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第39章


听觉有“掩蔽效应”,当几种“声强不同”的声音传入耳朵时,只能听到最强的声音,而较弱的声音就听不到了,即弱声音被掩盖了。
一个声音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人的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使人产生听觉,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的“掩蔽”。
在古典评书中,哪位要是释放暗器的时候,总是大喝一声“着镖!”呵呵!评书总是这么说来赚听众的,其实他的真意不是提醒敌人注意,是利用听觉的掩蔽特性,来增加自己暗器的杀伤力。
人在观察判定事物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
由于人的生理因素的限制,人对刺激的反应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条件下,反应时间约为0。1-0。5s,对于复杂的“选择性反应”,时间达到1-3S,要进行复杂判断和认识的反应时间平均达3-5S。
现代科学证明,比较各类的感觉的反应时间,发现听觉和知觉的反应时间最短,约为0。1-0。2S,其次是触觉和视觉。
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反应速度。
应通过训练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
那么我们的国术中,那些单式、套路、格斗的对练等等,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人通过武功的锻炼,确实能提高人的反应速度,这个反应速度可以说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人的反应速度提高了,不练武功我们参与任何工作都是有好处的。
内家拳训练是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和我们身上的206块骨头都有关系。和我们的筋、骨、皮、肉、毛发、眼神,都有关系。在简单的拳式中,这些都是能练到的东西,云深祖师的崩拳里得含着多少东西?
哪练不到也不行。
我和父亲当年做过一个游戏,今天说出来大伙听听。
背对着父亲坐在凳子上,眼睛微闭,父亲用宝剑的剑尖在后背滑动,但不触及身体,由我去感觉剑尖的位置和走向。
玩这个要静心,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心静才能出功夫,这个我说说就算了,不算是我教的,这个我也没打算普及。这种训练对自己的知觉和触觉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戴着口罩打过拳,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喜欢也很不习惯。呼吸不是很顺畅,我觉得最受影响的是“身法”。
这个只是在家族的看护下,偶尔的练习下而已。当时父亲也不讲为什么,自己也想不出来。
父亲教过捂着耳朵站过鸡步,也就是鸡形的定势步子,各支系的传承不同,这个就不用统一了,一脚独立、一脚离地或者半离地都可以,捂住自己的耳朵,你会发现很难掌握平衡。玩的时间长了,慢慢的站的稳当了,从中也发现了耳朵,那种在武术中保持人身体平衡的那种特殊的功用。
玩这个如果眼睛闭上那效果就更好了。
虚虚实实神会中
实虚虚实手行功
这些东西目前在地球上还没人吐露过,我作为外星人在地球的唯一代表,今天就破个例了。
呵呵!说个笑话而已。
内家不是换好衣服站好姿势才叫练拳。
练拳这个玩意得融入你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不离拳意,从生活中去找方法。只要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
内家都知道本来就是很难,在练习过程中,也适当的得给大伙打打气。没准你就能创造独一无二的训练方式,没准你就是下一代的形意宗师。
形意拳门最忌讳就是“口练”,边练边说的人,气是“搂不住”的,有点功夫都从喉管跑了。
还忌讳“坐练”,练完了大屁股一撅就坐下了,练功夫汗毛孔都是开的,气血都跟着动,一坐就出毛病了,和汽车的急刹车一样,对发动机什么的都是有伤害的。
中医还讲“夏不睡石”呢!防止阴气入体,练武的人更要“娇气“,因为不练功夫的人,他的穴道他的经络是一辈子也打不开的(特殊修行方式除外)。
你的穴道是打开的,你受的伤害可能比不练武的人还大。
形意拳我最喜欢的是“意练”!
不方便练拳的时候思想在练,随时带着拳意,那时间长了长进就大了。练拳进入内家的境界的标准,就是打开活跃你的大脑,你的思维会随着练拳慢慢的变得缜密,脾气慢慢变得沉稳谦和,走路肚子领着走,绝对没有外八字的步型,最起码的脚尖顺直。
走路的时候肩膀不会左摇右晃,形意拳出腿踢人的时候,肩膀都不动,走路怎么乱晃肩膀呢?
