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115章


抓住麦克阿瑟狂妄自大,又没有指挥大兵团在广大地域作战的经验,判断美军将在
仁川登陆,便果断决定从中国南方调兵北上,组成东北边防军,这支部队后来成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李际均称如果当时没有“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战
略预见与战略预置,就没有后来的胜利。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相反的是,麦克阿瑟
仅凭想像和直觉,在“圣诞节攻势”中,亲自把美军赶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包围圈
而遭到惨败。在中国出兵朝鲜后,美国人曾经发出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的叫嚣。
对此毛泽东表现了大战略家的从容。他指出:不要说苏联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杜鲁
门不敢冒险打一场原子战争,就是真想在朝鲜投原子弹,也没有义务通知对方。美
国的核讹诈破产。
亲历朝鲜战场的李际均对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战略艺术记忆犹新。比如:第一次
战役胜利后,敌人退到清川江左岸固守。如何打第二次战役,当时有两个主张,一
个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另一些人主张乘胜追击。如果
按后者主张去打,第二次战役不会取得那样大的胜利。又如1950年底,我军突破
“三八线”后,已出现物资供应的困难和军队疲劳的征兆,为防南进过远,为敌所
乘,毛泽东和彭德怀立即部署就地转入积极防御作战。此举为后来战役的胜利创造
了条件。再如1953年夏季停战签字前夕,敌人仍采取种种手段破坏停战。毛泽东和
彭德怀决心再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战役,以打促停,结果收复大片土地,歼敌
10多万,从而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实现朝鲜停战。
李际均深有感触,战争不仅是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而且是两种哲学、两种战
争智慧,以及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同时他也意识到,人与武器同等重要。越是
以弱胜强,人的能动因素越起决定作用;越是现代高技术战争,武器装备因素对胜
负的影响越大。这一点在后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得到充分
证明。
李际均说,抗美援朝战争不但使他经受了锻炼,而且也使他感悟了很多的道理。
1951年夏天,部队在朝鲜战场完成连续5 次战役作战任务后,从“三八线”以
南回撤到成川地区休整。有一天宿营在半坍塌的防空洞里,他发现一本被人丢弃的、
撕掉了封面的小说,里面有些书页已经缺损,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苏联反映卫
国战争的小说《恐惧与无畏》。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刚上战场的年轻战士怎样在战争
中成熟起来的故事。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带着这本书返回祖国,至今仍珍藏着。
50多年过去了,他从这本书中,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悟出:在生活的道路上,
或许要经历从恐惧到无畏的三次升华,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当一个人初上战场时,在枪林弹雨中,不论阶级立场多么坚定,那颗未经战阵
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随着战争经历和血与火考验的增多,一个战士成为
英勇无畏的人。他称这是人生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一次升华。而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二
次升华,“恐惧”已经不是生存本能的反映,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即从最困难的
方面准备,向最好的方面努力。从个人来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国家和民
族来说,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三次升华是到了人生的
冬季,能积极而坦然地对待生命的凋谢。
如今李际均完成了三次升华,使得他对抗美援朝“遗产”的剖析更为深刻和新
颖。
李际均有关抗美援朝的“遗产论”引起中外军事家的关注,许多国外的军事科
研单位在转载他的文章时都加了“编者按”,认为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克劳塞
维茨”,对军事理论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其作品不得不读。
李际均(3)
孙子兵法“柔武”战略应得到发扬
2002年8 月,李际均的《论战略》作为“当代中国军事学资深学者学术精品丛
书”的一种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书中首次提出了“战略思维论”,引起全球军事
界的关注。
在这部专著中,李际均以战略思维的规律和特点作为研究对象,把战略文化、
战略遗产纳入研究范围,通过纵横比较,研究古今中外的战略文化和战略遗产,揭
示战略思维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外战略思维的差异,为研究战略指导及其规
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填补了我军战略学中“大战略”的空白。
李际均称,他的研究,“不是出于兴趣和为了获得一种发现的快乐,而是作为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怀着强国的夙愿,参与我们饱经忧患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集
体沉思”。
李际均认为,战略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政治是国家利益的总代表。国家利益是
战略的最高准则,任何战略思想与战略方案的提出都是为特定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从来没有超越国家利益之外的战略。而战略问题的最高层次是战略思维,这是一种
伟大而又危险的思 维;创造文明或毁灭文明、正义与邪恶、社会进步或倒退,都
取决于战略思维的正确与否。 
新军事革命带来战略思维的变革,随着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
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美国实际上主导着这场新军事革命,它的优势在历次战争
中得到体现。这使得中国普通的老百姓都在思考:中国的军事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
作战能力与美国到底有多大的距离?
作为中国当代主流战略家的卓越代表,李际均认为,单纯从军事角度看,新军
事革命无疑是一种发展,但它不能决定一切。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新军事革命也是
一柄双刃剑,是飞去来器,它不会使最发达的国家更安全,却可能使世界更加安全。
超级大国从海湾战争和轰炸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受到激励,强化了以武力图谋
霸业的观念。他拿科索沃战争作例子。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以航空兵和导弹对科索
沃实施了“外科手术”,使美军几乎是“零伤亡”而取得胜利。他质问道:“在科
索沃战争中,如果北约不袭击南联盟的非军事目标、不破坏人民的生存条件,北约
能取得胜利吗?如果死伤的绝大多数是普通居民、被摧毁的许多是民用设施,这场
战争能算是人道的和合法的吗?”
李际均意识到,从历史上来说,军事革命能使战争手段与规模升级,但对胜负
却没有根本影响,甚至往往走向军事革命之设计者的愿望的反面。而信息战虽使其
领先者在军事领域创造了新的优势,但它同时也为别人提供了不用飞机导弹就可进
行越洋攻击的新思路和手段,为不对称作战的样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他提
醒人们注意,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挑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认真研究和准备对付高技
术战争。对现在的中国而言,我们就必须在加快国防科研步伐、努力发展自己的高
科技兵器的同时,努力创造一些符合“等效威慑”和 “不对称作战”要求的新的
作战方式和手段,而绝不能硬性模仿对方的编制体制和作战方式,仅在对方占优势
的领域作“狭路相逢”之硬拼。 
他还认为,面对新的军事革命,我们的战略思维的基本原则也必须有相应的变
革。如果说20世纪的战争和战略是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那么面对新技术战争的出
现,21世纪的战争和战略应当接受《孙子兵法》的基本思想。
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思想的高度
成就,它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认
识到需要在《孙子兵法》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获得尽量避免流血而又达成战略目的
的智慧,建立“非零和对抗”的安全观。
李际均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会长,一直对《孙子兵法》怀有深深的敬意。
他认为《孙子兵法》对研究当代国际军事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正如20世
纪的战略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一样,21世纪的战略应当受《孙子兵法》的“慎战”
“全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启发,建立一种“非零和对抗”的安全观。中国
的“柔武”思想,是对单纯“尚武”的超越。大国之间应当良性互动,合作而不挤
压,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