 最新章:第241章
- 一个中国军人在越南的奇遇
- 上部 前传(更新时间:2003-5-7 0:02:00 本章字数:9710 每颗星都有自己的轨迹,然而他的轨迹又在哪里呢 在一座金碧辉煌的楼房的房顶上,一个军人正久久地凝视着夜空“国生”一声呼唤,那军人应声回了头。他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脸庞黑黝黝的,几点疤痕点缀着他那本来十分英俊的面孔,此刻他摇
- 最新章:第65章
-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作者:李耀宇,李东平 这是一个自幼参加中国革命的普通士兵对其人生经历的私人记录。书中虽然没有透露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内幕、描写革命过程的奇峰险壑和波澜壮阔,但作为许多历史细节唯一健在的见证人,他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稚拙平实的一面,革命领袖们即使在战争年代也从不缺
- 最新章:第41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
-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 作者:吴蔚【由文】序 1644年风云际会公元1644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是大明朝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最后一年;清朝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第一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朝的一年,也是灭亡的一年;张献忠建立大西朝的一年。所以,明末社会大动荡中,每个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历史洪流,所表演的角色各各不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