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几个灵魂》第37章


欠泶痰闹腔邸S判愕南珊卓梢韵裥础段С恰返那邮橐谎感χ邪岛妗?br />
我们说这是一个心理现实,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传说和我们意象的特点变化不谋而合,决不会是偶然;另一个理由是,我们发现,不论是谁,不论他是不是了解我们的技术,只要她有同样的意象,转变的规律都一模一样。我见过不少的“毒蛇”,后来她们都变成了孔雀,其中还有一些变成了仙鹤。从没有例外,从没有见到过谁的蛇会转化为兔子、猫或者鸽子。而仙鹤如果想进一步变成凤凰,就比较困难了,凤凰必须有“爱”的元素,而仙鹤中比较缺少爱,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子人格,它带有爱的元素,而且还必须可以和仙鹤“化合”;或者就是要有“核物理”演变,而核物理演变就比较困难了。
第十七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人格意象分解方法调节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格意象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步骤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用人格意象分解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四大技巧,识别、替代、调节和演变。现在我讲一下人格意象分解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我们所做的是对来访者的问题做一个基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用心理动力学的思路来做分析,看一看在表现出来的问题之下,有什么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们也要用意象对话和人格意象分解的思路,分析来访者问题的实质。
第二步,我们需要把来访者的问题具体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出几个概念: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关系模式。
直接责任人指的是直接和心理问题有关的子人格。
间接责任人同样卷入的心理问题,不过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直接责任人间接卷入。比如,直接责任人对别人进行攻击的时候,他支持直接责任人,教唆直接责任人,或者劝解直接责任人等。
关系模式指的是直接和间接责任人行为和交往构成的模式。
第三步,我们可以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随机应变地调节和引导来访者。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选择和设计一个心理训练。这个心理训练应用意象对话方法调节改变子人格。
第四步是根据来访者的反馈修改心理训练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五步,来访者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我们在第三步的时候,可以先针对一个问题做心理调节,而暂时忽略其他问题。在第一个问题得到改善后,我们可以再针对另一个问题做调节。
要注意,我们并不是等一个问题完全解决后再调节另一个,因为在我们看来,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各个心理问题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在其他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想先彻底解决一个问题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一个问题改善后,就调节一下另一个,然后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再回来调节这一个,这样来来回回的调节是更有效的方法。
第六步,评估效果,暂时结束调节。我们说暂时结束调节,是因为调节不可能到达尽头,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也许只有佛菩萨才可以说是没有心理问题的,任何一个人多多少少必然会留下少许心理症结。我们得到满意的好转时,就可以结束心理咨询与治疗。
当然,在实际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你未必需要遵循这个步骤。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与其说是像工厂生产一样的按部就班的过程,不如说是如同恋爱或如同武士的比武,是一个不可以预测的变化的过程。如果你执著于步骤,你会显得非常地笨,因此你需要心理有一个大概的步骤又随机应变,才可以达到效果。只要效果达到了,方法怎么用都可以。
第二节 人际关系问题分析
在人格意象分解的理论看,人际关系问题都可以看做是个人内部的问题。我们相信调节了自己内心的冲突,外在的人际关系就可以改善。
外部矛盾是内心矛盾的投射,我们所恨的人往往是自己,我们所讨厌的入往往是自己,我们所不回避的人往往还是自己。
我们自己可以为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负责。
当然,反过来说也对,所有我们内心的心理问题也都是外界问题的反映。
外人也可以为我们的心理问题负责。
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假如一个人自己的内心达到纯粹的光明澄澈,有大智慧,有大爱心。即使外界环境不好,他也不会有心理问题。反之,假如一个人的外在环境是至善至美的极乐世界,他身边的人个个无比善良、无比智慧,他自己即使有心理问题,也会迅速消解。但是,这些都是空话,因为我们自己和外界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我们可以选择角度,可以把问题归咎于别人,也可以自己担负起责任,当然也可以把有些问题归咎与别人,把有些问题归因于自己。
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归因不合理。过多归咎于他人就会产生攻击倾向,过多归咎于自己的人则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归咎于他人但是不敢反抗转而归咎于自己的人还会产生被动攻击行为。
有些人过分地把问题归咎于自己。
很小的孩子就是这样。当他的父母大吵大闹要离婚的时候,小孩子会可怜巴巴地说:“爸爸妈妈不要离婚了,我再也不淘气了。”他把父母闹离婚的责任归到了自己身上,其实父母离婚是父母的事情,和孩子是不是淘气几乎没有关系。
有些人虽然长大了,心态上还不成熟,所以外界出了什么问题,他都会归咎于自己。比如丈夫虐待妻子,她以为“肯定是我不好,是我不招人喜欢。”这样的人,会走向自卑、自罪和抑郁。
有些人过分地把问题归咎于别人。
罪犯大多是这样的人,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责任。他偷东西,是因为社会对他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身价亿万,而自己却穷困潦倒;他伤人,是因为对方太可恨;他诈骗,是因为别人都太傻了,活该受骗;他强暴妇女,是因为那些女人自找。

仅罪犯会这样,我们一般人也常常是这样。我们工作中出了问题,是因为老板专制、同事是小人、下属偷懒;我们家庭不和,是因为对方太不讲理;我们和朋友有矛盾,是因为朋友小气、自私、不懂事……
造成人际矛盾的原因,最多见的就是因为归咎别人太多。即使是那些喜欢把别人的错误揽在自己身上的自罪、自卑者,在内心深处也一样在归咎于别人。他们嘴上在说,“都是我不好,我不招人喜欢”,而潜台词却是,“你们应该喜欢我,应该更多地关心我,你们不这样做我就会抑郁伤心,就会痛苦悲哀,我需要你们大家怜悯我”。而在他看来,大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直接归咎于别人的人是主动攻击者,而自罪自责者是被动攻击或者说隐蔽的攻击者;被动攻击者不直接批评别人,但是他们会用拐弯抹角的方式间接批评别人。他不说“你对我不好”,而说“我这个人命苦”:他不提出要求,但是在别人高兴的时候,他会突然哭起来:如果别人让他做什么事情,他不会直接拒绝,但是他会磨蹭、会做错、会发生小事故……
依赖性强的人身上,被动攻击出现得多。原因是依赖性强的人不敢直接、主动地攻击,他害怕这样会激化矛盾,害怕发生直接的对立,害怕关系破坏,害怕被抛弃而无人可以依赖。被动攻击是一种有掩饰的攻击,表面上不是攻击,所以不至于引起直接的对立和冲突。
人际关系中的另—个常见问题是回避。回避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恐惧。
我们之所以恐惧别人,归根结底是恐惧我们自己内心中的某个东西。如果自己心里没有让自己恐惧的东西,一个人不会轻易害怕。
我们内心中恐惧的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被禁止的欲望,主要是攻击的欲望和性的欲望。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自己的心中,有—个子人格在努力追求某一个目标,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知道另有一个子人格坚决不允许这个目标实现。追求者日夜不松懈地寻找机会,试图实现自己的目标;阻止者必须时刻警惕,害怕一放松就出问题,这就引起了恐惧。
有时在异性之间,会莫名其妙的出现冲突。而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在潜意识中他们之间有性的吸引力,而双方又都在压抑这种性的欲望。冲突是为了让他们能保持一个足够的距离,以避免危险的吸引力。
回避是克服恐惧的手段,老子说过:“见可欲,使心不乱。”回避了,心就安静了。但是回避久了,自己就不可避免感到孤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