两肩膀总是下垂的,没有端着肩膀的,因此练形意的给人感觉就是手臂被比较长,走路有个猿像。
面部总是舒展的,内家高手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这样的面部表情,影响内息的运行,时间长了伤身体。
练拳多了、功力深了,心理承受能力慢慢的加强会越来越强。
集中营最可怕,也不见得比站一小时三体式可怕。
练功就是吃苦。抵御身体、生理和心理的两种痛苦,磨练自己的意志,达到你自己的武道最高峰。
通过内家拳的练习,如果你真学进去了,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能“容事”。
天下啊!能使你发火出手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呵呵!
天、地、人三根能凝结于身,此人将得武道乾坤也……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53 六大形象合说
形意拳写到这里,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练到这个地步该有点自己的东西了。习武要自己体悟出点什么。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形意拳学拳叫“画东西”,这个不是西方的油画,而是国画的泼墨山水,和师傅学画画先要临摹模仿,学那个样子,然后才是神韵,这个神韵师父是教不来的。
师父可以告诉你这条路,你自己独自踱步的时候,自己去体味那个意境,拳中的风景无限,需要打开你的大脑去感悟。
练了龙、虎、猴、马、鼍、鸡,这六大形象,现在你可以练习真正的五行连环拳了。
在天津国术馆传承的武学中,这个五行连环拳有狸猫上树,白鹤展翅、鹰熊合演(也叫步步鹰熊)、鼍龙浮水、追风赶日等等,比其他支派的连环拳,多了不少东西。
鹰熊合演可以慢慢的从劈拳上去体味。这时候可以加练这个五行连环拳了。这个拳法以后慢慢的再讲。
这六大形象和五行拳是不能分割的。
龙形的起式是脚做个劈拳,龙形的落式难道就不是劈拳?虎形就是个双劈拳啊。
呵呵!虎撞和马形有无相近之处呢?
猴行步和鸡步有什么不同呢?
猴的转身叼打不好练习,那是你没从劈拳的转身去找,虎托和以后学到的鲐形力道是完全一样吗?
猿猴坠枝练的就是个触感,这里边有反关节的动作,猴对自身的体重把握的是恰到好处,应用自身的重量,才是猿猴坠枝的秘密,这是巧练,猴子无一式不奇巧。
换成狗熊掰棒子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老熊的力玩的是厚重,不是利用体重了,是利用身形和身势。
打破身势无遮拦。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和一头老熊摔跤的场面,还没动手你就觉得吃亏了,因为“老熊精“的身架降伏着你,在它面前一站你就觉得吃亏是不是?
这就是身势,说白了就是身体的造型压迫着你的神经,让你觉得自然矮它一头。
马形的步伐和炮拳的步伐既有形同之处又各有巧妙不同,马形走了个虎跳涧的步。写到这我要问一句了,诸君练形意拳到今天,炮拳都是之字步伐吗?
没私下里走走直的吗?
马形的也没私下里走几个直线的练练吗?
呵呵!那以后你学鹞子翻身可怎么办呢?
杂式锤里边的炮净是直线的。
鼍龙也走“之“字步活腰活肾,可以练通人的小臂,那小臂汗毛的反映,那是相当的警醒。鼍行得下苦功夫去练,说个笑话啊,鼍龙浮水式子练的精,你玩玩太极的抱球式子,没人知道你是外行,这时候你可以当领导了,什么领导呢?
动手的时候你一“领”他就“倒”。这是练成了鼍形的必然反应。
你的脊椎配合上腰的力量,发力的时候是腰围,电线杆子的粗细发力。敌人的没练通这个劲力,你一接触他的手,就感觉到了他脊椎各节的力道,轻轻一破他就倒了。
没“联通”这个劲力的人,脊椎和腰筋合不上,独立的脊椎就是个麻杆,电线杆子碰麻杆,一碰一转就倒了。这个东西要下苦功夫去练啊。
那么大的太极拳也练抱球,意思都一样,各有各的窍门。别抓死的,一招半式打不死人,玩的就是敌人的重心,一带、一挂身子贴进去,重心一失去平衡,咋打咋有的东西。
敌人的间架抱的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