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向历史借IQ-第3章


史家评论“萧规曹随”都有极高的赞誉。尤其是二人并不因为彼此的嫌隙,而以私害公。萧何廓然大度,尽弃前嫌的举荐曹参;曹参也尊崇萧何贤能,一切政事据以榜样,清静无为。彻底扭转了汉初因长期战争遗下的残破经济现状,也奠定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
中国历史,大凡在改朝换代或权力核心转移之时,总一本“新人新政”、“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统思维,恨不得大刀阔斧,将前人典例规章翻个两翻。随手捻来,汉朝就有两个例子。
其一是汉武帝即位,西汉政治从“无为”转向“锐意兴革”,以至赋役繁重,民不堪命。还好武帝晚年及时醒悟,下轮台诏(习称“罪己诏”)封田千秋为相,回复萧、曹典章治事,才又重新稳住汉朝的根基。其二是“王莽改制”。结果单是钱币改革一项,各种大小不同的货币面值,竟多达二十八种,造成币制混乱不堪,农工俱废,也埋下了新朝灭亡之机。
时人有歌:“萧何为法,明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可以看出政治改革还得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才不致“呷紧弄破碗”!智慧悟语:我们不能只是为了“新鲜”而力求改变。
前人的经验,有时就像一盏前行船尾的灯,它照耀后来者即将经过的航道。懂得借取经验,就容易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6。陈平的不传奇谋
陈平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一位要角,他本是河南的美男子,年轻时先是投入项羽的阵营,后又转而效命于刘邦。
陈平离楚归汉,有一回,他独自提着行囊坐船渡河。在渡船上,眼尖的船夫看到他行李沉甸甸的,料定其中必有金银珠宝,心生歹念想要谋财害命。机警的陈平察觉到船夫的阴谋,便故意脱光衣服,假意上前帮助船夫摇橹划船。顺手又打开行囊让里头的衣服、书籍露了出来,船夫一看囊中并无贵重财物,才打消了盗念,陈平这才平安逃过一劫。
后来,楚汉在成皋展开会战,陈平深知项羽的参谋总长范增是项军中的灵魂人物,就向刘邦提出“反间计”。当项羽派范增和使臣来谈判时,故意以好酒好菜款待范增,以粗茶淡饭应付其他使臣,一面派人散布谣言,说是范增即将叛楚。项羽果然中计,不再信任范增,不久范增愤然离楚,项羽也因此没了军师,造成大军覆没、形势每下愈况。
太史公司马迁赞誉陈平“六出奇谋,有计必售,无谋不灵。”史书也记载陈平曾经献计刘邦讨平臧荼、拘捕韩信、奇袭陈豨、诱杀黥布……但这些奇计的详细内容,因为刘邦刻意隐藏,陈平自己也认为“此等阴谋,非君子之所当为。”而显得神秘莫名。
直到东汉大儒桓谭著《新书》二十九篇,潜心考证,才使得这些“奇计”不致成为“不传之秘”。成皋之战陈平所使的“反间计”和“激将法”,甚至后来刘邦称帝后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平城,陈平以“傀儡计”解了平城之围,这些计谋的梗概才一一掀了出来,教后世对陈平的脑筋动得之快,佩服不已。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陈平一人之智远比千军万马更有价值。
智慧悟语:将“智慧”和“经验”藏在心中,深怕别人因而得利,是会导致自己失去更多的愚蠢想法。
而不懂学习和利用别人的智慧和经验,更是无可救药的低能者。
7。霸王别姬
公元前二○二年,楚汉进行最后决战。
韩信率三十万大军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一层层铜墙铁壁将项羽十万大军重重围困,任凭项羽如何左冲右突,也只是损兵折将、无法突围。
张良为了瓦解项羽军心,派人找来一些会唱楚歌的人,每当夜深人静,如泣如诉的楚歌声便传进楚军营垒,引得楚军思乡不已,纷纷开小差逃走。
项羽困坐愁城,一迳喝酒解闷。他钟爱的妃子虞姬安慰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大王不要太难过了。”项羽以悲歌回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歌,从旁唱和道:“汉军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突然从项羽腰间抽出佩剑,自刎而死。
虞姬一死,项羽带领数百江东子弟兵突围,一路转战到乌江边只剩下二十六人。此时,乌江的亭长劝项羽搭船尽速渡江,日后东山再起。但项羽苦笑说:“我带了八千子弟渡江起兵,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我何颜见江东父老!”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结束了三十一岁的一生,也结束了楚汉相争之局。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武勇之将。传说项羽大喝一声,对方的马儿都会吓得蹬蹄后翻。
