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111章


还有人这样质问李希光:就像现实中人们说话一样,那些喜欢在街头评论几句
的,只能说明他对某一件事情的关心;但如果他还没说话,你就让他先说出自己的
名字、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你觉得这个人会如何感受呢?
互联网上引发的激烈议论可能连李希光本人也没想到。作为一个新闻学教授,
李希光多年来就十分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以及言论发表者的透明问题。他曾这样表达
他对网络中“无序”状态的担扰:“网络是这样的,比如说,他的真名从来不暴露,
是男是女不知道,中国人美国人也不知道,一个人还是100 个人也不知道。我一个
人光天化日地站在角斗场里,我是实名制的人。匿名的人呢?周围你看不见任何敌
人,他们可以从各处向你发来暗箭。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国内有两种原因不署真
名,一个是传统观念害怕受惩罚,另一个就是他知道自己正在编造谎言或者正在对
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我们讲新闻自由有一个原理:你有言论自由,但不能在看电影
的时候喊失火,(这样)很多人会被踩死,是要制造社会恐慌和混乱的。”
应该说,这是李希光提出“网络实名”的最基本的动机,他是持着一种负责任
的态度要求加强网络管理。这个观念与人大会议“加强信息安全和遏制网络犯罪”
的提案和议案不谋而合。
李希光提倡“网络实名”还体现了对受众负责的良苦用心:“因为你用真名,
你说你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这时候你写清华大学怎么怎么好,大家知道因为你是清
华的。如果我用了假名,我不说明我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我讲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怎
么好,大家会讲可能很好,公众就这样认为。事实上这个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
的一位教授,这就不公正,这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
而访谈之所以引起哗然,似乎与李希光当时的表达或记录有关。他要表达的真
正意思是“人大应该立法禁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谎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的名
誉”。这个准确的表达我们可以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网站上找到。
其实在这场“网络实名”风波中,了解李希光的人还是对他的担忧表示了理解。
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对于李希光所担心的侵权问题表示理解。他承认网络言
论更容易产生对人的侵害,应该引起注意。但是否一定要用法律的方式来规定必须
使用真名,否则就是违法,这很难说。对于网络的法律管理,把握好两个原则即可
:一不危害国家安全,二不构成侵权。他认为,民法规定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
权利。著作权问题和侵权问题是不同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必然结 论:用
真名就不会侵权,用假名必然侵权。署名本身并不能表明必然恶意或者必然善意。 
国内知名中文论坛凯迪网络总编牧沐认为,网络发言者实行实名制登录,的确
有助于维护网络互动区域的秩序,那些动辄换一个ID(网名)上来信口开河的现象
将会大大减少,不实信息将被有效遏制。互联网这个舆论平台的公信力也将大为提
高。但应该看到,采用实名披露某些敏感的人和事,给发言人带来的风险很大,强
硬地规定公开发布信息者必须采取实名,必将影响这个相对还比较脆弱的网络传播
渠道。
在这场“网络实名”风波中,李希光表现得很冷静,并没有迎头痛击,因为他
知道,对于这样敏感的问题,如果火上浇油未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他希望全社
会都来关注网络的规范化管理,以免这个现代的通讯线路被人利用,导致社会诚实
的丧失。
“李希光事件”引起的争议让人想起多年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所引发的全
球大讨论。
1997年3 月2 日,“美国之音”组织了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几位学者,对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展开了大批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林培
瑞在节目中对书的作者进行人身攻击,并拼命为美国媒体辩护。林培瑞说:“这本
书指责美国人的白人至上。这不能说是美国高人一等,这是美国人的特性决定的。
这本书还指责美国的媒体都是有计划地反华,这也是不正确的。美国媒体报道中国
的那些文章是根据读者和市场的需要采写的。美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只要有人
带头写,美国的其他记者就跟着写。我们美国报纸根本就不反华,报纸给谁办的就
得为谁说话。而《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这本书的作者完全是为了拿稿费才去写这本
书。”3 月4 日,“美国之音”再次组织了六七个人对这书本进行批判。
接着国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首先是对李希光“妖魔化”一词的质疑,有学
者认为,李希光关于“妖魔化”的定义,在学术上是个彻底的“伪概念”,因为它
违背了传播学理论中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被李希光界定的这个概念,如果拿到任何
一个传播学系的课堂上去,老师只能给零分。在清华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的一
次关于“妖魔化”的讨论会上,李希光对“妖魔化”的概念作了较清晰的定义:妖
魔化的报道不是指天灾人祸式的及一般性的批评报道,而是指那些令人读后对中国
(包括国家、民族和社会)产生厌恶、憎恨或仇视态度的报道。
“妖魔化”的争议尚未平息,许多人把矛头对准了李希光在《妖魔化中国的背
后》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结”。身在国内的李希光当然首当其冲地遭到舆论
的围攻。
所谓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兴起的,
一开始的表现是与反对西方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许纪霖教授曾把20世纪90年代中
国反西方主义归纳为“三波发展”:第一波是90年代初何新的种种反西方言论;第
二波是1994年后, 在知识界出现的反西化思潮,如张颐武、陈晓明的后殖民文化
批评,甘阳、崔之元的制度创新说和盛洪的文明比较论;第三波则以张 藏藏、宋
强等人所著《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中国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一波接一波的
反西方理论或学说都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而“民族主义”真正谋求到
“独立的话语权力”并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它的力量则应以《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
为一个象征性标志。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希光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正好“顺应”了中国“民族
主义”的潮流,似乎是对号入座地进入了“民族主义者”阵营。一时间,李希光成
了一块无比醒目的“靶子”。李希光不无遗憾地说,“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被妖
魔化了的词语。在人们心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狭隘和偏见的代名词,这个词语用在
我身上就像“文革”中人们在我头上扣“帽子”一样。李希光坚持认为,他没有看
到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情绪在中国上升,而看到的恰恰是相反的景象:在市场经
济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在消失和被遗忘。先秦儒家利义观是
见利思义,以义节利,反对见利忘义,现在还是应当提倡,讲王道,不要霸道,为
官要公忠体国,个人道德是见义勇为,商人要童叟无欺。这些民族精神不仅要发扬,
而且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扬到更高的境界。他说,如果把强调社会安定、西
藏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视为上升的“民族主义”这只能说明这些反“民族主义”的人本身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或者说他们自己正是
“民族主义”的代表。
在有关“民族主义”在中国饱受争议的时候,不少清醒的学者都认为,《妖魔
化中国的背后》等作品似乎不应仅仅看作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立场
在知识界的产生,同时还应当将其视为普通民众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在公共话语
领域的表达。
李希光(5)
美国新闻媒体不真实背后的利益因素
2002年4 月,在李希光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惹出“李希光事件”的前一个星
期,一个高品格的学术峰会——“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密苏里
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的新闻院系负
责人,以及中国部分新闻媒体的负责人50余人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