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49章


ダ瘛D训涝孜叶运母改该挥腥甑陌穑俊?br />
【解析】这又是宰我在抓孔子的软肋,事实上宰我的逻辑很出色,孔子完全无法驳斥,只能用“心安”这类话来搪塞,之后在宰我离开之后在背后批评他。
服丧三年,时间长不长?在今天来说,肯定是长。
从宰我的逻辑能力和对旧事物的抗拒来说,他实际上有足够的潜力成为一时的大家。
【现实解说】其实,服丧几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对父母多一些关心。
12。22(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孔子说:“(宰我)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解析】这段话在《论语》中也是紧接着上一段的,可以肯定就是在说宰我。在传统的解说中,都没有提到这是在说谁。
可以说,这个时候孔子对宰我已经厌恶至极,看他做什么都不顺眼。孔子说过君子不下棋,这时候又说宰我下棋也比闲着好。可是宰我如果真的下棋呢?孔子就要说还不如去睡觉了。
关于孔子说的是什么棋,自古以来也是说法不一,有说是围棋,有说是象棋,还有说是一种总共十个棋子的一种棋。不过,下什么棋并不重要。
【现实解说】孔子的话很有道理啊,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还不如打打电子游戏看看网络剧。
12。23(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宰我)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解析】不用说了,这话还是说宰我。孔子的看法,宰我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自己不去做。如果孔子是在说一个资质本身很差的人,就不是上面这样的说法了。或者说,如果一个人资质很差,孔子根本不会去说他。
所谓德之不修,就是本身具备德,但是不去实施;所谓学之不讲,就是本身有学问,但是不去发挥。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宰我。孔子拿宰我做反面教材,提醒自己要注意这些方面。
宰我真有这么糟糕吗?没有。
【现实解说】坚持自己的思想并不容易。
12。24(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孔子说:“都四十岁了还这么让人讨厌,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旧译: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解析】历来的注解都没有说明这是孔子在说谁。实际上,这还是在说宰我。
宰我的生日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大致推算与子贡颜回等人相仿,也就是小孔子三十岁上下,因此这个时候也就是四十岁上下,孔子岁数大了,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孔子的学生中,有成才的有不成才的,有孔子瞧不起的,有让孔子喜欢的,但是,“见恶”的只有一个,就是宰我。尽管孔子这时候也不喜欢冉有,可是冉有是有成就的人,孔子不能说他“其终也已”。
宰我最终离开了孔子的学校,至于去了哪里似乎是个谜,有人说他去了齐国当官。离去之后,似乎宰我再也没有与老师和师兄弟们有过联系。在宰我离去之后,孔子似乎有些后悔,毕竟宰我跟随自己这么多年,最终没有能够出人头地,自己这个老师也心怀惭愧。所以,在宰我离去之后,孔子再也没有提到过他。
【现实解说】过了四十还没有弄明白自己未来的人,这辈子就算了吧。
有若
12。25(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级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解析】说来说去,有若在讲孝悌,还是孔子最老的那一套,显示他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
有子,就是有若。孔子弟子中被称为子的,一个是有若,另一个是曾参。由此可见,有若的地位挺高。但实际上,有若的学术水平是比较低的。按照《左传》记载,有若是个勇士。吴国和鲁国打仗的时候,鲁国实力不行,连吃败仗,季孙急了,于是选了三百勇士,要趁天黑闯吴营,刺杀吴王夫差。可是后来有人劝季孙,说是吴军实力强横,这三百人都是鲁国的精英,到时候杀不了吴王,反而三百精英必死无疑,那鲁国不是要完蛋?季孙于是取消了行动,这三百名精英也算没有去送死。这三百精英中,就有有若。
问题是,有若的话为什么能够占到整部《论语》的第二条呢?先来说第一条理由。
有若的长相很像孔子,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冉有等人为了缅怀老师,就让有若扮装成孔子的样子,接受弟子们的敬礼并且解答大家的提问。实际上,就类似于总教授。可是好景不常,没多长时间,大家认为有若的学问太差了,取消了他装扮老师的资格。但是不管怎么样,有若因此在弟子们心目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从历史记载看,有若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特型演员,第一个是优孟,他扮演了孙叔敖。
从内容看,《论语》的修撰应该是孔子的徒孙一辈,而且应该不是子夏的门人,而应该是与有若和曾参的门人合力修撰,因此,为了尊重老师,他们就在文中称有若和曾参为子,其余的人就没有享受同样的待遇。
【现实解说】孝悌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对于今天来说,这些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今模仿秀很流行。有若要是活到现在,每天不用干活,也能腰缠万贯了。
12。26(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法为原则,也是不可行的。”
【解析】和为贵。但是和只是表象,只是结果,只是目的,而不是根本,礼法才是根本,礼法范畴内的和谐才是正确的。简单地说,和谐固然可贵,但是不能为了和谐而丧失原则。
有若所强调的,正是孔子所坚持的。所以,有若之所以能够在孔子去世之后被推上老师的宝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意,这个和为贵的和,并不是和气的意思,而是和谐。不过到了现在,和为贵的含义已经变成了一团和气的意思。
【现实解说】用到现在,也就是在法治的框架下建设和谐社会。违背了法的原则,和谐社会无从谈起。以非法的手段制造和谐,都只是虚假的无耻的。
12。27(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我们备用网址:。。≯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就接近于义了,意思就是说话算数;对人恭敬,那么就接近于知礼了,就能避免受到羞辱。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是(信和恭)可以遵循的。(旧译。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解析】前后三句话,用的是同样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说旧的翻译是错误的呢?因为按照旧的翻译,第三句和前面两句根本没有关联。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有若说这些话的情景,那应该是有若给弟子们上课,有人问:“有老师,您说的义啊礼的太深奥,我觉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到。”有若就说了:“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是义,那么你就做个讲信用的人,这样就接近于义了;如果你理解不了礼,那么你就做个谦恭的人,也就接近于礼了。信和义,恭和礼的关系就像亲人一样,所以,如果理解不了义和礼,遵循信和恭的原则也是可以的。”
可以说,有若对于孔子的学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确实很透彻。至少在《论语》中所选用的,都是精品。
【现实解说】有若的这段话的现实意义非常强,如果人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