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106章


这时他一边读书一边开始为《中国日报》撰稿。为了获得多的新闻线索,他一
下课就骑着自行车满城采访,收获甚丰。常常有几篇稿同一天登上《中国日报》的
不同版面。由于他的勤奋和报道的新闻独特,很快成为《中国日报》特约撰稿人。
1986年,安徽萧县孤山煤矿发生事故,有72个工人被大水淹在矿井里。李希光
一听到消息马上背着他的那台老式打字机,坐了一夜硬座火车到孤山煤矿。第二天,
他对被救的20多个工人逐一进行采访,又连夜写成7000字的长篇报道传真给《中国
日报》,同时用快件把现场救援的照片寄出。《中国日报》很快把他的报道的照片
刊登出来,美联社迅速转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988年7 月李希光研究生毕业进入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任记者,一干就是12
个年头。
《华盛顿邮报》每年要从全世界选10个青年级的国外记者,要求35岁以下。1995年李希光正好35岁,英文水平很高,被选中。他来到《华盛顿邮报》国内部,在华盛顿地区做记者,主要是报道环境新闻、科技新闻、医学新闻、人口、与科技密切
相关的新闻。
李希光有一种天才的新闻敏感。在担任编辑室主任期间,他能从每天发生的各
种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然后组织大家采访。由他布置的采访报道,常常被
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世界大通讯社采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在中国落地,北大有个学生因另外一个学生偷
用他的电子邮箱,告到法院,海淀区法院决定开庭。这个信息被李希光获得后,立
即派记者赴法庭采访,可这位记者踌蹰起来。因为当时中国人对互联网不太了解,
不光是老百姓,就连媒体的老总都认为,互联网这东西太可怕,可怕得就像那是帝
国主义主义颠覆中国的工具,所以这一块差不多成了中国新闻的禁区。李希光跟他
的同事说:第一,互联网肯定是对中国有好处的工具;第二,对你个人来讲,我相
信明天3 家西方通讯社全部会采用。在李希光的劝说下,这位记者前往采访,并写
成了一篇很生动的报道,经过种种努力,新华社播发了这篇稿件。稿子播发不到3 
小时,外国驻北京的记者全部采用了这条新闻。
李希光在新华社工作时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事。
1998年,有消息说,新修改的《婚姻法》将在人大表决通过。当时他是政治文
化编辑室的主任,很快意识到国家如此重大的举动一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应该把这个消息发出去。结果,他和同事们经过努力用900 字把这个消息报道了出
去,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大争论。
这件事使他第一次认识到媒体在中国修改法律或者立法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更感觉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非常重要。
李希光强调新闻报道的视觉化,力求使用每一段文字都让读者看到一种画面。
在他看来,如果读者通过你的文字看不到画面,那么报道就是失败的。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李希光作为新华社记者对克林顿的访问进行
了跟踪报道。克林顿来华后,根据访问程序将登长城。当时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
这个新闻不能“炒”,发条消息就行了。可李希光认为,克林顿在长城的细节全世
界都很关心,很有意思,他便把克林顿登长城的过程写了一篇特写,把克林顿登长
城的场面详细报道出来了,特别是细节的描写非常成功,受到读者的好评。
在新华社工作期间,他先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以及全国“百
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他是新华社第一个以全票通过的高级记者。
1999年,已经名声大震的李希光突然从中国新闻界消失了。这一年,哈佛大学
肯尼迪政府学院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邀请他任研究员。他是赴该中心做研究的
第二位华人,第一位是美国著名电视女主持人宗毓华。
李希光在中国新闻界的动向一直引起各方关注。
光荣纪录:第一位走遍丝路的中国记者
1990年夏,李希光背着沉重的行囊,踏上了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
这次丝路探险活动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丝绸之路远征队,需要一个记者做全程采访,担任新华社科学和文化记者的李希光
被他们选中,他以青年学者的身份跟着远征队,带着3 件宝物—— 一本《马可·
波罗游记》、一本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一册古老的地图,便穿过地中海、印度
洋、阿拉伯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山、杭爱山,走完丝绸之路海上、
草原、游牧及沙漠北道4 条古代商道。 
他们从威尼斯出发,乘着阿曼苏丹王赠送的船,在海上沿着马可·波罗的路线
漂流了半年,当年郑和和马可·波罗停留的22个古港口都停留了。后来他又走遍了
当年成吉思汗东征的路线。
无论是在沙漠里、草原上、海上,李希光走一路,写一路,几乎每天都把报道
发回北京。
这次丝路探险活动持续了3 年才画上句号。李希光认为这是非常丰厚的3 年:
我想这是令今天很多记者非常嫉妒的。因为今天走这条路线,虽然我们的通讯
设备、交通设备可能更好了,但今天由于战乱,从阿富汗到中亚,到车臣一直到今
天要打的伊拉克战争,都不可能再有这场东西方对话的交流。因为当时远征的名称
就叫“东西方对话之路”。今天东西方更多的是文明冲突,美国和伊拉克,基督教
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那时更讲究对话,而今天获得采访签证非常艰难。因为
我们半年之内走了23个国家,基本上是入境落地签证,今天非常难,比如今天进阿
富汗、伊拉克采访是非常困难的。
李希光为丝绸之路着迷,决定献身丝绸之路的探索与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项目部主任迪安称李希光为“世界第一位走遍丝绸之路的记者”。
那次丝路之旅让李希光遗憾的是,丝绸之路有一段最重要的也是最为艰险的
“南道”,因客观原因未能探访。没想到这个缺憾靠一个偶然的机缘得到了弥补。
1993年,唐玄奘的一个日本信徒小岛捐献200 万美金,要在中国搞一个比楼兰
更轰动的沙漠古城考察计划。小岛对座落在塔克拉玛干大漠腹地的比楼兰更难抵达
的尼雅古城很感兴趣。他认为若探险考察成功,将轰动全世界。因此,他便决定组
织一支中日尼雅考察队。
尼雅古城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境内,与楼兰古城并称为姊妹城,距今2000多年,
汉唐时较为兴盛。最早是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发现的。1900年斯坦因在英印政府
资助下来到中亚。1901年1 月28日斯坦因到达尼雅。尼雅古城由佛庙、官署、住宅
群、种植园等古代建筑组成,这些遗址分布于古代尼雅河终点处的沙丘、沙岭间。
这个尼雅考察队共有5 名记者,包括李希光和新华社的另一名记者,1 名中国
《石油报》记者及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另外还配有1 名当向导的沙漠工程师及3 
名长期在沙漠开车的司机。
10月13日,李希光从北京辗转到新疆民丰县城,与考察队其他队员会合。在这
之前,他搜集古今中外有关这条路线的记载资料,并探访有关科学家、历史学家和
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的知识准备。
考察队从民丰县城出发,进入塔里木盆地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 公里,
面积33。76 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非州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
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又称“死亡之海”。因此古往今来有很多探险
家藏身于此。
大沙漠的气候十分奇怪,白天气温约摄氏30度以上,晚上则可能零下20度。由
于沙漠的地下水很咸,考察队带了很多塑胶瓶装的矿泉水去,但即使将矿泉水收入
帐蓬内,第二天也都结了冰,饮用起来十分不方便。
在沙漠上由于缺水,李希光和队员们3 个星期都没有刷牙、洗脸和冲凉,每个
人身上的污垢都是厚厚的,非常难闻。
对尼雅的探访是惊险的也是浪漫的,李希光看到3000年甚至5000年前铜器时代
的岩画和陶器、雕像等珍贵文物。从这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