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108章


就没有必要进清华大学。你应该把这个位置让给其他的同学。中国人称清华是中国
的哈佛,而美国人自称哈佛是美国的清华。如果你到了清华,一心想着出国,你是
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信心,对你自己更是没有信心。我们清华新闻学院的院长并不比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差。哥大的院长是《纽约时报》总编,而我们的院长是《人
民日报》总编。哥大的新闻学教授是美联社高级记者,而清华新闻学教授是新华社
高级记者。
尽管他的这种解释并不一定能让所有的人都理解,但他的学生中考托福的还真
不多见,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在李希光的教授下所学远超过了国外的二三流大学。
李希光开课之初就实行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当时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样的话,
清华的新闻学就太“洋化”了。可李希光说:在这个全球传播的时代,一个记者每
天打开电脑,要看新浪和搜狐的新闻,也要看当天国外各大报纸的新闻,没有优秀
的英语水平,未来的记者如何生存?接受这种训练的学生10年后,他们在上课、采
访和做梦时分不清自己说的是英语还是汉语;他们为商业媒体工作,但他们是没有
偏见的记者;他们拥有优秀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他们写的是新闻,而不是学者的评
论。为此他还计划他的新闻学课改用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原版英文教材,结合
中国的案例来讲授。
李希光的课很特别,生动、幽默、灵活,重在启发和实验。他要求他的教室一
定要有多媒体、投影、网络,常常让学生念《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原文
报道,并逐段分析,逼得大家不但有分析能力而且英文一定得过关。他的新闻分析
课最受学生欢迎,常常乐得大家前仰后合,而正是这种插科打诨式的讲演,使学生
对新闻的本质体会得更深刻也更长久。
有一次,李希光给他的学生讲课,他说:“我们有的记者不知道新闻究竟是什
么,于是在写新闻的时候,只是telling something (说某些事情),可是真正的
新闻是reporting (报道),应该从一个完全客观的角度来报道……” 
他觉得同学们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意思,接着说:“如何 获取新闻?不
仅要凭借一名记者的好奇心,还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说着说着,他脱去帽子,对同学们说:“我现在很疲惫,你们试着从哪些细节
可以看出?”
同学们看到老师乱糟糟的头发,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异口同声地说:“头发。”
李希光很少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但每次布置的作业都别出心裁。有一次他竟
出了一道题:用不超过50字的导语概括《红楼梦》。学生们匪夷所思:老师怎么把
《红楼梦》与新闻联系起来了呢?
由于李希光上课另类,效果好,所以有很多人来蹭课,除清华的学生外,还有
来自人大、北大、广院等院校的学生;甚至清华炊事班的一位职工也被李希光的课
所感染,一次次混进学生的队伍,乐此不疲。而一位清华外语系学生,从来没想过
要做记者,自他听了李希光的课后,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心改行当记者,果
然毕业后进了新华社对外部。
来听李希光课的人越来越多了,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李教授纳闷为什么自己
学生的面孔越来越陌生。但他没有摆出教授的架子,也没有显出不耐烦的样子,更
没有驱逐过任何来蹭课的人。只是有一次,李希光无意中出了一怪招,让6 位北大
丽人在大庭广众下暴露了身份。当时李教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练习题,要两位同学
一组,彼此描述一下对方的外貌、背景等,以增加采访人物时的观察力。结果蹭课
者的身份一个个暴露无遗,但李教授的友善使他们沉浸在愉快中。
出怪招是李希光教授的拿手好戏。在他看来,怪招如能提高学生的水平,怪也
就不怪了。
李希光教授刚到清华时,他手下共有十几个学生。有一年暑假,他带着帐蓬、
睡袋、笔记本电脑、卫星电话、GPS 定位仪,和他的4 个学生,跑到了兰州、内蒙
古额济那沙漠及敦煌一带进行探险式的采访,向北青报网站和自己的网站发回大量
稿件。当他们来到罗布泊时,居然在这无人区里住了近一个星期并凭借定位仪和军
用地图找到神秘古城楼兰。回来后,他将学生的采访报道汇编成书,成为新华出版
社的热门书。
又一年,他突发奇想,带了几个学生到他当年做苦力的江苏一个煤矿去采访,
他还要他的学生和自己一起下到矿井深处。涉世不深的学生哪里吃过这个苦,叫苦
连连。可事后他们感到这样的体验真是难得。
而在北京,他带着本科生满北京城采访更是屡见不鲜。有人对大教授如此“不
顾身份”表示惊讶。而李希光则说:大家都应该这样,新闻学是职业教育,没什么
高深理论,师傅带徒弟天经地义,这是哈佛的培养模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科书
开章就说:新闻这门学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产生激情;要让学生产生激情,就要老
师带徒弟。我要在他们身上克隆我自己。
李希光教学的又一古怪之处就是要求他的学生24小时手机开机。他认为这是培
养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要求。“你睡觉,新闻不可能睡觉。”为了检查同学是否开
机,他有的时候会半夜突击检查,如果发现哪个同学没有开机,他会严肃地让他写
检查。
为了让他的学生更多地了解新闻的本质,接触各种思想,近几年来,他张罗了
有国际大牌新闻明星参加的十几个圆桌会议,与他的学生面对面交流。这些“大腕”
包括美国CNN 亚洲著名主持人韩玉花、默多克新闻集团前副总裁张镇中、《华尔街
日报》首任驻华记者秦家骢、《亚洲周刊》总编邱立本、《阳光卫视》掌门人杨澜
以及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香港大学的传媒专家。
2001年,李希光通过网络结识到一个在阿富汗采访的日本战地记者岛津洋一。
他们经常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信息。据说阿富汗边境上驻着4400多名记者,而岛
津是为数不多的能深入塔利班战区采访的记者。有一天,岛津把一张塔利班高层密
会的照片传回日本,没想照片被美军截获,第二天,那个小山坡就被炸弹夷为平地。
这个故事让李希光很激动,他对岛津说:“你从前线飞到清华来吧,把这些故
事讲给我的学生。”岛津真的从巴基斯坦买到了一张机票直奔北京,饥肠辘辘的岛
津在清华与李希光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辩论。学生们说,这样的教学
案例在中国的课堂太少见,只有李教授才敢想。 
200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实现自己评课。李希光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国
际传播”被评为第3 名和第6 名。
清华校领导颁奖那天晚上,他捧着两块奖牌回家,不由流露出欣喜之情:“这
是我的最高荣誉,这就是我的诺贝尔奖!”
李希光(3)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
1996年11月,一本继《中国可以说不》后在中美两国知识界引起震荡的时评专
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在北京悄然问世,该书以鲜明的立场、客观冷静的姿态,
分析了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妖魔化”歪曲的来龙去脉,其尖锐
的思想交锋所引起的中美冲击波一直蔓延至今,势头不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
报纸《世界日报》在该书出版不久便提醒人们:“《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赶在今年
底问世,呼应‘说不’系列……这本书可能成为今年最后一本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政
策对峙的可圈可点的力作。”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由8 位留美或有旅美背景的学者共同完成。李希光便是
其中的主要作者和策划人。为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美国传媒恶意挞伐的焦点人
物,还被一些人不怀好意地戴上“民族主义者”的帽子。这显然与作者李希光的初
衷大相径庭。
李希光曾这样表述他写作这部书的初衷:“于私是为消解胸中 对美国媒体不
公正报道积压数年的宿怨,于公是指出妖魔化中国的趋向,借以引起双方重视,以
稳固中美关系。”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凝聚了李希光在美生活和工作时的思考。
1995?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