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新说<水浒>(一)》第41章


二、吃何药。三、谁买棺材。四、何人殓埋。
武松很快判断出前面三项是无用信息,于是一听即过。待听到第四个问题,听到团头何九叔时,武松当即打住。
武松道:“原来恁地。且去县里画卯却来。”
他哪里是去县里画卯,他这样说是为了稳住潘金莲。他带上那把尖刀,直接找到何九叔。
何九叔自从火化武大之后,一直就在等着这一天,等着武松。
第二章 胜在德而不是胜在才
这一天来了。武松来了。
武松客客气气地把何九叔请到酒店。到了酒店,武松却又只顾吃酒,一句话也不说。
何九叔本来有心理准备,预备武松来问。现在见武松不做声,反而紧张,捏两把汗。反而是他主动把些话来撩武松。
武松还是不开言,只顾吃酒。什么话也不说。
这样的沉默让人心惊肉跳。
数杯酒后,武松突然揭起衣裳,飕的掣出尖刀来插在桌子上。
量酒的惊得呆了,何九叔也惊呆了,面色青黄,不敢吐气。
何九叔知道武松会来找他,会来问他。他也做好了应对武松的准备,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武松首先亮出的竟然是刀子。
武松很懂得讯问。
一开始不开口,是制造紧张气氛,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对方心中七上八下的时候,又突然拔出刀子,给对方巨大的震慑。
武松捋起双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说知哥哥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闲言不道,你只直说我哥哥死的尸首是什么模样!”
至此,何九叔终于安下心来。他也是有备而来。他从袖子里取出一个袋儿,放在桌子上,道:“都头息怒。这个袋儿便是一个大证见。”
袋子里是什么,我们应该可以猜到。果然,在何九叔的袋子中,有两块酥黑的骨头,一锭十两银子,还有一张纸,写着火化日期、现场送丧人名字。
这包裹里的三样银子,显示出了何九叔的精细(纸)和不贪(银子)。
何九叔果然不贪。
唯其不贪,才保全了性命。
有一条优点,就有一条生路。
而王婆,正因为贪,才置自己于必死的境地。
有一条缺点,也就可能多一条死路。
王婆和何九,两人都是精细人。但最后何九胜出。
胜在德而不是胜在才。
第三章 不许告状
武松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怀疑:武大是被害死的。
何九叔同时告诉武松,一个叫郓哥的半大孩子曾经和武大一起去捉奸,于是武松又和何九叔一同去找郓哥。
郓哥是个精灵小鬼,一看武松和何九叔来找他,马上明白了。
便说道:“只是一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赡,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
吃官司却是玩耍,既是孩子口吻,也是老于世故的口吻。
因为这句话明明是向武松讲价钱。
在市井讨生活,大人个个精明,小孩个个早熟。
《水浒》写市井,异样的好。
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你把去与老爹做盘缠,跟我来说话。”
武松对这个半大孩子的态度,和刚才对何九叔完全不同了。他非常温和,给他银子,还称他为“好兄弟”——眼前这个贫苦弱小混迹社会底层的孩子,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武大,甚至想起了自己——自己小时候,不也这样吗?
确实是兄弟。套用一句阶级分析的术语:他们是阶级兄弟。
五两银子,对武松可能不算什么,但可以让郓哥父子二人生活三五个月了。
三人出巷口一个饭店楼上来。
武松叫了三分饭,对郓哥道:“兄弟,你虽年纪幼小,倒有养家孝顺之心。却才与你这些银子,且做盘缠。事务了毕时,我再与你十四五两银子做本钱。”
后来武松真的兑现了诺言,在自己被解送东平府前,给了郓哥老爹十二三两银子。
郓哥告知武松,奸夫乃是西门庆。至此,不到半天时间,除了具体的作案细节,案情基本清楚。
武松便把何九叔、郓哥一直带到县厅上。对知县说:“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杀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
知县与县吏商议。可是县吏是与西门庆有关系的,他说:“这件事难以理问。”其实知县也同样和西门庆有关系,于是对武松说道:“武松,你也是个本县都头,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你不可造次。”
也就是说,立案依据不足,不能立案。
武松怀里去取出两块酥黑骨头,十两银子,一张纸,告道:“覆告相公:这个须不是小人捏合出来的。”
这下总有依据了吧?
知县看了道:“你且起来,待我从长商议。可行时便与你拿问。”何九叔、郓哥都被武松留在房里。
有证人,有证物,剩下的,就是拘捕嫌疑人了。
至少是立案侦查。
但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知县却回出骨殖和银子来,说道:“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
狱吏马上帮腔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得。”
原来,当日西门庆得知武松告他,早已使心腹人来县里送官吏银两了!
按说,武松也不是一般平民百姓。他的身份还是很特殊的。
第一,他是县步兵都头,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第二,他刚刚帮知县办过一件私密的家事,也算得上知县的心腹人了。
这样的人,尚且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得到官府的公正对待,一般普通百姓,在这样的社会得到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章 官腔骗得进士,骗不得武二
我们看,知县和狱吏所说,完全是官腔。
官腔的可怕处,在于它句句在理,你无法反驳。
而且,这二人所说的话,恰恰成为两种最有代表性的官腔:政治官腔和专业官腔。
可以成为我们官腔研究的典型案例,我们不妨来看看。
官腔第一种:政治官腔。
使用者一般为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官僚。其用途在于确立自己的政治优势,显示自己的政治正确。知县甚至抬出圣人的话以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虽然他所说的什么圣人之言完全是他的捏造,但是,圣人也就是孔子,却被他利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叫圣人?就是常常被人利用的人。
武松没有读过什么书,他不知道圣人是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但他知道圣人很厉害,圣人是伟大、光荣、正确的。
既然圣人都这样说,当然是正确的。
政治正确者便有了政治优势,你再纠缠就属于闹事了。
官腔第二种:专业官腔。
使用者一般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御用学者和专家。其用途在于确立自己的专业优势。狱吏说出一大堆专业术语,令人摸不着头脑,既然你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反驳他,他马上就占有了有利的专业优势。这是官腔的第二种。
他既然有了专业的优势,你再纠缠就属于不懂事了。
简单地说,官腔既是一种说话方式,更是一种话语权。
像我们上面分析的,县令掌握的,是政治话语权。
县吏掌握的,是技术话语权。
老百姓,没有话语权。只能忍气吞声。
但是,武松哪里会被官腔吓住呢?他倒不是不怕官腔,或者有什么办法对付官腔。他根本没有耐心听官腔。
第一,不管什么政治正确,不管什么圣贤之言,他只有良知。所以,金圣叹在知县的“圣人言”三字下批曰:“三字骗得进士,骗不得武二”。他没有读什么圣贤书,他也不管圣贤怎么说。他只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第二,他也不懂什么专业术语,他只要常识。他只知道,哥哥被人谋害了,弟弟必须为他讨还公道。
是的,对付官腔的最好武器,就是良知和常识。
不跟着官腔绕弯弯,跟着官腔绕,会把你绕得一点道理都没有,一点脾气都没有,一点头脑都没有。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随你说千道万,我就坚持一点:良知和常识。最简单的思路,有时恰恰是最正确的思路。最不易被别人的官腔愚弄和牵着鼻子走的思路。武松就是这样的个性,这样的思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