在彭城之战,项羽仅以三万军士杀了刘邦二十万大军。到了垓下突围时,他将二十八骑分作四队,自己从山头俯冲汉军阵营,一日九战,杀了几个汉将和数十个汉兵,到乌江边清点人数,仅失二骑。
相对于项羽,刘邦则是一位善于用人的领袖人物。刘邦有一次和大臣们谈话,检讨了刘项成败的分野。他说:“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要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wén /rén /shū /wū¨要率百万大军,冲锋打仗,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天下豪杰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好谋士范增,却不会用他,所以失败了。”
项羽骁勇善战,能够以一当百;刘邦却是以一人驾驭万人,为了达成目的,当忍则忍,统合作战;一为将才,一为帅才,以将对帅,成败其实早就不说自明了。
智慧悟语:一个好的领导者并非是全能的,但他总能掌握和善用比自己更为优越的人。
当你在往成功的途中时要结交杰出的人,套句现代的术语,就是要建立好而广泛的“人脉”,这样,你便可以更为轻松到达顶端。
8。蚌病成珠
完成中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轻时在汉武帝身边官拜郎中,经常随武帝巡行各地,见识渊博。三十六岁时父亲司马谈病逝,临终遗命,要他禀承父志,完成孔子写《春秋》以来中断的史书记事。
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花了几年时间着手准备资料,但在这时,天降横祸,差点毁了他的一生。
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兵败被俘。武帝因为李陵没有为国捐躯而勃然大怒,朝中百官也都一个个落井下石。司马迁独排众议,说道:“李陵平素为人,忠孝信义有国士之节,这次仅率五千骑兵,歼敌万余人,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因无后援而被俘。我深信李陵是诈降的,他一定会找机会狙杀单于归回汉朝的。”
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辩解,加上百官群起而攻之,便将他处以“腐刑”(受阉),打入狱中。司马迁遭此打击,几度想自杀,但想到父亲临终嘱托,决心忍受屈辱,在狱中经过多年艰苦写作,终于完成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中国文化最宝贵的遗产。
司马迁写过一封脍炙后世的信《报任安书》。这是他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获罪下狱,即将处死,司马迁用来鼓励任安的肺腑之言,也是借以明志的书信。其中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古往今来,富贵之人都与草木同朽,只有圣贤之人能流芳百世。周公被拘,作成《周易》;孔子困厄,作成《春秋》;屈原被逐,作成《离骚》;孙子肢残,作成《兵法》;吕不韦贬谪,作成《吕氏春秋》……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就因世俗混沌,才须追往思来,寄大志于书中,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如此,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了。”
成语“蚌病成珠”,讲的就是一个人在裂肺摧肝的外在煎熬中,以强烈庄严的心路历程去克服,从而展现源源不绝的生命价值,超越命运悲剧的巨大成果。
历史上这样凛然持节,在困厄环境中犹让生命发光发热的贤者不少,单是汉武帝时,就有牧羊北海十九年的苏武;出使西域遭匈奴羁留的张骞。故事至今仍栩栩如生,流传百代,也都是“蚌病成珠”的最佳典例。
智慧悟语:我们并非生而完美,面对危险和困境也有逃避和懦弱的时候;要达到完美存在的最高点,必须对生命的核心价值有所判断,才能以无比坚定的意志来完成。
英雄的旅程无非是考验与折磨!
9。王昭君“向前行”!
汉光帝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匈奴王呼韩邪到长安朝觐,请求和亲。
汉朝从高祖到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